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场乐亭大鼓”“百场皮影”下基层活动异彩纷呈
滦南县传统文化资源丰厚,文化氛围浓烈,尤以“冀东文艺三枝花”艺术——评剧、乐亭大鼓、皮影为代表,涌现出了成兆才、靳文然、张绳武等推动艺术发展的杰出人物。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群众文化生活,连续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荣誉称号。自2015年起,滦南县文化馆购买“百场乐亭大鼓”、“百场皮影”进乡村活动,目前已连续开展8年,已成为滦南文化惠民工程特色亮点。近年来,不断加大惠民力度,抉择优异演员、优异剧目走进每个村庄,让千万村民在家门口过足戏瘾,深受基层群众欢迎。
“百场乐亭大鼓”进乡村活动由滦南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滦南县文化馆承办,每年购买滦南县乐亭大鼓艺术研究协会演出200场,遴选出大鼓艺人50余名,组成14支演出小分队,分别奔赴全县各镇村进行演出,为广大村民送往一场场别开生面的靳派乐亭大鼓曲艺盛宴。从往年开始我们对演出活动提出新要求,演出内容应健康向上、具有时代感,每场演出时长不少于90分钟,并建立“靳派乐亭大鼓下乡”微信平台,留存演出资料。
滦南县文化馆每年购买滦南县悦民皮影团皮影戏演出100场。滦南县悦民皮影团是由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牵头组建的民间演出班社,也是我县唯一的专业皮影演出团体。依据现实生活编排皮影戏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这种拙朴的艺术很受百姓的欢迎,这100场演出既有传统剧目《古峰会》《二度梅》《大金牌》、又有现代剧目《斗鸡》《鹤与龟》《小兵张嘎》,影身在艺人们娴熟的操作下,配合美丽的唱腔,活灵巧现,生动逼真,栩栩如生。村民们目不转睛的盯着白色幕布,津津有味的看看皮影戏的表演,为村民们送上了丰盛多彩的文化大餐。
以非遗保护单位为依托。2021年5月24日,滦南县乐亭大鼓项目被认定列进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滦南县文化馆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乐亭大鼓”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的保护单位,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组织传承人群开展文化服务,既是非遗保护的创新举措,也保证了活动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以严厉考核监管为准绳。为保证演出效果,最大的亮点就是活动由群众进行打分,由老百姓对演出质量进行评判,随时将有关情状及群众意见进行反馈并及时调整演出内容,建立活动验收考核机制,将组织督查组深进基层督查,聘请演出质量监督员进行跟踪把关,对演出服务单位的资质、演出内容、资金治理、群众反馈情状等进行调研和检查,并依据群众称心度测评和督查情状进行量化打分,作为以后政府摘购的加减分依据。此外,文化部门积极监管创新方式,依托网络加强对演出过程的动态监管。建立了“送戏下乡微信工作群”,要求各演出团体通过微信群及时报送演出计划及演出实况图片或视频资料。同时加大实地督查频次,针对问题现场办公,多举措提高演出实效。统计结果表明,微信监管平台的使用,使得演出质量得到保证,看众人数也大幅增加,群众称心度显著提高。
以促进文旅合成发展为目的。文旅合成发展是符合滦南县实际的重要理念,也是推动全域旅游工作的必经之路。将“三枝花”艺术品牌与旅游产业结合起来,是符合滦南实际的工作构思。我县打造了东黄坨镇、坨里镇、姚王庄镇等旅游小镇,增加“百场乐亭大鼓”、“百场皮影”进乡村活动在旅游小镇的演出场次,通过印制旅游宣扬册、旅游推进会和借助新媒体平台等手段大力宣扬,拉动游客增量,带动“京津冀”地区大批曲艺、戏曲爱好者来到滦南看演、游览。滦南县北河文化产业园区是国家AAA级景区,景区内“三枝花”艺术元素游览点也向游客传递着文旅合成的重要理念。
“百场乐亭大鼓”、“百场皮影”进乡村活动共带动文艺工作者3000余人次,现场看众25万余人,网络受众10万余人次,拉动游客5万余人次。激发了农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发明性,越来越多的群众在享受政府送戏的同时自发组织起来,依据“自愿、自荐、自演、同乐”的原则聚集到一起,通过自导自演的形式,实现真正的自娱自乐。到2021年底,全县共建立民间文艺团体102个,各团长期活跃于乡村、社区开展各类文艺活动。
“百场乐亭大鼓”“百场皮影”进乡村活动的开展,精准对焦群众需求,使广大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自己喜欢的传统文化,同时还能在演出中了解到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丰盛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真正提振农民群众的“精气神”,在全社会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和时代风貌;真正实现在净化农村文艺演出环境的同时有效对接群众文化需求,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