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古神话中的水神:共工之三
典籍相关记载
《山海经•国内经》
据《山海经•国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宋罗泌《路史、后纪二》注引《回躲•启筮》:“共工人面蛇身朱发。”相传共工为水神。《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夫下。”《淮南子•本经训》:“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共工神话最著者,为共工与颛顼之战。《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回焉。”颛顼,黄帝之裔(《山海经•国内经》)。故此战实为黄炎战争之陆续。此战又或传为共工与高辛(《淮南子•原道》);与神农(《雕玉集•壮力》);与祝融(《史记,补三皇本纪》);与女娲(《路史•太吴纪》)之争。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杀共工之臣相柳等传说,由禹为黄帝系统人物,当亦系黄炎战争之余绪。今河南杞县流传的“女娲补天”则谓:共工、祝融,女娲、棺人为兄妹。共工与祝融因食天鹅蛋之争,共工撞不周山,天塌洪水泛滥,女娲乃有补天之举,似更原始。参见“杞人忧天”。
《国语•鲁语上》
《国语•鲁语上》载:共工氏之伯九有。伯九有也就是霸九州。实际上是说共工氏一度是九州的伯(霸)主,即中原部落联盟的一个首领。这反映了九个氏族住在九个地方,共工氏在其中居于首要地位。徐旭生说共工氏居住地在今河南省辉县。郭沫若说:共工氏长期活动的地方是今河南西部的伊水和洛水流域。这个地方古代称为九州,可能来源于共工氏的九个氏。后来,这里往西的山区中还有九州之戎,可能是共工氏的余部延续下来的。
《淮南子•天文训》
共工神话最著者,为共工与颛顼之战。《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回焉。”颛顼,黄帝之裔(《山海经•国内经》)。此战又或传为共工与高辛(《淮南子•原道》);与神农(《雕玉集•壮力》);与祝融(《史记•补三皇本纪》);与女娲(《路史•太吴纪》)之争。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杀共工之臣相柳等传说。
《史记•补三皇本记》
关于祝融与共工之战的记载,《史记•补三皇本记》:“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此战或又传说为颛顼,神农,女娲,高辛与共工之争。
共工是古代传说中神农氏的后代、属于炎帝一族,身为水神,共工有人的面孔、手足和蛇的身体。在黄帝的继续人颛顼治世的时代反叛,被颛顼击败,共工怒而头撞不周山(传说中支撑世界的支柱),造成世界向东南倾斜。之后共工仍不断地作乱(代表洪水的爆发),最后被禹治成(指治水成功)。
共工氏
古书中谈到共工氏的相当多,关于他的传说,几乎全与水有关。《国语•周语》:“古之长民者,不堕山,不崇薮,不防川,不窦泽。……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壅防百川”就是筑堤挡水,“堕高堙庳”就是削平高地垫平低地,阐明共工氏是个治水专家。
颛顼之战
共工神话最闻名的是共工与颛顼之战。《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回焉。”这一战又被传说为共工与女娲(见于《路史•太吴纪》)、与神农(见于《雕玉集•壮力》)、与高辛(指帝喾,见于《淮南子•原道训》)、与祝融(见于《史记•楚世家》)之争,这些文献记载似乎阐明共工氏经常为患天下,共工氏部族在世代相传的古史传说中因此背上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