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雀艺术史论|央美艺术史论如何学习?
大家好,这里是小雀。
很多人会好奇,央美艺管的艺术史论是如何学习的?
因此小雀分享了我在央美期间的学习方法
期看可以帮到想考央美中法学院的高中生
以及美术史论考研人!
多轮循环学习法
跟这个图库相配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和课本的学习方法有什么区别?
我们的课本,我把它喊做“线性的”“一次性的”学习方法。
线性就是按时间线,从古到今把所有的艺术家,把所有的作品都排列起来,排成一个线性结构。
展开全文
“一次性”是指:课本是一次性一个一个艺术家讲一遍,不再重复,学生就应该理解,就应该记住。这个教学方法适宜吗?从课本写作的角度来说,这么写是适宜的,可学生的学习过程没有这么简单。
我回想自己学这些东西,一开始只是朦朦胧胧、半懂不懂地看一遍,大致扫一遍,很快就忘掉,但会留一点印象,可能某一个点印象比较深,就往吹牛。跟别人一吹,人说你这地方似乎说得不对。发现不对,只好回来重新翻一遍书,这是第二轮学习。
翻一遍书就清楚一点,清楚一点,陆续吹牛,又被别人指出毛病,再回来翻书弥补,就这么一轮一轮地在不要脸中进取,知识结构开始充足起来。我把这喊“多轮学习法”。
跟图库相配的是“多轮学习法”,至少反复四轮。
第一轮:极简大纲
第一轮先背诵一个极简大纲。就是下面这个,其实就是我们课本的目录。
现在的学生多厌恶背诵,一说背诵学生就“啊老
师不要嘛”地乱喊。我知道他们这个死德性。但是,为了学习效率的提高,现在一定要背,而且背这个极简大纲很轻易,就这么点儿东西,20分钟就背下来了。把它背下来,第一轮完成。
为什么要背这个极简大纲?其实学生在生活中,在手机、电脑上,已经接触了不少艺术作品,视野并不窄,只是效率不高,不高是因为看的东西都是碎片式的,脑子里没有一个框架。第一轮的背诵,就是建立一个基本框架,一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框架。有了这个框架,就可以往里塞东西,以后的知识就开始有条理了。有系统、有条理的知识,就是专业跟非专业的区别。有系统才能产生真知灼见。否则只是八卦吹牛。
第二轮:简单框架
第二轮学习,在每个阶段插进三位艺术家,三件作品,形成一个简要大纲
比如17世纪的艺术,最主要的风尚是巴洛克。列出三位巴洛克代表艺术家:卡拉瓦乔、鲁本斯和伦勃朗,每位艺术家选一件代表作,记住就行了。比上一轮要记的内容多一点点,也不难。
按说用一件作品代表一个艺术家,真是挂一漏万。可我们不是初级吗?所以只能建立这么个简单框架。简单没关系,知道它简单就行,挂一漏万也没关系,知道他挂一漏万就行,就怕你不知道。
17世纪绘画,记住三个画家,三张作品。
卡拉瓦桥 1602 基督下葬 布面油画 300×203cm 梵蒂冈美术馆
第一张是卡拉瓦乔的《基督下葬》,不用多理解,有印象就行。
伦勃朗 1642 夜巡 布面油画 379.
5×453.5cm 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
第二张是伦勃朗的《夜巡》,这张名气大。
第三张是鲁本斯的《劫夺留西帕斯的女儿》,名字比较长,记不住没关系,反正是俩男人夺俩女人。
记住这三个人三件作品就行了。这么简单?难道17世纪欧洲100年的历史,只有这三张画三个人吗?不是,其实有很多。但是你记住这三个人,记住这三张画,就相当于在一段时空中定了三个点,定了三个锚点。
有这三个锚点,以后再知道的东西,就可以跟它们作比较:卡拉瓦乔在伦勃朗之前,维米尔在伦勃朗之后……其他人都可以与记住的这几个人建立联系纳进系统中,知识和感觉就不会碎片、紊乱了。
第三轮:翻看电子图库
有了第二轮历史简单框架,就可以翻看图库了,翻到哪个艺术家,只要想想他在历史框架中哪个国家、哪个时间段就行,随便翻看,想看谁看谁,反反复复,不着急。这是第三轮,是大量积存视觉感受的阶段。可能花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把这1万多张图都翻几遍。
有人说1万张图记不住,没关系,浏览就是了,这是无意识积存的过程,特殊重要。
就像两个孩子,一个孩子20年的人生就待在村里头,另一个孩子20年的人生,全世界周游一圈,游完回来,能记住他走过的每一处吗?不可能的。但整个人的眼光、品位会变得不一样。人的学习分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类,培植视觉感觉,无意识的学习更重要。因此,第三轮浏览阶段,看图要量大,要有条理。
第四轮:结合文字理解流派、风尚
第四轮,引进2万字对于流派、风尚的名词阐明。前三轮没有多少文字,图文比不是500∶1,而是1万∶1。但到第四轮,开始引进文字。不是文字不重要,而是文字这个重要的成分是后来才出场。必须有图像的基础,才能理解文字在表达什么。一开始需要的文字量不用太多,2万字就够了,这是第四轮。
第四轮之后,美院本科生的美术史就算进门了。
至于进门之后他会怎样,以后不再学了,还是在某个方面会陆续深进研究,那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超出本科西方美术史课程教学领域了。
这个建立在电子图库基础上的学习计划,我称之为“多轮循环学习法”。
这还是一套正在建设的方案,和现行的学校教学模式还有很多不协调的地方。如何把这套方法跟学校现行模式协调起来,使用于教学,是以后要考虑的问题。现在还没有想,我先把400个艺术家1万多张图的图库建起来,饭要一口一口食,路要一步一步走。
在数字时代,用数字的方式教学
最后,我要弥补一点,刚才我拿着这个课本各种嫌弃,说课本里图片太少啦,文字太多啦,等等,似乎我在指责课本不好,指责作者水平不够。绝对不是,课本是纸质印刷品。纸质印刷品只能用这种少图多字的线性方式表达。所以,不是作者的问题,是时代的问题。
我们正在离开纸质印刷时代,走进数字媒体时代。在数字媒体时代,能不能够利用图像储存、传播更方便、更便宜的特征,探索另外一种学习美术史的方法呢,今天我讲的就是关于这种方法的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