自动化码头的“中国聪明”:连钢和他的共产党员创新团队
自动化码头的“中国聪明”:连钢和他的共产党员创新团队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
整洁有序、井井有条,没有一名工人,只有如同被赋予了生命一般的蓝色设备在静静静地自动运行,行云流水般地装卸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集装箱......这是山东青岛港前湾港区南岸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真实写照。
2022年6月28日,一项新的世界纪录诞生——桥吊单机作业效率突破每小时60.18自然箱,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第9次刷新了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这个纪录背后,是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别专家、中共二十大代表张连钢和他的“连钢创新团队”完全自主开发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智能指挥管控系统为效率带来的科技支撑。
“我们这个团队是老中青搭配的知识型、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团队,全部是山东港口青岛港土生土长的‘土专家’。其中核心骨干成员25人:工程技术使用研究员1人,正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工程师、工程师19人。这25个人全部为共产党员,这个团队就是共产党员的创新团队。”
张连钢和他的“连钢创新团队”。青岛港供图
“以科技报国”“敢喊日月换新天”是“连钢创新团队”始终拥有的壮阔气势。
“我还记得码头建设之初,中国在全球十大港口中占七席,但是还没有一座自己的自动化码头。当时,我们就有一个信心,要给中国人在这个行业争口气。”张连钢说,2013年,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立项时,诞生于欧洲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已经运营20年,而亚洲却没有一座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我们是落后,但一直在创新。”为补齐中国港口短板,当时刚刚做完肺癌手术不久的张连钢毅然挑起设计建设自动化码头的重担。在他的带领下,“连钢创新团队”仅用3年半时间完成国外码头8—10年的研发建设任务,不仅实现当年投产、当年达产、当年盈利,还创出了多个全球“首创”技术,攻坚了一批世界级的原创性科研成果。
张连钢始终记得,在设备制造最食紧的时候,设备监造组的同志们“兵分四路”进驻制造基地,一待就是半年。一支手电筒、一把游标卡尺、一个笔记本电脑是他们工作上的“三件套”;方便面、榨菜、辣椒酱是他们生活上的“三件套”。白天顶着酷暑钻大梁、爬高空,晚上回到办公室,对比图纸研究第二天的监造重点,天天都要忙到夜里10点以后。到了测试阶段,设备需要48小时不停运转,他们也是48小时连轴转。在流程优化组,同志们不断完美系统功能,拿着秒表盯在现场,对流程作业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测算,一秒钟一秒钟地细抠,不断提升作业效率。
展开全文
一开港便创下了桥吊单机效率26.1自然箱/小时的全球自动化码头开港最高纪录,后又9次刷新纪录,创出了桥吊单机效率60.18自然箱/小时的世界最高纪录,在自动化码头建设运营领域实现了从跟跑欧美到领跑世界的嬗变。
工作现场。青岛港供图
“弘扬民族志气、勇争世界一流”是“连钢创新团队”始终果敢的家国情怀。
“我们以前总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学习,让自己处于落后的地位,但虚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赶超。”张连钢说。
在码头立项之初,为了把握第一手资料,团队先后奔赴荷兰、德国等国外自动化码头观察。但国外同行并不展示核心技术和要害数据,团队成员只能走马看花地远看,观察交流没有取到“真经”。当时国外企业也曾提出规划设计方案,但却开出了天价,并且附带有系统不开放等条款,一旦接受,就会陷进国外企业的掣肘。
张连钢和团队深刻熟悉到,“真经”难求,核心技术买不来,成功只能依靠自己!团队定下目的:要靠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建设属于我们自己的自动化码头!
怀揣着为国争光的情怀,团队成员千方百计搜集信息,如饥似渴“恶补”相关专业知识,夜以继日地苦干,不到两年累计召开了三千多个专题分析论证会,每个专业都形成了上万字的论证报告。张连钢带领团队集思广益,大胆探索,对项目组织设计实行“并行协同”,即规划设计、建设集成和商业运营“三位一体”,使每个参与者都全流程承担咨询师、设计者、建设者和经营者等多职责角色,扁平化矩阵式统筹推进全流程工作。
随着信息的汇总和无数次碰撞、讨论,经过反复不断地推倒—重建—再推倒—再重建,码头轮廓一点点成型。仅仅是集装箱卡车出进码头的闸口,团队就前后设计了40多稿布局方案。就这样,团队仅仅用了15个月就拿出了完全符合青岛口岸实际的码头规划设计集成方案,不仅打破了西方技术垄断,而且实现了全面超越。
以码头堆场建设为例,堆场混凝土梁面平整度,业内答应误差掌握在15毫米以内,但为了能让自动化设备在挠取集装箱时,定位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团队硬是把这个准则掌握到了正负2.5毫米的极限,相当于一枚硬币的厚度,因此发明了一项新的行业准则;针对自动导引车的供电模式,团队大胆摘用先进的钛酸锂电池替代铅酸电池,设计制造了不用换电池的导引车,作业过程中自动完成充电,续航里程无限制,不但节能环保,而且减重十几吨,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并节约换电站建设成本过亿元;全球首创轨道吊“一键锚定”系统,解决了大型机械防瞬间大风的全球性难题;全球首创“氢+5G”聪明码头建设等等。
现场讨论技术问题。青岛港供图
“忘我拼搏奉献、担当时代使命”是“连钢创新团队”始终坚守的崇高境域。
团队深知:创新往往是九死一生。面对自动化码头这个陌生的技术领域,“张连钢团队”没有一人退缩,他们拿出靠上、拼上、豁上的信心和勇气,全身心扑在项目上。
白天跑现场爬设备、开会研讨攻关难题,晚上聚在一起修改方案、查源代码。团队每个人都将自己对工作的热情和负责发扬到了极致。张连钢作为团队主心骨,身先士卒,带着病躯始终坚守在工作一线;被称为拼命三娘的女汉子李永翠,刚进项目组时女儿只有5岁,因为长时间扑在项目上,无暇照顾女儿,年幼的女儿一听到“自动化”三个字就会生气地捂住耳朵;负责网络系统的徐永宁,在码头数据中心调试的要害时期妻子确诊癌症,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晚上陪床,白天照常上班,从没有耽误过工作;堆场组的管廷敬,在老母亲的最后时刻正是码头最后攻果敢胜阶段,都没第一时间赶回往见上最后一面。
面对一道道看似不可逾越的阻碍、一项项苛刻的限制条件,整个团队就像一团火,不断释放着激情、激扬着斗志。一幅码头总平面布局图,团队对9种方案、16种派生形式以及8个要素,进行反复综合比较,得出最优方案;堆场设计,通过对16个因素进行多次综合平衡优化后,确定最终抉择;自动化流程的测试案例多达7000多个,在17套环境中进行了十几万次测试......这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团队成员们一次次群策群力、一次次挑战极限。
截至目前,团队已受理和授权专利150余项,发表科技论文90余篇,取得软件著作权30余项;参与研制国家、行业和团体准则10余项,构建了国内首个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准则体系。
创新成就未来,创新赢得尊重。2018年,“连钢创新团队”应邀参与在伦敦举行的全球自动化码头峰会。从前,像这样的交流从来不邀请亚洲港口,现在,中国不仅参与了,还以主报告人的身份登场,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飞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进实施科教兴国战术、人才强国战术、创新驱动发展战术,开垦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作为二十大代表,张连钢不仅倍受鼓舞,还对港口未来的发展布满信心。站在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宽广舞台上,张连钢和他的“连钢创新团队”将陆续砥砺前行,担当作为,发明出更多的中国“智”造、中国速度,为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