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戏资讯扬州“对话”开封 :运河如何影响名城 名城又怎样保护运河

扬州“对话”开封 :运河如何影响名城 名城又怎样保护运河

misa2 03-05 2次浏览 0条评论

开栏的话

1982年,国务院公布24座城市为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40年过往了,在这40年间,每座城市又都在古城保护上做出各自的创新和发展。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金字招牌更加熠熠生辉。2月18日起,大运河传媒联合扬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院、中国名城杂志社推出特殊策划“23+1:名城‘对话’”。扬州将与其他23座名城一一“对话”,一城一视角,展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亮点,探讨新路径。期待在对话中交流,在交流中借鉴,在借鉴中发展,再续名城华章。

城市名片

开封

开封,简称“汴”,河南省辖地级市,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先后有夏朝,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宋朝、金朝等在此定都,素有“八朝古都”之称,孕育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影响深远的“宋文化”。开封是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城摞城遗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宋朝都城东京城(开封)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是《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地。

中国大运河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运河。

中国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全长2700公里,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进《世界遗产名录》。

扬州与开封段运河分属大运河中的京杭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作为运河城镇的杰出代表,在运河沿线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城市兴衰也与大运河的发展息息相关。流淌千年的大运河在两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发生着怎样的故事?如何影响着两座运河城市的发展?在如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时代机遇下,又该怎样保护、传承、利用实践?大运河传媒邀请《中国名城》杂志社编辑、扬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院工程师陶巍与开封市文化学者秦楷就此进行“对话”。

图片来源于网络

展开全文

运河的开凿 邗沟VS鸿沟

陶巍:扬州是一座与大运河同生共长的城市。据《左传》记载,“鲁哀公九年(前486),吴城邗,沟通江淮。”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与晋争霸。出于战争的需要,一举灭掉邗国,在邗国的原地筑城备军需,并于城下凿沟以通江淮。城因筑于邗地,故称“邗城”,沟凿于邗城下,故称“邗沟”。邗沟成为扬州运河的起源,邗城也成了公认的扬州城市开端和文明起源。

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开凿山阳渎重开了已经淤塞了的邗沟。但是,邗沟宽窄迂曲不一,进淮、进江口通塞转变很大,于是,隋炀帝在大业元年(605)三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进江”。经重修以后的山阳渎,全长三百余里,水面阔四十步,自洛阳进通济渠,达泗州进淮水,浮淮水至山阳,顺流而下,又由扬子进江,邗沟也就成为沟通江淮南北交通的黄金水道。同时,隋炀帝将以前历代开凿的运河连通,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河北涿郡(今北京市通县四周),南至浙江杭州,总长约2500公里的隋代大运河。这也使得扬州成为长江沿岸的一个水运中心。

扬州段大运河历经2500多年变迁。前有吴王刘濞开凿运盐河、东晋谢安建邵伯埭、隋文帝开山阳渎,隋炀帝重修邗沟,大运河扬州段基本形成;后有唐代开伊娄河和七里港河,宋代开扬州新河,元明清开凿里运河等事件,大运河与扬州共同发展,日渐繁盛;随着盐道衰落,经济功能日渐衰退的大运河经过不断完美和保护提升,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日益凸显。如今的大运河仍在扬州城内缓缓流淌,承载着川流不息南来北往的运输船只,成为扬州城流动的遗产和“活”文化。

秦楷:开封段大运河最早可追溯至历史上闻名的水系——鸿沟。战国时期的开封地势低平,易积水成涝。因此,魏国建都大梁不久就开始进行治水引水工程。《竹书纪年》中记载的“梁惠成王十年(前360),进河水(指黄河)于甫田(指圃田泽),又为大沟而引甫水”中的“大沟”就是沟通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的鸿沟,是开封开挖的第一条运河。孙盛楠在《从历史水系变迁看开封城市特色塑造》一文中指出,鸿沟上引黄河水,将中间圃田泽作为一个天然的调剂水库,“水盛则北注,渠溢则南播”。鸿沟自北向南,连接诸水,水源充足,可以保证船只往来无阻,在黄河与淮河之间形成一条交通大动脉。

之后,历经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等几个时期的鸿沟水系主干道逐渐淤塞,虽几经疏浚,但未能完全恢复。直到隋炀帝在大业元年(605)“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通济渠至此登上历史舞台,目的是通过沟通黄淮水系来联系东南经济中心与西北政治中心。

唐代通济渠改称广济渠,北宋改称汴河。与大运河扬州段不同,金代初期黄河改道逼近开封,汴河逐渐被黄河吞噬。其后数百年,开封虽与汴河渐行渐远,但作为汴河影子的惠济河、贾鲁河等,仍在不断唤唤着人们对它的记忆。

运河与城市发展

历史上三次辉煌VS《清明上河图》

陶巍:扬州自古傍水而建,因水而兴,大运河孕育了扬州的经济和文化。扬州城早已被烙上大运河的烙印,扬州历史上的三次辉煌均得益于大运河。康静劼等在《论京杭大运河扬州段的演变与扬州的互动关系》一文中总结道,自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至唐代,扬州段的运河主要用于政治、军事。唐代以来运河起到了一定的漕运作用,刺激了扬州商业的发展,在靠近运河的地区形成了工商业者的聚居区和沿着运河设置的大市、小市。由于运河给扬州带来了极其优越的交通条件,经济迅速发展,定时开闭的大市、小市已经越来越难以称心人们的需求。依据史料记载,罗城内除了大市、小市外还有一个“十里长街”。宋代的商业布局大体上与唐代一致,但因为经济的发展,里坊制逐渐被打破,原本的商业格局显现出慢慢解体的趋势,并逐渐向居民区内渗透。明清两代,京杭大运河依然是重要的交通运输线,商业仍然集中在运河四周。近代之后,运河的交通地位下降导致了扬州地位的下降,失往了往日的辉煌。

秦楷:开封历史悠久,真正的繁华却是在运河开通之后,成为了运河漕运的中心,从而为城市带来了生气。其中,开封历史上最繁华的时期当数北宋时期,张择端的杰出作品《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绝伦的工笔描绘了徽宗时代首都东京(今开封)汴河两岸城内和郊区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景。《清明上河图》中宝贵的图像信息,笔录了北宋东京城的风貌,包括建筑、交通、商业活动,以及居民的生活情状等,反映了当时城市的发展状况,展示了当时全世界最繁华的城市景象。

隋唐大运河体系从隋代起,延续使用至宋,虽由隋唐时期开始,但足够发扬其水运功能却是在宋。隋唐时期漕运以洛阳为中心,进而支持首都长安的经济,到了北宋时期,则是以开封为中心,使北宋东京城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因此,开封成为隋唐大运河最大的受益城市。“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可以说汴河的漕运通畅与否维系着北宋东京城的繁盛与衰落,故有“汴河通、开封兴;汴河废、开封衰”之说。金代初期,汴河逐渐被黄河吞噬。但是,以汴河为代表的大运河所产生的绚烂文化,在八朝古都开封这座城市中积淀下了深厚的底蕴,是开封不断前进的文化之基,是开封文化旅游发展的力量之源,可以说没有汴河就没有宋东京城的繁华,没有东京城就没有开封如今的文化遗产。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运河长子”的担当VS遗产保护和文旅合成发展

陶巍:在牵头大运河申遗成功之后,作为“运河长子”,扬州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进一步保护运河遗产、传承和弘扬运河文化,在努力打造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方面进行了生动实践。扬州市文联主席姜师立在《中国大运河·扬州》一书中总结了以下几点: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建立了“一会(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联席会议)、一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三组(文化长廊建设组、生态长廊建设组、经济长廊建设组)、一院(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一平台(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名城协作组织)”的工作机制,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强化政策机制和研究推进机制,使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有了新机制。二是加强立法执法,制定了《大运河扬州段世界遗产保护规划》,严厉执行,保护运河遗产;制定了《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组织各项活动,推动非遗活态发展,使得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有了新功绩;三是打造绿色生态,着力强化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空间管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构建,使得运河生态环境有了新转变。四是建立名师工作室,通过加强文脉整理、推进运河主题创作、有序传承运河非遗,使得运河文化传承有了新路径。五是讲好运河故事,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等)、搭建文化交流平台(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等)、打造运河文化阵地(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使得运河文化传播有了新平台。六是适度开发利用,发展运河文化产业,推进非遗+旅游合成发展;打造运河创意空间,激发大众创新热情;积聚运河文旅亮点,打造专属IP,使得运河经济打造有了新特色。

秦楷:开封以大运河遗产为依托和支撑,通过打造运河遗产类文化旅游精品工程,完美运河遗产展示内容,集中发展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彰显开封风尚和特色,使运河遗产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在利用中开发,大力推动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李建新在《大运河遗产和开封文化旅游发展若干探求》一文中,总结了开封在遗产保护和文旅合成发展方面的三点做法。一是以大运河遗产为依托,构建“全城一景”文化产业园。二是以大运河遗产为支撑,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工程。三是以宋都文化产业园建设为载体,完美大运河遗产展示内容。

本期点评

文化旅游已经成为世界大部分地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强文旅合成既有利于大运河旅游景区的可继续发展, 又能提升大运河文化旅游产品的品行。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总体上文化与旅游的合成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大运河品牌形象不够清楚。二是产业要素不够完美, 旅游产业链不够健全。三是地区协同发展联动性差,空间渗透性不强。四是文旅项目精品欠缺,内容定位模糊。

意见大运河文化旅游合成开发策略:一是讲好大运河故事,提升大运河品牌形象。深进挖掘大运河的文化价值并加以整合,运用故事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依托多种类型的媒介渠道, 宣扬大运河故事, 实现品牌价值延伸,这是增加大运河吸引力甚至吸引全球游客的重要手段。二是合理利用文化资源, 延长文旅产业链。三是注重区域联动,演绎文旅体验经济。四是凸显大运河文化特色,打造文旅产业精品。(王鑫 朱广盛 吴年华)

制造 曹宇

编校 延晨 徐蓉

一审 桂艳 张莉

二审 义富 肖东

三审 晖军

三国华章
这座千年古城,为什么来了就不想走? 太有才了,他用100首诗笔录了历代书法名家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