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戏资讯丁玲的第一任丈夫胡也频往买白布为房东儿子写挽联,被捕牺牲

丁玲的第一任丈夫胡也频往买白布为房东儿子写挽联,被捕牺牲

misa2 03-06 4次浏览 0条评论

1931年1月16日,上海。

丁玲生完儿子胡小频68天。丁玲和丈夫胡也频租住在上海的房东的儿子突然往世。按理说,房东的儿子往世,与丁玲夫妇关系实在不大。当时,丁玲和胡也频穷得从医院回来连食两个客包饭的钱都没有了,胡也频摸遍全身,只够买一个客包饭。

抱着刚刚出生2天的儿子回到租住的房子,房东大姐立刻带着红糖和鸡蛋赶了过来,嘘冷问热,这让丁玲夫妇十分激动,真是雪中送炭呀!

之后的日子,房东大姐便经常过来,每次都不空手来,今天带一碗云吞面,明天带一些时鲜瓜果。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丁玲夫妇的生活困境。

所以,在房东的儿子突然往世后,丁玲夫妇决定送一副挽联,把挽联写在白布上。

第二天,也就是1931年1月17日,胡也频早早上街,预备买一些白布,恰巧在街上碰到了沈从文。沈从文的住处就在四周,在沈的邀请下,胡也频来到沈从文处饮茶。二人边饮边聊,谈些时事、文章。不知不觉间,二人聊得饥肠辘辘,便一同往食了午饭。

在食饭间,二人聊起房东儿子往世的事,不免唏嘘一番。一人一碗云吞面,食完后,胡也频知道沈从文字体飘逸隽秀,便邀沈代笔,沈当即答应,说下午就往胡也频家写挽联。

沈从文知道丁玲夫妇经济困难,在丁玲生完孩子后,已经送往半袋小米和一些钱。今天分手时,又给了胡也频6元钱。胡也频很是激动,说是借的,稿费到手了,立刻还。

二人就此别过。下午,沈从文办完事,如约来到丁玲家。一直等,等到很晚,胡也频也没有回来,沈从文只好先回家。丁玲带着孩子,等胡也频等得看眼欲穿。这一夜,丁玲都不知自己是如何度过的。

实际上,沈从文从丁玲家出来,几乎走遍了胡也频平时常往的地方,到处打听,却一无所获。

第二天一大早,沈从文起床后,又陆续觅觅。当他挈着筋疲力尽的身子回到家时,一个老人站在门口。沈从文把老人拉进屋里,待老人问清楚他的姓名后,交给他一封信。

沈从文急忙拆开,是胡也频的笔迹:“我碰到了冤枉事情,昨天过你住处谈天,从住处出来到先施公司,遇女友拉往东方旅馆看个朋友,谁知到那里就被他们误会逮捕了。请你费神向胡先生、蔡先生一求,要他们设法保我出来,请吴经雄律师,乘我还不转移龙华时,进行诉讼。你明白我,一切务必赶紧,否则日子一久,就厌恶了。奶奶处请你关照一下,告她不必担心。我的事情万不宜迟,迟了会生转变。我很着急……”

展开全文

沈从文立刻往见丁玲,告知丁玲一切。二人实在是无能为力,只好在家里等。

之后的事情,大家从鲁迅先生的文章《为了忘却的纪念》里便知道了一切。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是为了纪念1931年2月7日被秘密杀害于国民党反动派设在上海龙华的特务机关淞沪警备司令部的5位左联青年作家而写的。这5位青年作家是: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

胡也频,就是闻名女作家丁玲的第一任丈夫。

在丁玲的一生中,曾有过5段与异性的感情:

情窦初开时,暗恋瞿秋白;

青春正好时,与胡也频执手相伴,惋惜胡也频牺牲;

有缘与冯雪峰相遇,不想造化弄人,她成了他心口的一点朱砂痣,他成了她心中的白月光;

与冯达之间的感情,是丁玲不愿回忆的噩梦;

与小她13岁的陈明之间的婚姻,是她一生中最平淡的时光,所谓的“平平淡淡才是真”!

1904年10月12日,丁玲出生于湖南省临澧县余市镇黑胡子冲蒋家大屋。父亲蒋保黔饱读诗书,对中医、中药近乎痴迷,家境不错。他为女儿取名蒋伟,字冰之,期看女儿日后自强自立、不逊男儿的意思。

在丁玲3岁半的时候,父亲蒋保黔病逝,母亲余曼贞还怀有身孕。不久,余曼贞生下了一个男孩儿,取名宗大。这个孩子从小体弱多病,1918年春天就病死了。

余曼贞是那个时代少有的开明和果敢,丈夫往世后,一个女人拉扯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可谓辛劳至极。

1910年,在丁玲6岁的时候,余曼贞再三思忖,决定变卖家当,带着儿女回娘家,想从此走平等自立之路。

余曼贞娘家哥哥采纳了她们母子3人,但是,对待她们也是比较苛刻的。比如,余曼贞和丁玲、宗大经常与家里的奶妈、丫头和长工住在一起,还要处处小心、恭谨。

舅舅之所以让妹妹一家住在自己家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看上了聪明漂亮的丁玲,想让丁玲将来做自己的儿媳妇。

1911年,丁玲7岁时,余曼贞作出了一个决定:母女二人同时进常德女子师范求学。余曼贞在师范班,丁玲在稚嫩班,这件事几乎轰动了整个县城。

那时候的女人恪守三从四德,常年在家操持家务、相夫教子,况且余曼贞还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寡妇,更轻易让人飞短流长,但是,余曼贞不在乎。

余曼贞在女子师范读书期间,结识了6名志同道合者,她们结拜为姐妹。在这7人中,有一人名为向警予,就是后来成为闻名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蔡和森自由恋爱结婚、离婚的向警予。

向警予与余曼贞关系特好,由于向警予在家中排行第九,所以,丁玲喊向警予为“九姨”。九姨十分喜欢聪慧漂亮的丁玲,经常带丁玲出往玩,偶然给丁玲带一些糖果。向警予的言谈举止对丁玲影响颇大。

1912年,余曼贞和向警予考上了湖南第一女子师范,丁玲也随母亲来到长沙读书。惋惜的是,余曼贞只读了一年,便因拿不出学费,只好退学。对丁玲,余曼贞是咬紧牙关,砸锅卖铁也要让丁玲把书读下往的。

1918年,丁玲以第一名的成果考上了桃源县第二女子师范预科。

在这里,丁玲碰到了她一生中第一个,或许是唯一的一个闺蜜王剑虹。

王剑虹比丁玲大一岁,在丁玲进学时,王剑虹已经是二年级的学生了。她走路时昂首挺胸,目不斜视,给人一种清高严厉的感觉。

很快,丁玲和王剑虹就成了无话不谈、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这年暑假,丁玲转到了长沙周南女子中学,就此和王剑虹辞别。尽管依依不舍,也只能如此。

周南女子中学的师资力量相对雄厚,在这里,丁玲的聪颖好学,很快受到国文教员陈启民的青睐。陈启民是新民学会会员,对教书育人怀有极大的热情。

丁玲跟随陈启民一起学习了《最后一课》《今古奇看》及大量秋瑾的诗作。这些课业内容不仅夯实了丁玲的文学功底,更在无形中影响了丁玲的思想价值看念。

可是好景不长,陈启民由于思想先进被学校解聘,丁玲十分悲愤,将书本撕得粉碎,无论如何也不在周南女子中学读书了。无论余曼贞如何劝解,都不能改变丁玲的决定。

1922年,丁玲18岁了,已经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舅舅把自己这么多年的想法告诉了妹妹余曼贞:让丁玲和自己的儿子结婚。

丁玲果敢反对,余曼贞也支持自己的女儿。僵持了数日,舅舅只好舍弃。

这一年,丁玲来到了上海。之后,丁玲往了上海平民女学。上海平民女学是由陈独秀和李达等人创办的,充溢着新思想,这里汇聚着许多和丁玲志同道合的、叛逆的青年女性。恰好,丁玲最好的朋友王剑虹也在这里就读。

在上海平民女学,有许多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大人物:陈独秀、李达、茅盾、陈看道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有识之士。丁玲仿佛坠进了梦中的乌托邦,一切都非常理想化,志同道合的同学,仰慕的师长,开明而先进的风气……

在这里,丁玲将原先的名字“蒋伟”改为“丁玲”。

“世间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在丁玲进读上海平民女学仅半年后,一切戛然而止。上海平民女学在办学过程中碰到诸多困难,实在办不下往了,只好各自觅觅出路。

丁玲和王剑虹商量后,决定离开上海到南京。

到南京后,两人背着行囊,挎着书包,沿街觅觅落脚之处。直到走得腰酸背痛,才租到一处价格低廉的住处。二人安置下来,食住在一起,每日勤劳自学,互相督促功课,彼此都进取很快。

1923年夏,一个特殊的机遇,二人结识了瞿秋白。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府青果巷。1922年春,加进中国共产党,1922年年底,陈独秀代表中国共产党到莫斯科,瞿秋白担任翻译。1922年12月21日回国,1923年1月13日到北京,之后到南京。

24岁的瞿秋白,正是青春好年华,他见闻广博,谈吐不俗,周身散发着一种进取知识青年所特有的气息,让情窦初开的王剑虹和丁玲对此着迷。而对于年轻漂亮、才华横溢的王剑虹和丁玲,瞿秋白也是青睐有加。

慢慢地,瞿秋白成了丁玲和王剑虹“家”的常客,三人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他们畅谈文学,谈人生,也谈社会时事,不知不觉间,时间飞逝,窗外已是日落黄昏。三人便一起出门,到街边食一碗馄饨。

1923年夏,瞿秋白从南京来到上海,到上海大学担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没有了瞿秋白的日子,对于丁玲和王剑虹来说,心里空落落的。她们俩也来到了上海,在上海大学中文系旁听。三人再次相见,自然欢喜反常。

丁玲暗恋瞿秋白。有一天她偶然在王剑虹处看到一沓诗稿,才发现王剑虹也钟情于瞿秋白。

在丁玲心中,王剑虹是她最好的朋友,思忖再三,她决定成全瞿秋白与王剑虹。

于是,丁玲拿着王剑虹的诗稿找到瞿秋白,期看瞿秋白与爱他的王剑虹结为秦晋之好。

没有什么波澜,瞿秋白和王剑虹顺理成章地走到了一起。而丁玲的孤独失落随之而来,她只好把全部精力用在学习上,进取很大。

为了摆脱这种失落,丁玲抉择离开上海,到北京往发展。在北京,一切都是陌生的,她一直期看能行走在未名湖畔,能坐在北京大学的课堂里,聆听最尊敬的鲁迅先生亲自授课。然而,适得其反,丁玲没有进进北京大学,只好暂住在一个补习学校的宿舍里,每日勤劳学习。

一天,她收到了一封来自上海的电报,内容是:“虹妹病危,盼速来沪”。丁玲立刻启程,到达上海时,王剑虹已经往世。

按照世俗的眼光,丁玲本来就钟情于瞿秋白,现在王剑虹往世,她和瞿秋白应该理所当然走在一起。但是,丁玲一直认为是瞿秋白对王剑虹照顾得不好,才使王剑虹得病往世,因此,她对瞿秋白心生恨意,再也不想见到他。

在北京,丁玲偶然也参与一些朋友间的聚会,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熟悉了胡也频。

胡也频被丁玲身上的书香气质深深吸引,对端庄大方的丁玲颇有好感,立刻对丁玲展开强有力的追求。但是,丁玲对相貌气质都很平凡的胡也频不是很感兴致。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知识过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的瞿秋白以后,一般男人很难进丁玲的法眼。

由于丁玲在北京也没有什么朋友,碰到像胡也频这样有文化有追求的青年,在一起聊谈天谈谈文学也不错,所以,对于胡也频的追求,丁玲并没有拒绝。

胡也频也是穷人家出身,15岁开始就在一家金银首饰展当学徒,后来又到大沽口海军学校学机器制造等等。他就是喜欢读书学习,到北京后,找到一家公寓,和老板谈妥,平时帮忙做些杂事,牵强糊口。

与丁玲相识后,胡也频开始参与编辑《京报》副刊、《民众文艺周刊》,有多篇小说和短文在刊物上发表,事业和生活开始慢慢好转起来。

丁玲和胡也频经常在一起散步、谈天。街边有各式小食摊,二人偶然坐下来,饮上一大碗豆腐脑。清香滑软的豆腐脑,点缀着碧绿的香菜末,切得整洁的小葱末,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儿。一碗落肚,整个人都变得舒爽起来。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随着二人交往的不断加深,胡也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丁玲,甚至到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程度。丁玲对此则比较平淡。

1925年夏天,丁玲在没有告诉胡也频的情状下回家看母亲往了,胡也频知道后,立刻一路追来。这在母亲余曼贞看来,胡也频就是自己的准女婿了,加上小伙子勤劳能干,更是让余曼贞心生喜欢。在母亲的撺掇下,丁玲接受了胡也频的爱!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遇上了——这是传奇女作家张爱玲笔下的爱情。对于丁玲而言,胡也频出现的时机恰到好处。

爱情,于丁玲而言,是风花雪月的浪漫,更是一蔬一饭、柴米油盐的现实。

回北京后,二人的日子依然拮据,经常四处移家。二人曾在西山碧云寺四周的村子里住过一段时间。那时,两人都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虽然偶然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但是所得稿费远远不够应付日常花费。丁玲的母亲便省食俭用,每月寄给丁玲20元。

1925年,胡也频通过写文章熟悉了沈从文,他又带丁玲和沈从文熟悉。此时,沈从文23岁,丁玲21岁,胡也频22岁。

三人相见,自然有说不完的话。沈从文知道胡也频、丁玲经济拮据,每次来都要带一些时令瓜果。这时,丁玲和胡也频在没有嫁妆、没有伴娘、没有任何结婚仪式的情状下,住在一起,就成了夫妻。

丁玲和胡也频夫妇,经常趁傍晚小贩要收摊时,往街头菜场买菜,这时的菜价最便宜。一把小油菜,清洗干净,进油锅,“吱啦”一声,香味便飘了出来。翻炒几下,装盘,便是一道简单、清淡的菜。日子虽然清苦,却滋味绵长。

二人也会为一些小事吵架,沈从文总是从中调和。丁玲与沈从文都是湖南人,两人用家乡话交流,胡也频听不懂湖南话,一脸的着急,惹得丁玲大笑,之前的矛盾也就一扫而光了。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国内掀起了一股留学日本的潮流。很多家里经济条件好些的青年学生都抉择到日本留学。丁玲看到身边一些朋友陆续往了日本,也想往日本留学。

但是,要想往日本留学,必须先补习日语。为此,胡也频托朋友给丁玲介绍了一位日语老师,便是当时在北大自修日语的冯雪峰。

让胡也频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丁玲居然彻心彻肺地爱上了冯雪峰,要不是冯雪峰理智,丁玲真的要跟着冯雪峰私奔了。给我们今天的朋友的启迪是:不要给自己的老婆找一个男人当补习老师或私人教练。

第一次见到冯雪峰,丁玲不由得有些失看。丁玲原以为这名在北大自修日语的青年人会像瞿秋白一样,眉宇间有潇洒倜傥的风度,满腹经纶,谈吐不凡。可眼前的冯雪峰不修边幅,看起来就像个乡下人。

相识不到一周,丁玲就被冯雪峰渊博的知识、稳重的谈吐和很深的文学功底以及对问题独到的看法所折服。冯雪峰在丁玲心中的形象越来越鲜明,她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冯雪峰。

当冯雪峰看到丁玲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小说《梦珂》后,对丁玲的才华也是十分欣赏,随着两人相处日久,冯雪峰也爱上了丁玲。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长篇小说《洛丽塔》中说:“人有三样东西是无法隐瞒的,咳嗽、穷困和爱,你想隐瞒却欲盖弥彰。”

很快,胡也频就看出了其中的端倪,开始和丁玲吵架,又是沈从文从中调停。出于君子之风及内心的道德感,冯雪峰退出了这段感情。他抉择离开北京,离开丁玲。

冯雪峰离开后,丁玲内心十分失落。从感情的角度,丁玲期看冯雪峰带自己远走高飞;但是,从理智的角度,丁玲又很难作出这样的抉择。丁玲虽与冯雪峰在精神上更契合,但对胡也频也有很深的依恋,二人相处日久,已习惯了彼此相伴。

1928年,丁玲创作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在《小说月刊》上发表了。时任《小说月刊》编辑的叶圣陶特意写信给丁玲,让她一有新作品,尽管寄给自己。这让丁玲十分开心,在写作上更加勤劳。丁玲由此一跃成为国内闻名女作家行列。

1929年,胡也频来到山东济南省立高中教书,有了固定的收进。不久丁玲也来到了济南。胡也频在这里教书时,有一个学生特殊喜欢听他的课。

这个学生说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老师,对现代文艺十分热衷,推举给学生一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方面的书籍,每堂课都讲得滔滔不绝,眉飞色舞,学生也听得如痴如醉。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我国闻名国学大师季羡林。

他们在济南杆石桥东面的徐家花园租了一处民宅,房屋布置简单,只有几件必备的家具。丁玲白天写作,待胡也频下班后,便一起出往散步。很快,学生们从喜欢胡也频到喜欢丁玲,家里总有学生来来往往。

这让我想到了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经常和同学们到杨昌济老师家的情景。

到山东省立高中之前,丁玲便有了身孕。只是她没有体会,丁玲又是大大咧咧的男孩子性格,起初并未察觉身体有什么异样。直到月事推迟了两三个月,且胃口大开,偶然孕吐,丁玲才感到不对。找有体会的妇人一问,方知自己怀孕了。

当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胡也频时,胡也频乐晕了,对丁玲的照顾更加上心了。无论多忙多累,都要给丁玲煲汤,做好食的,还要用小勺一勺一勺地给丁玲喂汤,丁玲幸福极了。

丁玲写信告诉母亲,母亲也是兴奋得老泪纵横,忙着给未来的外孙或外孙女预备衣裤和鞋袜。

幸福的生活有时是很短暂的。不久,胡也频接到组织通知:由于他一直宣扬进取思想,在学生中形成浩大的影响力,受到通缉,组织决定让他和丁玲立刻回上海。

胡也频辞往了学校职务,二人连夜收拾行囊,赶往上海。

回上海后,胡也频更加勤劳地写作,同时在冯雪峰负责的一个暑假补习学校找到了一份工作。

胡也频才华和能力卓著,且布满激情和斗志,很快成为左联的中坚人物,被选为左联执行委员,并担任工农兵文学委员会主任。

1930年11月8日中午,丁玲在上海法国公园四周的一家医院生下了儿子,取名“胡小频”。胡小频出生不到3个月,也就是1931年2月7日,胡也频和其他四位左联青年作家被国民党杀害。

胡也频牺牲后,丁玲一个人实在无法又工作又带孩子,只好把孩子送到母亲余曼贞那里。余曼贞自是喜欢。在沈从文的扶助下,丁玲把孩子送到母亲那里,并给孩子改名为“蒋祖林”。

沈从文失业数月,经济陷进困窘,这时,他收到好友徐志摩的信,徐志摩意见他到北京,他就买了一张车票,北上往了北京。

丈夫胡也频牺牲了,儿子胡小频送到母亲那里了,好友沈从文往北京了,在上海只剩下了孤苦伶仃的丁玲。治愈悲伤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书、写作。丁玲近乎疯狂地写作,结果是硕果累累。

丁玲在《北斗》上连载小说《水》,《水》一度被认为是“左翼文艺运动一九三一年度最优异的成果”,在左翼评论界受到高度重视,它使丁玲在文坛上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按说,胡也频牺牲后,丁玲可以和冯雪峰再续前缘了,惋惜的是,冯雪峰已经和别人结婚了,而且还有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儿,只能说:造化弄人!

就在丁玲在情感上孤独寂寞冷的时候,在一次史沫特莱的摘访中,丁玲熟悉了26岁的翻译冯达。冯达当时是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的成员。

冯达中等身材,性格较为平和,没有任何不良嗜好,他喜欢丁玲,丁玲视冯达为空气。两人在长期的接触中,冯达都会给予丁玲无微不至的照顾。1931年的11月,两人自然而然走到了一起。

早在1932年,丁玲就加进了中国共产党。1933年春,丁玲和冯达被国民党拘禁在南京。事发之后,国内外诸多人士发起了抗议和营救活动,其中包括宋庆龄、蔡元培、鲁迅、杨杏佛、柳亚子及巴比塞、瓦扬·古久里、罗曼·罗兰等等。

在被软禁的过程中,丁玲为冯达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蒋祖慧”。

1936年,丁玲终于通过鲁迅先生与党组织取得联系,被成功营救出来。在党组织的周密安顿下,丁玲将女儿送回母亲家,自己辗转来到陕北保安,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等中心高级领导的接见。而且,毛主席还用军用电报给在前线的丁玲赠予了一首词:

临江仙·给丁玲同志

1936年12月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

保安人物一时新。

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

阵图开向陇山东。

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毛主席一生创作颇丰,丁玲是唯一得到毛主席题赠诗词的现代作家。这一难得的殊荣,令丁玲振奋不已。

为什么说冯达是丁玲的噩梦呢?丁玲获救之后,才知道当年正是由于冯达的“错误”,自己才被拘禁的。丁玲震动之余,心里没有怨他,也没有恨,也不再对冯达有半点友谊。

自此之后,丁玲一生再未与冯达相见,将全副身心放在了革命事业和创作上。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丁玲以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的身份,来到了山西前线。

丁玲身处前线,每日都深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残暴和百姓生活的艰辛,她的创作也由此进进了一个新的爆发期。她创作了20多篇作品:《日记一页》《冀村之夜》《河西途中》《马辉》《压碎的心》《杨伍诚》《重逢》《河内一郎》《七月的延安》等。

转眼,蒋祖林已经8岁了,他失学了,原因是没有钱。余曼贞年纪大了,没有收进,两年来,一直靠丁玲往陕北苏区时寄给母亲的300多元支撑。所以,丁玲写信给母亲,要把两个孩子接到延安,母亲答应了。

两个孩子和外婆生活多年,他们不想离开外婆。余曼贞便变着花样给孩子们做好食的。把平时舍不得食的腊肉、晒的干菜都拿出来,做成可口的饭菜。有时出门,还会破天荒地给他们买来水果和点心。

蒋祖林、蒋祖慧跟着20岁的四表舅,辗转来到了延安。母子母女相见,自是涕泗横流。搂着两个孩子,丁玲内心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幸福。

不久,蒋祖慧被送到保育院,蒋祖林进进延安保小。丁玲陆续为革命工作奔忙。

在延安,丁玲碰到了小她13岁的陈明。陈明是延安宣扬队的骨干,丁玲是他的领导。陈明对丁玲多的是尊敬和崇拜,而丁玲是一个敢爱敢恨的新潮人物,她发现陈明有许多地方像胡也频,慢慢地爱屋及乌地爱上了陈明。

陈明对丁玲的婚事很上心,当他劝丁玲再找一个伴侣时,丁玲半真半假地打趣说:咱俩在一起可好。

关于丁玲和陈明,坊间已经有了不少蜚语蜚语,丁玲不在意,但是,陈明却顶不住了。他开始对丁玲若即若离,保持着距离。

1939年秋,陈明往了烽火剧社,目的是离开丁玲。丁玲很痛苦,但是什么也没有说。

陈明后来和一个喊席萍的女孩结了婚,并且生了一个女儿。这时的陈明才发现,自己真正爱的是丁玲。他不想再哄骗自己了,与其让三个人都痛苦,不如快刀斩乱麻,他向席萍提出了离婚。

尽管席萍有一百个不赞同,但看到陈明往意已决,只好赞同。

1942年,38岁的丁玲和25岁的陈明结婚了,他们相扶相携,相濡以沫。由于爱情,丁玲的创作再一次走上顶峰。

1948年,丁玲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誊抄一遍,寄给了在西柏坡村的胡乔木。一个月后,胡乔木与萧三等人传阅完小说,认定“这是一本最早的最好的表现了中国农村阶级斗争的书”。毛主席看过丁玲的小说,也十分赞赏。同年9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便印了出来。

小说一经出版,引起极大反响。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大受赞扬,被看作丁玲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最优异的长篇小说之一。后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又一举摘得斯大林文学奖,使丁玲的名气达到了顶峰。

丁玲的功勋,有陈明的一半。

陈明陪伴丁玲走过了44年的风风雨雨,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陈明都矢志不渝地陪伴着丁玲。

被丁玲思念了一辈子的冯雪峰于1976年1月31日在北京往世,此时的丁玲已经72岁高龄了,她伤心不已。此情此景,正应了白居易的一句诗:“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10年后的1986年3月4日,丁玲在北京往世,享年82岁。

丁玲往世3年后,陈明娶张钰为妻。在张钰面前,陈明毫不避讳对丁玲的想念。张钰对丁玲也是十分尊重,他们俩一起整理了丁玲的书稿。这一切使陈明对张钰布满感恩。

闲暇时,陈明翻开膝头那本厚厚的回忆录——《我和丁玲五十年》,丁玲如高山大河般的一生,便如画卷展现在面前。

丁玲,女中豪杰,巾帼英雄!历尽磨难,一生绚烂!

“丁玲是一座大山,一条大河,一道悲壮的风景,足以照射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

参考资料:张晓立著《丁玲传》,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快刀切水果单机版
1951年,一名药店伙夫被警方挠捕,被判死刑,他犯了什么事? 任见:武则天供奉在心龛上的男神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