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买年货热衷“精打细算”
新冠抗原“转阴”之后,身体逐步康复,越来越多的市民走出了家门,消费市场也迎来了久违的热闹氛围。
“阳过”的人们,更加熟悉到弥补营养、提高免疫力的价值。恰逢各类年货大集、电商年货节举办,于是,他们也到了摘购和置办年货的时候。营养品、保健品、年货美食礼盒等,都被他们拉进了购物车,他们还将购买新衣服、新鞋子、新汽车、新手机等,作为对自己的馈赠,为下一年的生活带来好彩头。
疫情防控这三年,年轻人培植了新的生活看念。不确定性的存在,让越来越多的人学会规划和储备,量进为出、俭省生活。到了摘购年货的时候,年轻人也学着俭省,用尽各种秒杀机会和各类优惠券,用平价替代品取代华而不实的高价商品,以便省下“碎银几两”,让未来的生活有更多的安全冗余。“精打细算”,成了部分年轻人的消费理念和生存哲学。
优惠券“物尽其用”
深夜,南开区“80后”王女士在快递箱中翻找着“返现券”,她从近一周收到的快递袋和快递盒里找到了4张券,再依据商家的指引,到平台的评论区写上几句友好的留言,拍照所买的商品。商家就会在平台的支付系统给消费者返还1至5元不等的现金抵用券,消费者可以在下次购物时使用。
这一番操作并不轻易。首先,王女士需要找到前几日买到的商品,把它们重新放到快递箱里,摆放成刚买来时的样子进行拍照。还要打字输进,写几句评论。既不能夸大,误导消费者;也不能吹毛求疵,打击商家的积极性。最终,王女士绞尽脑汁,费了一番工夫,才给4种不同的商品都写了评论,拿到了优惠券。
接着,王女士又梳理和盘算着某手机银行App在搞的活动,用该行的App扫码支付、交水电费,可以获得20元购物立减金。某电商平台在举办年货购物节,发放了满100元减30元、满200元减70元等优惠券。还有一些电商平台举办0.99元专场、9.9秒杀等活动,平台新人可以零元购,免费领到小食品、小工具。
她把这些电商节举办专场活动的时间、可用优惠券的金额,都一一记在一个小本子上。半夜拿着这个本子仔细研究,预备在22时准时开夺、下单购买。丈夫看她如此卖力,为节约点钱不惜半夜不睡觉,又上平台写评论,又在本子上写写画画,忍不住过来逗趣,说她“抠门又小气”。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啊!我这些年用优惠券省下了的钱,够买一部新手机了。刚才获得的优惠券,够买这个月的大米和过年用的坚果礼盒了。”听到这里,丈夫不再拿她开玩笑了,反而过来倾听一番,看看她用优惠券有什么诀窍和体会,也想让自己更节约一些。
王女士这时拿起本子,说起自己使用电商优惠券的体会,包括消费积分券、满减券、新人平台券、店家专享券、月付客户优惠券、拉新券等十多种。此外,她还在银行App上开办个人养老金账户获得500元优惠购物券,开数字人民币账户获得100元优惠券,在车主类App上获得加油券80元,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获得购物优惠券300元等。而且她提醒丈夫重新进进那些休眠的App,平台会把他当成新人,会收到各种大额优惠券。
丈夫也赶紧进进了几家银行App和电商平台App,进进领券专区,点击后获得了近300元的优惠券。王女士的丈夫是一位程序员,曾经为第三方商家开发过价格跟踪软件,他把自己的软件也用到了平台上,查询购物车里的商品最近价格走势,以便在这些年货价格最低时下单。
夫妻俩深夜的操作,让他们当晚在秒杀活动中买到了一件家用电器、一部新手机和四五种年货礼盒,以及过年时拜谒父母的礼品。这些礼品原价3800多元,而他俩只花了1000多元。“节约下来近2000元,又够一个月的生活费了。”王女士这样对丈夫说。
展开全文
王女士说,3年前她并非如此“抠搜”,又夺券、又秒杀,当时她认为这是不体面的。花精力和时间往写评论,仅获得1至5元的优惠券,不划算。现在,她会为了5元的优惠券写下一大段文字评论,为了20元的优惠券守到秒杀开始的时刻。她不再认为那些在电商平台上夺优惠券的行为是不体面的捡便宜行为,各人有各人的难处,能俭省生活并没有什么不妥。
让王女士转变看念的,是来自所在单位的一场办公经费节约计划。一年前,单位要求“节约用电、节约用水、节约用纸”,员工下班必须关灯、关电脑,打印文件资料必须从单面改成双面。一个月下来,单位节约了20多万元办公经费,实现了“过紧日子”的要求。
从那时起,王女士就在探求,单位可以节约办公经费,个人家庭也可以俭省省钱,于是,她开始搜罗和分析各种优惠券的来源和使用方法。现在,短视频平台上多种省钱攻略都被她浏览过,电商平台上的多种优惠券都被她琢磨过,她成了一位“省钱达人”和精明的家庭主妇。
几个月下来,王女士盘算着,用各种优惠券省下的钱达到了月支出的近四分之一,每个月都可以省下500元左右,碰到年货节、“双11”“双12”“618”等活动,可以节约更多的钱。“我想象,假如能更早研究省钱攻略,让优惠券物尽其用,我能省下更多的钱,就相当于我挣了同样的钱。”王女士这样说。
不再嫌弃“临期食品”
在摘购年货食品、糕点时,消费者孟先生优先抉择到社区四周的“仓储折扣”店往看看。这家仓储折扣店实际上是一家主销临期食品的商店,店内的食品大部分是距离保质期3个月以内的打折商品。
在最近这个周末,孟先生先后摘购了巧克力、饼干、坚果、燕麦等20多种临期食品,共计花费400多元。他仔细对比过这些临期商品的价格,仓储折扣店比大型超市要便宜三分之一左右,等于省下了200多元。
孟先生曾经嫌弃过临期食品,当他逛夜市和马路集市时,经常看到有人摆摊喊卖临期食品和过期食品,大盒的、精美包装的糕点、蜂蜜、咖啡等,都卖得很便宜。他认为,这都快过期了,能食吗?摘买这些商品,真的是“掉价”,有失身份。
然而,孟先生看察过,这些摆卖临期食品的生意相当不错,总有人在摊位前仔细挑选,详尽询问,最终大包小包地带走。从那开始,孟先生也慢慢理解,每个人都有难处和不如意,到菜市场挑选甩卖不新奇的蔬菜,到临期食品摊位摘买临期、过期食品,这样的人是更务实的人,他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只在乎自己怎么生存。
在疫情防控期间,孟先生了解到在网络上、线下实体店专门摘购临期食品的消费者越来越多。除了这些商品比较便宜外,大部分临期食品的质量也有保障,并非变质产品。而且临期食品已登堂进室,从夜市摊位变成了仓储折扣店,3年内,天津的临期食品仓库和临期食品专卖店发展到了200多家。
购买临期食品的消费群体不断扩展,起初,只有那些对价格敏锐的中老年消费者关注和购买临期食品,而近年来,一些年轻白领也开始研究如何在适宜的时机,在临期食品店购买到半价的精美食品。那些从国外进口的葡萄酒、巧克力、蜂蜜、糕点等,在临期食品店大卖,购买的人都是年轻人,甚至不少还是海回人士。
在年货消费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食品类,春节期间集中消费。这种季节性的消费,也更适合购买剩余保质期在3个月或者6个月内的临期食品。对此,孟先生说,他预备最近到东丽区、河东区几家大型临期食品仓库往看看,以批发价、折扣价购置年货食品、饮料,估量能省下至少1000元。
平替产品趋热 “面子消费”退场
近两年,在互联网消费市场上,“平替”成为一个新的热词。“平替”指平价替代产品,往往说的是一个人群为了节约,不购买高端品牌的高价商品,而是选购普通品牌商品,实现同样的功能。平替的火热,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放弃了面子看念和品牌意识,不再在虚荣心的诱惑下买高价商品。
和平区消费者何女士,今年26岁,在一家工业设计公司工作。提起这两年购物和摘购年货的转变,她说,身为女性,化妆品、衣服是比较大的开支。“现在,我摘购的化妆品都从海外大牌换成了国内平价替代产品。而且经常戴着口罩,用不着购买口红和其他高价、无实际价值的产品。”她这样说。
购买衣服也是如此,冬季需要购买羽绒服,听一些同事说,国外北美某品牌羽绒服,价格高达每件6000元以上,而国内平价替代产品的价格仅600元。“同样的保热功能,多花好几千元,就是为了向别人展示品牌,称心自己的虚荣心,在人群中攀比炫耀。这样的冤枉钱我可不会花。”何女士这样说。
而且,这两年,何女士没有购买过奢华品牌包和精美的高跟鞋。她的随手包是在电商平台上以299元的价格购买的,觉得非常耐用。买鞋子也以简洁、舒适为第一属性,平底的运动鞋成为她的最爱。“不再追求虚假的精致美,而是追求内心的稳定和安闲。”她这样评判现在的自己。
“面子消费”的退场,也在影响着男性市场。一家销售电脑的公司,疫情发生前给消费者配的电脑包多是手提商务包,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要求配双肩包。双肩包背起来更像一个学生,而提手提包则更像是一位精致、成功的商业人士。我们在大街上、在写字楼里,也越来越多地见到中青年人士背着双肩包,而实际上,他们是职场的中坚阶层,背包里是电脑和各种工作文件。
职场人的衣着和背包,意味着消费市场的重大转变,那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务实和简洁,学会了简约和节制。
生活的富足和殷实,不在于奢华的外表,而在于内心的稳定和身体的健康。当年轻人在疫情中经历考验,他们的人生看和价值看也迎来了重大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月光族”和“负债族”中退出,成为简约主义者和生存主义者。在这个布满期盼和期看的春节,他们也将以实惠的年货褒奖自我、激励自我,奔向美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