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室逃脱、剧本杀辞别野蛮生长
近年来,以密室逃脱、剧本杀为代表的沉浸式娱乐活动受到年轻人追捧。然而,记者发现,一些商家为吸引年轻人,在宣扬海报上印有“鬼食招魂”“噩梦循环”“人偶附灵”“共度春宵”等招揽图片。这种充斥暴力、血腥、色情等野蛮生长的情形引起关注。
据中国文化娱乐行业协会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共同发布的《青少年沉浸式娱乐及权益保护研究报告(2021)》(以下简称“研究报告”)展示,超六成的青少年表达喜欢玩,甚至很喜欢玩密室、剧本杀类沉浸式游戏。对恐惧主题密室,未成年人年龄越低喜爱程度越高,12岁以下占比高达66.7%。
研究报告同时展示,有趣好玩、参与感体验感强、缓解压力是青少年喜欢这类游戏的主要原因。能够结交朋友、磨练能力、增长知识与技能也是青少年认为好玩的重要理由。
“这与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特征有很大关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分析说,这种娱乐方式融科技、艺术、文化、创新于一体,能给青少年带来强烈的沉浸体验。但由于未成年人的认知和心理不够成熟,易出现行为冲动、情绪极端化等问题。有的剧本掺杂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习惯,或是加进了异世界、人格分裂、封建迷信、灵魂附体等元素,“这些内容非常不适合未成年人,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
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谢玲表达,长期沉迷剧本杀,可能会出现“角色混同”,无法自主切换现实与虚拟的角色,颠倒和混杂特定角色的规范和要求。严重者将出现“解离”,也就是个体与自身的认知阻碍,逐渐失往对现实中“我”的意识、人格和记忆的支配力,失往现实感,失往自我的回属感。
“密室、剧本杀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中国文化娱乐行业协会秘书长孔明说,部分密室逃脱恐惧主题裹挟着血腥、暴力等元素,目的就是为了增强玩家的感知度。“然而,未成年人对不适合、不健康的产品越短缺鉴别力和自制力,这意味着他们面临的风险更大。”
随着剧本娱乐行业井喷式增长,近日,一种新兴的儿童剧本杀进进大众视线。“3个月带来150W+”“3天营收2.8W”“一间空教室就能开起儿童剧本杀”……面对如此市场营销现状,孙宏艳不免有些担忧,“让儿童在体验中成长并非坏事,但要害要看这类儿童剧本杀专场是不是真正适合儿童”。孙宏艳强调,剧本从业人员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要特殊重视社会效益,特别是要重视未成年人保护。
今年6月27日,文化和旅游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剧本娱乐经营场所治理的通知》,首次在全国领域将剧本杀、密室逃脱等剧本娱乐经营场所新业态纳进治理,实行备案治理。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着“剧本杀”的无序发展或将告一段落。
先藕洁(摘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