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戏资讯印度:一个沦为大国博弈牺牲品的国家,为何依旧高傲?

印度:一个沦为大国博弈牺牲品的国家,为何依旧高傲?

misa2 03-05 4次浏览 0条评论

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中间路线丝毫不能引起我的兴致。

70多年前,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曾在他的著作《印度的发现》一书中如是说道。

然而,70多年过往了,印度既未有声有色,也未曾在国际上销声匿迹。

现实狠狠的给印度开了个玩笑,今时今日,它在世界上扮演的就是一个二等角色。

尼赫鲁

反看与它同时起跑的中国,则在70多年后,成为了有声有色的一流大国。

两国起点相同,甚至英国殖民者给印度留下的底子,远比当时被战争破坏的千疮百孔的新中国要好得多。

为什么70多年后,两国的境遇相差如此悬殊?

自蹈困局

说起印度次大陆的地理位置,那真可谓是得天独厚。

我们常说美国是南北无强邻,东西有大洋,印度的真实情状跟美国相差无几。

它的东西南三面都被印度洋包围,北边是喜马拉雅山脉,西边是兴都库什山脉,东边又是缅甸的若开山脉。

周边都是远逊于他的邻国,北边唯一的强邻中国,战术重心从来都不在青躲高原。

展开全文

可以说印度这个国家从降生开始,就自带了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这是多少国家苦求而不得的。这意味着印度可以节约下一大笔安全成本,用以发展经济。

然而轻易得来的,也往往不会珍惜。

开国之初,他们就为了狭隘的民族看念,跟国内的伊斯兰群众闹得不可开交。

导致国土上生生分裂出了一个巴基斯坦,痛失了整个富庶的印度河平原和半个旁遮普。

巴基斯坦的出现,不仅让印度失往了兴都库什山这道西面屏障。

还让自己国内最为富庶的旁遮普邦,一下子变成了印巴战争前线。

这就好比我国建国初期的时候,美国军队屯兵在鸭绿江畔,威逼我国的工业中心东三省,为了保护经济中心,我们必须预备大量军队来防备。

现在很多人都说,印巴分裂是英国人蒙巴顿的阴谋。

说这话的人,都是以结果倒推动机。

假如回到当时的环境,回忆那段历史,你会发现,当时的英国人根本没有这方面的心思,英国人在当时为了保留一个完全的印度,还曾极力斡旋。

要知道英国在印度次大陆还保有很大的利益,印度要是分裂,英国人的利益也要跟着倒霉。

蒙巴顿

最后在老东家的斡旋下,双方都已经到了要在条约上签字的地步了。

结果,就在这个要害时刻,尼赫鲁那帮人得寸进尺。他们觉得既然伊斯兰教派在英国人的斡旋下做出了让步,那我们为什么不再进一步,迫使他们做出更多的让步呢?

这就是印度这个国家的毛病,永远都不会把握政治平衡的艺术,一直遗传到现在都还没治好。

结果这个举动。彻底惹翻了伊斯兰教派的领导真纳,双方彻底反目成仇。

至此,印度统一的最后一丝期看,彻底破灭。

真纳

所以说,印巴分家的黑锅真不能让英国人背,都是尼赫鲁这帮人自己作出来的。

这个愚蠢的举动,使得国家独立当日就实力大损,还平白增添了一大笔安全成本。

一开局就自断一臂,这政治聪明真是有待充值。

一战失国运

虽说国家被分裂成两半,但当时的国际局势对印度依然非常友好。

印度这个国家成立的时候,正逢美苏冷战开幕。冷战双方唤朋唤友,结营对抗。

当时有许多国家不情愿在双方之间站队,于是就催生出了不结盟运动。

不结盟运动的参与国,大多数都是第三世界国家。

而在当时的第三世界国家中,除了中国,就是印度的体量最大。

中国没有参与不结盟运动,于是印度拔得了头筹,成为了第三世界的领导。这几乎是送上门的国际威信,让它有了跟美苏推杯换盏的资本。

美苏两国都要争相拉拢印度这个国家,避免它倒向对方。

在半个世纪的冷战里,双方都不停的给印度上马各种援助工程。

这种待遇可把当时的我们羡慕死了。要知道,我们从苏联那里获得工业援助156工程,那可是要在朝鲜战场上付出197653条人命换来的。

而印度几乎什么都不用做,人家就打着笑脸把大礼包送上门。

冷战期间,光是苏联对印度的援助,就超过了对中国的156工程援助的资金。

按理说,这种梦幻一般的开局,印度混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应该不是什么难事,至少不能比中国差吧。

可正如那句老话所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印度光鲜亮丽的外表下,却有着不为人知的隐忧。

与中国不一样,印度这个国家的独立不是靠革命得来的,而是靠祈求得来的。

印度的开国国父甜地本人,就是一个布满着妥协思想的婆罗门。

这个所谓的圣雄,本质上就是当时印度的买办集团和地主集团的总代言人。

甜地

这两个集团跟当时的殖民者英国之间,可谓是既有竞争又有协作。

这种状态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有果敢反抗英国统治的想法。

对英国他们抱着一种侥幸心态,他们想的是,假如英国不行了,就把它赶走,自己做主人,假如实在赶不走,那也犯不着拼命。

在这种想法之下,就催生了所谓的非暴力不协作思想。

所谓非暴力不协作,最重要的是非暴力,同志们都不准动,不许革命啊!

万一底层人民革英国人的时候,顺带把自己给革了怎么办?

当年甜地在几十年的非暴力不协作斗争中,最闻名的手段就是绝食。

大家千万不要以为这种绝食,是对英国殖民者的抗议。

殖民者才不在乎你绝不绝食呢,饿死最好。

他其实是做给那些,想要反抗英国本殖民统治的本土民众看的。

同志们,不要再闹了,再闹我就死给你们看。

纵看甜地那几次所谓的绝食,其时代背景都是印度本地民众忍无可忍,预备反抗英国殖民者的时候。

甜地这种人的存在,正合英国殖民者的心思。

有这么一个人,能帮我们拦住那些沸反盈天的暴民,何乐而不为呢?

虽然甜地闹了几十年“革命”,可英国人是真舍不得杀他呀!

1945年二战结束后,英国国力大幅度衰退,无法陆续保护在印度的统治。

甜地们苦等多年的机会终于来了,开始给英国人施压,英国被逼无奈只好把权力交还给他们。

然而,这种和平交接,也就导致了印度本土的利益结构没有发生任何的转变。

印度的地主买办,依然占据着这个国家绝大部分的资源,政府把握的资源少的同情。

国家想要实现大国崛起,就必须要实行工业化。

弱国要实行工业化,就必须先重后轻,而重工业在早期需要投进大量的资金。

那么,这天量的资金又从何而来呢?

无非是两个来源,一方面是外部援助,另一方面则是打破内部的食利阶层,从他们的手上把钱收回来。

我们前面说过,在美苏冷战期间,两国都给予了印度大量的工业援助。

但是这些工业援助是不靠谱的。

因为要想实现工业化,必须要一次性大规模,而且还要源源不断的给予工业援助,这就好比武林高手一次性把一生内力倾囊相授。

比如1953年到1959年苏联给中国的援助,就是这种情状。

然而,美苏给予的援助,却更像是隔三差五的地教它一招半式。

这种程度的给予,绝不能称心国家工业化的需求。

那么,为什么他们不像苏联援助中国那样,传功印度呢?

原因也很简单,当年我们是在朝鲜战场上,用真刀真枪证实了自己的价值。

苏联为了拉拢我们,也是真心实意的大出血,那是要扶持中国一起抗美的。

但是美苏对印度的拉拢却不一样,他们只要求印度不倒向对方就行了。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美苏两国都相继摘取了丢糖果策略,今天你丢一颗,明天我丢一颗。

至于大规模输血,抱歉,印度不值这个价。

既然外援路线走不通,那就只能对内索取了。可是我们前面说过,印度政府是买办地主组成的,对这群人下手,那无异于自己革自己的命。

尼赫鲁

当时的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为了在两者之间追求平衡,于是就走了一个中间路线,喊做费边社会主义:既做一定程度上的改革,又不触及核心利益。

但是伟人曾经说过,革命不是请客食饭,不能搞得这么雅致。

革命不彻底,就是彻底不革命。

靠这点程度的改革 ,支撑不起工业化的宏图,强行为之,必有大患。

当时间来到1962年的时候,祸患来了,印度出现了大规模社会危机。

为什么会这样呢?

如前文所说要实行工业化,必须要先从重工业下手。

只有把重工业体系构建起来,才能够着手搭建轻工业体系,这个顺序绝对不能够反过来。

因为轻工业虽然来钱快,但是收益少,而且主要利润还集中在资本家手里。

最后落到国家手上的钱没多少,想要靠这点积存往搭建重工业体系,不知道要搭建到猴年马月。

但是假如先搞重工业,那就有一个问题先要解决。

重工业是生产工业机器的,工业机器是生产轻工业产品的。

在轻工业生产不发达的情状下,重工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卖不出往的,也就是说一开始重工业是要亏钱的。而且随着工业规模越来越大,这个钱是要越亏越多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前30年工业搞得越厉害,国家的财政赤字和社会压力就越浩大的原因所在。因为这就是一头只进不出的貔貅,而且胃口越来越大。

当尼赫鲁搞了15年之后,印度那点财力,再也喂不动这头貔貅了。

假如不陆续喂养这头貔貅,那么就会把它饿死,之前的努力全都白费,之前依附在这套体系下的产业工人,就得下岗待业。

印度国内发生大规模骚乱以后,尼赫鲁面临着执政以来最大的危机。

而解决这个危机的方法只有一个——打中国。

这场战争打赢,对印度的好处那简直太多了。

首先,当时中国跟美苏两国同时反目成仇。美苏两国为了给中国捣乱,都不约而同的扶植起了印度。

假如这次印度能够把中国打趴下,那么就如同当年中国在朝鲜战场上把美国打趴下一样,证实了自身的存在价值。

美苏两国就不会陆续给它扔糖果了,而是把糖果厂都开到他家里往。

印度未必不能享受一波,像中国156工程那样的时代红利。

其次,战争胜利能够极大的提高尼赫鲁的社会威信。他可以凭借战功压抑反对派的声音,开展进一步的深进改革。

而从他挑选的时机来看,尼赫鲁这个人绝不是糊涂蛋。

当时中国刚刚从三年困难时期中走过来,国力空前的衰弱。而且外部环境还空前的恶劣,美苏两大强国,都恨不得将我们置之死地而后快,不落井下石就算客气了。

他抉择的战场青躲高原离印度近,离中国的核心地区比较远,物资调动、兵员运输都很不方便。

其三,印度军队手上拿的都是美苏援助的先进装备,在武器上稳压过中国一头。

最后,印度是当时的第三世界领导,国际威信比中国高。

开战之初,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都站在印度那边摇旗呐喊。

天时地利人和俱在,那种勃勃生气,万物竞发的境域,换作是任何人恐怕都会忍不住动手吧?

可是,尼赫鲁把所有东西都算到了,他没算到的是中国会趁着古巴导弹危机,美苏无暇他顾这个时间窗口反击,更没想到的是,印度军队竟然这么不禁打。

这真是应的那句话,国若不强,奇谋大策就形同空文啊。

此战的结果,直接结束了尼赫鲁的政治生命。

从此再也没有一个有足够威信的政治家,能推动国内改革,美苏两国看印度烂泥扶不上墙,也就不再扶了。

更过分的是,那些第三世界国家在战后居然纷纷改口,没有一个为印度说话。

最后还是印度使用了贿赂的手段,才让两个小国家对印度的遭遇表达同情。

不知悔改

今天的印度人一直有一个看念,那就是1962年那场战争,中国夺走了原本属于他的一切。假如当年那场战争印度打赢了,那么今天中国的成就,应该属于印度才对。

所以,自从1962年那场战争之后,印度非但没有反思己过、痛改前非,反而在国际上愈发的嚣张高傲。到处鼓吹他们印度军队如何如何厉害,中国军队如何如何不行。

经过长年累月的吹嘘,一些西方国家都信以为真。也帮着鼓吹什么龙象之争,把印度捧成中国最大的对手。

于是,印度又像当年一样,隔三差五收到了来自美西方的糖果。

其实从1962年之后,印度通过国内改革崛起的这条路算是断了,只能寄期看于外部。

印度期看通过挑衅中国,来换取西方的扶持,可他对于我们的态度又是非常矛盾的。

他们知道,国家想要翻身,就必须借助西方。特别是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要害时刻,更是千载难逢的良机。

假如能在战场上证实印度的价值。那么,来自美西方的产业链转移,将会源源不断的到来。

而另一方面,他们又深知自己几斤几两,知道自己打不过中国。

打崩了,尼赫鲁就是前车之鉴。

这种复杂的心态,注定了印度依靠外部翻身的想法注定落空。

弱国崛起本身就是逆天改命,这个过程必须要经历血与火的锤炼。

印度能够和平独立就已经是侥天之幸,还想试图通过这种侥幸在国际上左右逢源,实现大国崛起,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国际政治实际上跟混社会是一个道理,你想要让别人传授你真功夫,自己就必须得交一个投名状。印度凭借其控扼印度洋的地理位置,无论卖身给谁, 都能换来一笔不菲的卖身费。

偏偏它没有大国的命却非要以大国自居,把自己强行塞上牌桌而不肯屈就其他大国,最后必将不可避免的沦为大国博弈的棋子。

也许等什么时候印度认清自己的位置,才能谈得上崛起吧!

参考资料:

《跨越喜马拉雅阻碍:中国追求了解印度》张敏秋 ,重庆出版社

梦幻战争
四川诺宁电商:抖音做特效必须用电脑吗? 2023全年营销日历,拿走不谢!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