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李村迎抬阁 满满的乡土味 是最好的流量密码
二月二,“龙抬头”,建德李村“迎抬阁”——在朋友圈看到这条预告,突然就忆起鲁迅《朝花夕拾》中的《五猖会》了。
“其次是所谓‘高跷’、‘抬阁’、‘马头’了;还有扮犯人的,红衣枷锁,内中也有孩子……”小时候读到这里,高跷、马头都能懂,唯独不知抬阁是什么模样,因为未曾见过。如今看到照片和视频,才明白是在木架上搭出微缩戏台,“凌空”站着身穿古装戏服的孩童,抬着行进。
看上往,这有些像巡游庆典中的彩车,但其人物造型却别有一番颤颤悠悠的律动美感,远非彩车所能比拟。2月21日,农历二月初二,我们来到李村,亲身感受了一番这一年一度的民俗盛宴。
孩子被选中,是全家的自豪
李村位于建德南部、大慈岩镇东,是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目前尚存80余幢完全的明清时期徽派古建筑。据《建德市地名志》记载,李村始建于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大慈岩一带,自古便有“时节大于年”的风俗,各村各有特定日子是比春节更需要认真对待的。在李村,这个“大日子”便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四邻八乡都会云集到李村一同欢庆。还不到上午十点,进村的公路已经被车子堵得水泄不通,只得弃车步行。
村后玉华山下的白山庙里,当天要巡游的七台抬阁正做着最后的预备。化妆师们正在为被选中的小演员们照着戏文角色一一画上脸谱。虽然巡游还早得很,庙里庙外已经挤满了看热闹的村民。
每座抬阁,分别对应着一部戏曲:《程咬金救主》、《樊梨花大破金光阵》、《穆桂英挂帅》、《吕洞宾摘药戏牡丹》、《孙悟空巧借芭蕉扇》……每座抬阁安顿两名身穿古装戏服的小演员,一上一下,上盘的小演员如同凌空站立,行进时颤颤悠悠,还要做出动作,看上往颇为惊险,使人赞颂不已,这也是抬阁最大的魅力所在。
2012年,李村抬阁便进选了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村抬阁非遗传承人、74岁的李成告诉我们,担任抬阁人物的孩子都是在全村精心挑选出来的,既要扮相俊秀、聪慧伶俐,又要体形轻便、手脚灵巧,还得有连续几小时或站或坐的食苦耐劳精神。初选出来的孩子们,还要在迎抬阁的前几天进行“试抬”,上了阁会哭的,得换上更胆大的孩子。
即便条件如此苛刻,每次选人时,家家户户仍是十分踊跃。李成说,选小演员的消息一出,有孩子的家庭几乎都来报名,谁家的小孩被选上了,家人都会感到十分荣耀,旁人也会羡慕不已。
一对4岁的龙凤胎这次幸运地进选,扮演吕洞宾和白牡丹。他们的父亲李恬斌平时在杭州开网约车,但每年的二月二一家人一定会回到村里过节。他说,自己从小看着迎抬阁长大,孩子能上阁表演,作为家长都非常兴奋,“很多人想上都上不了呢。”
飘逸律动的秘密,就在“龙芯”上
抬阁又称为抬阁巧、抬阁翘。作为一门包含机关技艺的民间艺术,过往,抬阁的“机巧”轻易不外传。出演前甚至只能由男性家长为自家小孩化妆、着装、上架,长辈在繁忙,晚辈在旁学,完成民间艺术的传承。这次,李成慷慨地向我们显示了抬阁的秘密。
“抬阁”的“阁”,是工匠精心设计制造的木质框架,用牢固硬木搭成1.2米见方的平面戏台,阁体背面按剧情用泡沫塑料彩饰成亭台楼阁、石桥彩虹、山川渔船、云朵花卉等背景。过往背景是用竹篾做骨架,糊纸画上花样,每次抬阁都要重新布置,改良后省往了不少麻烦。
展开全文
抬阁的核心部件,是一根称为“龙芯”的铁架,生铁铸成,形如拉伸的字母“N”,上下两端各焊上一截,作为演员的坐垫。表演时,上盘的孩子身体被布条固定在架子上。巡演时,支柱被彩服巧妙地遮掩起来,这些戏装孩童便有了亭亭玉立、临风飘逸之感。
据《玉华李氏宗谱》记载,李村中李姓为唐代李靖的后代和晚唐诗人李频的后裔。抬阁的制造技术,据称是由李靖五世孙李彦芳自宫廷庆典中学来,年年举办,沿袭至今。解放后村里抬阁习俗曾一度废止,“幸亏村里懂抬阁的老人们还在,还有两个木匠记得阁子怎么打。” 李成说,现在用的阁子,还是当时打的,已经39年了,依然牢固如初。
如今,李村每年的抬阁不仅吸引方圆数十里的百姓争睹,还参与过西湖博览会、千岛湖秀水节等大型庆典,深受欢迎。村里相继培植了八位传承人,以更好地传承这一祖先留下的特殊技艺。
下午1点半,吉时到,随着一声锣响,广场上鼓角齐喊,人群欢腾起来,迎抬阁正式开始。前有大开锣开道,后有锣鼓乐队断后,七座抬阁浩浩荡荡,穿村过户。每座抬阁都由八名汉子抬着,前后各四人。左右还有两人手持长长的木叉和梯子,他们既是抬阁手的替换者,又是抬阁的护卫者和开路者。木叉是为了能随时挑开沿途低垂的横幅、电线,拨开路旁大树斜伸的枝丫,使高高的抬阁能安全通过。
小演员的父母和长辈们,都跟在抬阁边,唤唤着自己孩子的名字,为他们鼓劲加油。大伙点评着孩子们的扮相和姿态,哪个小演员即兴发扬,向大家招招手,人群里便会响起一阵饮彩和掌声;队伍中途休息,某个小演员熬不住,顶着繁重的戏冠歪头打起了瞌睡,又引发了一阵善意的哄笑……
高架高抬、巧设机关的抬阁巡游,乡土味十足又别有情趣。这一由乡村庙堂家祭演化而来的出巡庙会,在经年累月的传承演变中,信仰的成分渐趋转弱,娱乐的成分日显加强。而当你身处抬阁的现场,目睹看众们眼中的神摘、脸上的笑脸,会真切地感受到,在乡村,传统的传承依然是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将一方人心牢牢地黏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