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家风故事、废弃红包变花灯、外籍居民包汤圆……蔡甸区元宵佳节年味浓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2月5日讯“少是夫妻老是伴,走了一个就不好办。”一句承诺,一生践行。这是一个丈夫对妻子的深情,也是一对平凡夫妻对爱情的信仰。2月5日,蔡甸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行奓山街家风故事分享会,82岁的兴力村村民刘敦炎老人向参会居民讲述了他单骑载妻就医12年的家风故事,赢得现场阵阵掌声。
“每周一、三、五,一辆白色的电瓶车都会出现在蔡甸区九康大道上。骑车的人是我,车后坐着的是老伴吴小运,一名尿毒症患者。从兴力村至蔡甸城关的医院,单程26公里。这样的单骑载妻送医之路,我走了12年。”刘敦炎分享道:往医院透析治疗,他都会带一张小纸片,纸片上,密密麻麻笔录着老伴每次透析前后的体重数据。“我只为心里有数,了解老伴的身体状况。还可依据这些数据与医生商量治疗方案。”刘敦炎说道,“现在我要把她照顾好,最大的期看就是她能够多活几年。”
当天,武汉市“最美家庭”康艳桥家庭分享了爱岗敬业家风故事《不忘初心 带着善良与感恩温热前行》、“书香德润”李佳彤家庭分享了家风故事《家风伴我成长》。
废弃红包制花灯。 通讯员蔡宣 摄
在蔡甸,元宵佳节不仅有好家风的分享,还有趣味十足的废弃红包巧变花灯的手工课。在大集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钟陵社区孩子们在社区党员的指挥下,利用废弃的红包,制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漂亮的花灯。
展开全文
奓山居民一同制造手工品。 通讯员蔡宣 摄
“利用废旧红包制造灯笼,不仅能够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而且能够让他们感受到元宵节传统文化的魅力。”钟陵社区居民梅欢说道。
艾米一家与邻居们一起过元宵。 通讯员蔡宣 摄
在中法生态城同济社区,巴基斯坦籍居民艾米一家与邻居们一同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挂灯笼,切水果,包汤圆,制造糖葫芦。
艾米说:“制造汤圆和糖葫芦的过程非常有趣,与邻居们团聚在一起过元宵非常棒,这也是我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我非常喜欢。”
(长江日报记者张衡 通讯员颜丹丹 周静 潘博灿)
【编辑:胡之皓】
更多出色内容,请在各大使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