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好友张建文追忆:雷锋两次改名,每次都代表他人生的新阶段
2023年3月5日,是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
据新华社2023年2月23日报道,中共中心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心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作出重要指示指出,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60年来,学雷锋活动在全国继续深进开展,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事迹深进人心,雷锋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实践证实,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雷锋1940年12月18日出生在湖南省看城县(现看城区)一户贫苦农民家里,7岁就成了孤儿。在党和人民的培植下,雷锋从一个苦孩子成长为一个自觉的共产主义战士。1960年参军,同年11月加进中国共产党。进伍前,他先后在乡、县当过通讯员,在农场当过挈拉机手,在鞍山钢铁公司当过推土机手,并多次获奖励。参军后,雷锋勤学苦练基本功,各项科目成果都是优良。雷锋一向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他认为“每一分钱、每一滴油都是人民的血汗,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年仅22岁。
雷锋资料照片(图片来源:新华社)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随后,又发表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的题词。解放军总政治部、团中心和全国总工会也分别发出通知,号召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的活动。从此,在全国掀起了学习雷锋先进事迹的热潮。
雷锋精神开创了一代新风,雷锋精神的实质和核心就是一种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无私奉献精神;忠于党和人民、舍己为公、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立足本职、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明出不平凡功绩的“螺丝钉精神”;苦干实干、不计酬劳、争做奉献的艰苦奋斗精神;回根结底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近日,雷锋生前同事、好友张建文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回忆与雷锋共事4年的经历和对雷锋精神的弘扬。张建文(原名张希文)生于1936年1月,先后和雷锋在湖南看城县委通讯班、团山湖农场共事,后又一同远赴东北,到鞍钢学习、工作。50年多来,张建文致力于宣讲雷锋故事,宣扬雷锋精神。
展开全文
张建文(新京报记者 李京统 摄)
谈与雷锋成为同事
“他来了以后,打扫宿舍公共卫生的事几乎变成了他一个人的事情”
新京报:能否回忆一下你初次见到雷锋的情景,他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张建文:我和雷锋是1956年下半年结识的,那时他不喊雷锋,喊雷正兴。一次县委召开干部扩展会议,当时雷正兴是安庆乡的通讯员,我是县委交通班的通讯员,我们全体交通班的人都抽往为大会服务,我当时负责发放住宿用品,每个通讯员到我手里领取,雷正兴来领取住宿用品,那是我们的第一次见面。他的笑脸很绚烂,圆圆的脸型,笑起来像个学生娃。因我们都是年轻人,没什么距离感,一下子就熟络起来,当时他就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新京报:你们后来是如何成为同事和好友的?
张建文:1956年的时候,我们县委交通班的两个同事因为工作原因调走了,那时交通不便,通信工具不发达,上传下达全靠交通班的十来个人跑腿,工作繁忙辛劳。当时的县委书记张兴玉了解到交通班这个情状后,就让组织部的干事黄菊芳往访一个通讯员,于是黄菊芳带着这个任务,从桥驿、杨桥一路观察最后来到了安庆乡,黄菊芳一下子看中了这个小青年,使雷锋有机会来到县委交通班工作,成为我的同事和好朋友。
1956年冬天,当时的安庆乡乡长彭德茂随同雷锋一起来县委交通班报道,当时雷锋只有16岁,人生地不熟,因为我和他在那次的干部扩展会上有过交往,因此他总与我亲近,我把自己的下展给他睡,我们食住在一起,工作互相帮忙,很快就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有一天在宿舍拉家常,他向我讲述了自己苦难的经历,讲自己不满七岁就成了孤儿,讲着讲着他就忍不住流泪,我想起自己的童年,比雷锋也好不了多少,我也陪着雷锋一起哭。
我们宿舍楼道的卫生,本来是轮流打扫,自从雷锋来了以后他天天主动往打扫,时时保持干净整洁,后来打扫宿舍公共卫生几乎变成了他一个人的事情,这件事让大家都很激动,特殊是那年的冬天,特殊冷,下了一场大雪,雷锋一大早就起来扫雪,把所有的通道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我于1956年11月结婚,记得结婚那天,雷锋买了一块压相片的玻璃板送给我,还为我忙上忙下,忙了整整一天,那时没有电灯,他就跑到县委借了两盏煤气灯来,他负责操作开灯。
我爱人也成了他的好朋友,他也把我的家当成自己的家,只要没事就来我家玩。那时我家后山上栽了100多棵橘子树,他一有空就来帮我摘橘子。
谈相处趣事
“因为好奇,把枪拆卸开了结果无法复原,把我们都吓坏了”
新京报:你们相处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事?
张建文:那时候我们交通班的同志都配备了手枪,我和雷锋的枪可能一尺余长,都是铁壳子的,最初拿到枪,我们既兴奋紧张又布满好奇,有一天没事,我们两个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想知道枪的构造和原理,就把枪一点点慢慢拆卸开了,结果装了很久都无法复原,把我们两个都吓坏了,脸上直冒汗,雷锋说这下闯祸了,我们只好又仔细地研究一番,陆续安装,整整捣鼓了一上午,终于把两支枪装好复原了。那时我们都年轻,既好奇又顽皮。
新京报:你们是如何从湖南到了东北?
张建文:1958年10月底,鞍钢、武钢、湘钢(刚刚创建)来看城招工,听到这个消息,我立刻想到了雷锋,于是我赶了20余里路来到乌山,把这个消息告诉雷锋,雷锋听了十分兴奋,对我说:“走,我们一起报名往。”于是拉着我就往县里赶。
我们一起来到县委招待所,他报了鞍钢,我则报了湘钢,因为当时我已结婚,爱人不想让我往太远。但是由于湘钢刚开始创建,我们首批工人还是要到鞍钢进行技术培训,也许这就是缘分吧,于是我和雷锋又有机会一起到鞍钢工作。
谈雷锋改名
“当时很多人不知道,雷锋就是从看城县委机关走出往的雷正兴”
新京报:你们两人改名的过程是怎样的?“雷峰”和“张建文”分别是什么含义?
张建文:雷锋的名字改过两次,分别是往鞍钢报名的路上和他参军进伍以后改的。当时在往县委招待所报名的路上,雷锋看到高高的乌山山峰就对我说:“我要改自己的名字,就改成雷峰吧,站得高、看得远,就不会迷失方向。”他的意思是共产党救了我,看着共产党,永远跟党走。他说雷正兴的意思是兴盛自己的家庭,是他叔公给他起的,但是现在共产党就是他的父母,要跟着党走。
雷锋给自己改了名以后对我说:“张哥,以后没文化不行,‘希文’是期看有文化,没有文化才期看有文化,你也改一个名字吧,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文化,你就改喊张建文吧。”我说好啊。从此我就改名喊张建文了。
我们在填写招工报名表时,各自把刚改的新名字写在招工表上,这样“张希文”就变成了“张建文”,而“雷正兴”则变成了“雷峰”。其实我们两个改名字这件事,看城很多人是不知道的,所以后来雷锋牺牲后,他的事迹登载在报纸上,假如不看照片,很多人不知道雷锋就是从看城县委机关走出往的雷正兴。雷锋到部队之后把山峰的峰改成先锋的锋,意思是在部队要冲锋向前。到部队之后对他来说人生的意义发生了转变,不再是看得远,而是要打冲锋,保家卫国。
雷锋(后排左一)与张建文(后排右二)等人合影(受访者供图)
谈雷锋助人和俭省“他给我家里寄钱,我要谢谢他,他不好意思的模样,我至今记得”
新京报:雷锋做过令你最激动的事情是什么?
张建文:是他对我母亲的关怀和爱护。一次,他跟着我回家,谈天的过程中知道我母亲跟他一样,也是孤儿。从那以后,他就经常上门照顾和关怀我的母亲。他将我的母亲当作自己的母亲一般对待,但凡有好食的东西,都记挂着她,买给她食。他自己是孤儿,有过那种体会,他看不得别人受苦。
我们到了鞍钢以后,有一次我的妻子来信,说母亲生病了需要钱,当时我手头没有钱,企图下个月发了工资再给家里寄。雷锋知道这件事后,就静静给我家里寄了20元,当时我每个月的工资是18元,他因为会开挈拉机,而且是娴熟工,每个月工资是36元。一个月后,我妻子给我寄信说钱收到了,我当时就纳闷,我没有寄钱啊,我就四处打听是谁寄的。一个乡友跟我说:“雷锋也知道你家里的事,肯定是他寄的。”我就往问雷锋,他说不用管是谁寄的,你妈妈的病好了就行。
他这个人扶助人都是发自内心的,他不习惯人家感谢他。当年他给我家里寄钱,我要谢谢他,他不好意思的模样,我至今记得。他总是省食俭用,却乐于助人,经常会拿出自己的积存扶助别人。
新京报:在鞍钢的时候,雷锋买了一件皮夹克,为何后来却不穿了?
张建文:那是在鞍钢化工总厂工作时买的。当时雷锋从湖南来,用一个旧的蓝布包袱,里面一床旧棉絮。一件白色半袖上衣,很旧,两条旧裤子,有一条还打着补丁,两件蓝色上衣洗得发白,有一件也破了,还有一件毛衣,再也没有其他衣服了。
有一次我们把他拽往玩,可他还是穿着一件褪了色的蓝上衣,旧裤子的膝盖上还打着补丁,脚上穿一双洗得褪了色的胶鞋。我们实在憋不住了,说“小雷呀,你自己一个人,又没有任何负担,一个月开30多块钱, 除往生活费你一个月还剩20多块钱,你上班都四五个月了,买一身像样的衣服吧,能穿的时间长一点。”
过了几天,雷锋从鞍山市青年商店买一件棕褐色的皮夹克,一条深蓝色的料子裤,一双黑色皮鞋。他还买了一块手表,是旧的。但是在我的印象里,雷锋似乎从未穿过这套新衣服。皮鞋是穿过的,我们每次约他一起出往玩,他还是穿那身旧衣服,而且又多了个把补丁。我们当时也问他买了衣服为什么不穿?开始他只是说穿新衣服不舒适、不习惯。后来雷锋说:“我在青年商店买来那套衣服以后,想起自己原本是个苦孩子,从农场来到钢都才几个月,正在当学徒,工作还谈不上有任何奉献,现在讲究起穿戴来,确实有点忘本了。自己应该认真学习,努力工作,艰苦奋斗,永不忘本。”
新京报:雷锋有一张在天安门广场骑摩托车的照片,当时的情状是怎样的?你们是如何往的天安门?
雷锋在天安门广场骑摩托车留影(资料照片)
张建文:那是1958年,我们坐火车往鞍钢报到的路上,途中火车在北京停留转车,中间有可能4个小时的时间,他说我们往天安门看看吧,我们就一起往了。当时他问天安门一名执勤的战士,毛主席在哪儿。战士告诉他想见毛主席,要多做好事,当英雄,当模范。雷锋就把这个话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他是非常喜欢拍照的。当时雷锋站在金水桥旁,以天安门城楼做背景拍照。这时他看见一位青年正骑在一辆固定的摩托车上拍照,便走过往,拍下了这张摩托照。骑摩托照相留影是那个时代普及时髦的,也不是只有雷锋才会照。实际上当时在天安门是专门有国营照相馆放置一台摩托车,供游客拍照留念。
新京报:你跟雷锋最后一次见面是什么时候?
张建文:是1959年7月,我从鞍钢提前回到老家湖南看城,从那以后我们再也没有见过面,只是书信往来。我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一分别竟是我们的永别,我们一起在县委当通讯员,又一起到鞍钢参与祖国的钢铁建设,前后共事整整4年,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50多年来我经常回忆起和雷锋在一起的岁月,点点滴滴仍难以忘怀。
谈雷锋精神宣讲员身份“只要我的生命不息,我的宣讲不止”
新京报:你是如何开始宣讲雷锋精神的?
张建文:我记得是六十年代末,当时我是电影放映员,在长沙县一所学校放电影时,有位老师看到过《解放军画报》刊登的我和雷锋等人于1959年五一劳动节在鞍钢拍的照片,那位老师就找到我,说:“原来你跟雷锋是同事,请跟学生们讲一讲雷锋的故事吧。”从那时起,一讲就是50多年,一直讲到现在。
新京报:你是如何看待雷锋精神宣讲员这个身份的?
张建文:雷锋是党的革命战士,他对党和群众是心怀感恩的,他把共产党视作自己的父母,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党。我和雷锋共事过4年,我感到非常荣幸,也非常自豪。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宣讲雷锋的事迹,我讲的是真实的雷锋,真实的事迹,没有一句假话。我只是众多宣讲员中的普通一员,我很荣幸作为雷锋的同事,把雷锋的事迹和雷锋精神讲给大家听。我的信仰只有一个,紧跟共产党,学雷锋、讲雷锋,只要我的生命不息,我的宣讲不止。
新京报:这么多年来全社会一直在倡导学习雷锋,谁是让你钦佩的“当代雷锋”?
张建文:我最钦佩的是“全国道德模范”周美玲。2015年的时候,她还是个12岁的孩子,从渣土车车轮下勇救3岁幼童,很了不起,这就是我们的“小雷锋”。我每次往学校给小朋友们宣讲的时候,经常会举周美玲的例子。同时,我也会嘱咐小朋友们,要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往扶助别人。
新京报:你认为在新时代应该如何践行雷锋精神?
张建文:在平凡的岗位上,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好,这就是一种雷锋精神的践行。雷锋精神最重要的是紧跟党走。只要我的身体条件答应,我还会把这些平凡的事陆续做下往,奉献余热,服务社会。作为雷锋的同事和好友,我信赖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会有更多的“雷锋”出现,雷锋精神将会永垂不朽,世代流传。
新京报记者李京统
校对 卢茜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