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春秋丨白居易:被一桩谋杀案改变的人生
文史春秋丨白居易:被一桩谋杀案改变的人生
白居易画像
(一)
唐代自安史之乱后,地方割据势力越来越根深蒂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与中心相对抗。不仅政令时常不出中心,连皇帝有时也不得不到外地避难。
唐宪宗李纯有心加强中心集权,削弱藩镇势力。主张用武力平定地方割据势力的宰相武元衡,力推朝廷拿盘踞在淮蔡的节度使吴元济开刀。
此时,势力领域毗邻吴元济的淄青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感觉到有些不妙。尽管朝廷一直对他的拥兵自重摘取绥靖政策,但此刻朝廷用兵讨伐吴元济,难免让他有唇亡齿冷之忧。
李师道的地盘,是当时占地最广、势力最大的一个方镇。别的节度使需要邀宠固位,通过讨好中心来巩固个人势力,但李师道不用这一套。
他的地盘包括了12个州,并占有今天山东沿海一带,得尽渔盐之利,有人口三百多万。这个独立王国自李师道的祖父、父亲、兄长,传到李师道已经历三代四世,堪称根基牢固。他们擅地自专,文武官员向来都是自己任命,也从不向朝廷上交贡赋。
说白了,不知中心为何物。
越是习惯土皇帝的日子,就越恐惧改变现状。李师道敏锐地感觉到朝廷中有一丝不同往日的氛围。
宰相武元衡是积极主战派,主张用兵讨平叛乱,不能姑息养奸。御史中丞裴度受命到前方视察,向皇帝汇报情状时,也主张对藩镇用兵。这两人深得唐宪宗的信赖。
李师道感觉,应该做点什么来阻止中心强硬派的抬头。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三日凌晨,有刺客潜进京城,杀死了武元衡,击伤了裴度。刺客还在现场留下纸条,上面写着:“毋急捕我,我先杀汝!”
展开全文
谁敢挠我,我就灭谁。气焰十分嚣张。
这起罕见的恶性政治事件引起京城大骇,朝野震动。
而其幕后指使者正是李师道,是地方割据势力企图以卑劣的暗杀手段阻止中心武力削藩的决心。
事情发生后,朝臣们大为惊恐,纷纷给自己找保镖。保命要紧。
对这起“国辱臣死”的重大谋刺事件,反倒不见有人站出来追查和讨伐。
(二)
这一年,白居易43岁,人到盛年。他在朝中得了个闲官——太子左赞善大夫,即所谓“宫官”,太子宫内的官,不管实际政治上的事。
宰相武元衡被刺后,白居易不顾自己东宫官的身份,第一个站出来上书言事,亟请捕贼雪耻。
早在六年前,白居易就对包躲祸心的李师道有过看不过眼的事。当时,李师道奏请用私人钱财收赎太宗朝名臣魏徵的旧宅,以此为自己树立形象,捞取政治资本。唐宪宗未能识破李师道的专心,宣称“甚合朕心”,并让时为翰林学士的白居易撰写《与师道诏》。
白居易则借写诏书的机会,表达了他的意见。史书记载,白居易的意见最终被摘纳。这才避免了世代叛逆的李师道,出钱为忠臣魏徵的后裔济穷这么讽刺的事情发生。
然而,这次面对李师道指使的刺杀宰相案,朝臣们的所作所为却远远出乎白居易的意料:他们对刺杀案“默默”,对白居易的仗义多事却相当“痛愤”。
他们安在白居易身上的第一个罪名是,宫官不当先谏官言事。就是说,谏官没讲话,他却先讲,不应该。
然后,平素憎恨白居易的人,给了他另一条罪名:伤名教。这些权贵诬蔑“其母因看花堕井而死,而居易作《赏花》及《新井》诗,甚伤名教”。名教,即是以忠孝为核心的封建礼教。这种恶毒的毁谤,正在于构陷白居易犯了有悖人伦的“不孝”的大罪。
白居易的母亲可能患有精神分裂症,确实是堕井而死。不过,白居易对母亲十分孝顺。他当年高中进士后,未参与完长安城的一系列庆贺仪式,就赶着回家,为了将好消息第一时间告诉母亲。
权贵的中伤,使得白居易有口难辩,悲愤莫名。
最终,白居易遭到贬官。先是喊他往做长江以南边远地区的刺史,接着,一个喊王涯的中书舍人落井下石,说白居易的罪太大,不宜作一州之长,于是追回前诏,改作了江州司马。
这次遭贬谪的经历,几乎完全改变了白居易的人生走向。
来源:《读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