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创办近代第一份中文报纸的,到底是不是伍廷芳?
文/陈晓平(广州学者)
《香港中外新报》(简称《中外新报》)是国人创办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纸,迄今为止,该报前身《香港船头货价纸》的创始人依然未能找到。新发现的证据表明,1864年8月伍廷芳兄长伍光(Ng Akwong)将《香港船头货价纸》改组为《中外新报》,之后该报长期掌握在伍氏兄弟手里,直到1891年易主。
伍廷芳创办的疑问
孙中山撰写的《伍秩庸博士墓表》称,伍廷芳从圣保罗书院毕业后,“复以暇晷,与友人创《中外新报》。吾国之有日报自此始”。鉴于孙中山著述的权威性质,多年里人们认定《香港中外新报》为伍廷芳所创办。
1857年10月,商人孖剌(Y.J. Morrow)与人合股创办Hong Kong Daily Press,香港华人称之为《孖剌西报》,11月,报社推出中文版的《香港船头货价纸》,提供的主要是货物行情、商业资讯。此前,新闻史将《香港中外新报》追溯到其前身《香港船头货价纸》,认为《香港中外新报》创刊于1858年(实际是1857年),为第一份近代中文报纸。
1932年廖苹《六十年来之香港》“报业”部分,谈到传教士罗传烈将《康熙字典》译成英文,《孖剌日报》铸汉字一套为之印刷,“书成,所存汉字,即等于腐物。时适伍廷芳先生有香港圣保罗书院首届毕业而出,就《孖剌西报》翻译之职,见而惜之,乃就商于该报之总理人,组织《中外新报》。所有排字派纸等事,由承批人经理”。(载《循环日报六十周年纪念特刊》)特刊出版于1932年,离《中外新报》创刊年份太远,作者依据口耳相传的资料写作,出现了部分失真现象。
有些新闻史学者认为由黄胜创办,理由是:若将该报创办年份定在1858年,此时伍廷芳只得16岁,黄胜主持的话,年龄上才说得过往。新加坡学者卓南生的说法比较合理:“伍廷芳可能后来曾参与翻译工作,但从一开始就挑起大梁的可能性不大。”(《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第123页)《香港船头货价纸》的创办人目前尚未能知晓,但笔者近期发现,该报改组为《中外新报》的时间为1864年8月,当时的经理是伍廷芳次兄伍光。
展开全文
伍廷芳的书法手迹。
伍氏兄弟长期掌握该报的史实
有一样东西是新闻史所公认的,《中外新报》是英文报纸《孖剌西报》(The Hong Kong Daily Press)的中文“子报”,香港英文文献把《香港船头货价纸》《中外新报》喊做《孖剌西报》中文版(China Issue)。从1862年起,《孖剌西报》一年一度出版一册《中国行名录》(The China Directory),为中国各口岸及香港的商业“黄簿”,后来这个行名录扩展了收录领域,把日本、朝鲜、印度支那、新加坡、菲律宾等地通商口岸包括在内,英文名特殊长,如The Chronicle and Directory for China, Japan, Corea,Indo-China,……c. for the year 18××,中文可简称《孖剌西报远东行名录》。《香港报业史稿》作者陈喊查阅了《孖剌西报行名录》及香港政府蓝皮书等,发现1873-1884年《中外新报》的总经理都喊Ng A’chan。
张云樵《伍廷芳与清末政治改革》一书将Ng A’chan译作“伍阿臣”。在单名前面加一“阿”字是广东很多地方的习惯,粤语地区经常使用“亚”字,港式英语则加一“A”字作为对译。伍廷芳原名伍叙,香港英文报纸习惯写成Ng Achoy,由此推断,Ng A’chan应译为“伍臣”。从1874起2月起,《中外新报》改为真正的日报,天天出报(1874年2月23日《孖剌西报》)。此次改版,主持人应该是伍臣。
廖苹《六十年来之香港》“报业”部分称:“既而,何福堂牧师资遣伍氏游学英伦,肄习法律,遂由其从弟伍植生君承办。未几,伍君逝世,又由汉文排字工人赵雨村君批承。”该文认为,伍廷芳于1874年留学英国,报纸由堂弟伍植生承办,陈喊认为Ng A’chan“疑即伍植生”。伍植生于1890年往世,汉文排字工人赵雨村于次年继任《中外新报》总经理。1891年2月12日,《孖剌西报》刊登告白称:“自即日起任命赵雨村为《中外新报》总经理”。1908年赵雨村往世,《孖剌西报》刊登的讣告称:“赵君服务《中外新报》业已35年,在他进行时,该报处在伍廷芳公使与其兄弟伍臣领导之下。”(1908年6月12日《孖剌西报》)由此倒推,1873年赵雨村进职时,伍臣、伍廷芳为《香港中外新报》主要负责人。笔者陆续查核《孖剌西报行名录》,发现至迟自1873年开始,伍臣即担任《中外新报》总经理,那么,伍廷芳仍是处于协助地位。伍廷芳处于协助地位的原因,是其兄弟伍光、伍臣先后专职经营治理《中外新报》,伍廷芳自毕业后至留学前,一直担任香港司法系统各部门的翻译,只有业余时间才能兼顾报纸事务。
伍廷芳当英国大律师的早年照片。
伍光创办《中外新报》的证据
1988年,刘泽生、金应熙曾指出,伍廷芳之兄伍亚光曾在1864年前后担任过《中外新报》总经理。这句话与本文的结论完全吻合。感觉两位学者的叙述应该来自同一史源,遗憾的是他们都没有注明资料出处。
伍廷芳之父伍荣彰,广东新会人,原在新加坡经商,娶一马来女子为妻,进英籍,1846年举家迁回广州。长子伍发(Ng Afat)、次子伍光(伍阿光,伍亚光,Ng Akwong),被伍荣彰送进广州的长老会寄宿学校(Presbyterian Mission)读书。这间学校由哈巴牧师负责,哈巴于1886年发起成立广州格致书院,后发展为岭南大学。1849年,美国加州发现金,矿引发“淘金潮”,给懂英文的学生提供了发展机会。1851年,伍发带头向学校请愿,要求去除学生父母与学校签订的合同,恢复自由身,以便从“淘金潮”中分一杯羹。学校很快开除了伍发。(施其乐:《中国基督徒:香港精英、中间人及教会》英文版第131-132页)据《传教》杂志第十三卷(The Foreign Missionary Vol.13)记载,1854年伍光就读于寄宿学校第三班,时年13岁,据此推算出生于1841年。查施其乐档案记载,伍光赴香港,在英华书院短期学习过,曾被《英华字典》编纂者罗存德(Wilhelm Lobscheid)聘用为文书。
香港政府笔录展示,伍光于1861年7月1日接任船头官衙门(Harbour Master’ Department)中文翻译。1862、1863两年《孖剌西报行名录》展示,伍光连续在船头官衙门工作,而伍廷芳(Ng Achoy)则于1863年在小额钱债审裁处(Summary Jurisdiction Court)当职员。
1864年1月30日香港年度陪审员名录,伍光在列,身份注明为孖剌西报中文版编辑(Editor,Daily Press,Chinese Edition)。所谓“孖剌西报中文版”,要么是《香港船头货价纸》,要么是《中外新报》。至迟从1864年初开始,伍光进进《孖剌西报》,工作职责是担任该报“中文版”编辑。
《孖剌西报》有个不定期出现的栏目,推介本社出版或代销的报刊、书籍,包括《孖剌西报》英文版、《中国大陆贸易报告》、《海峡时报》号外(代销),以及《孖剌西报行名录》。1864年8月12日至17日一连6天,这个栏目的第二段,出现了“China Issue of Daily Press”小标题,内容为:
中文报纸:每周二、周四、周六3次出报。订费:4元,按中国历书计算。广告刊例:按周计算,每次广告50字或50字之内1元,50字以上每字收费一个“仙”(cent);重复投放半价。[本报在华人中发行甚广,不仅省港澳,在各国开放口岸均有发行,为重要的广告媒介]代理人及经理:伍光,《孖剌西报》办公楼。
结合1864年9月1日罗存德致《德臣西报》函,可证实伍光将《香港船头货价纸》改组为《中外新报》,时间为1864年8月。香港史学者施其乐(Rev.Carl T.Smith)抄录了这封信的主要内容,保存在其档案中,从中得以了解伍光创办《中外新报》的早期状况。罗存德(1822-1893),德国传教士,长期在香港、广东工作,1856-1859年出任香港视学官,1866-1869年间在香港出版4卷本《英华字典》,为19世纪规模最大的英汉双语词典,对后来的英汉、英日词典编纂产生广泛影响。
罗存德1864年9月1日致信《德臣西报》,对伍光作如此叙述:孖剌先生急于觅觅中文报纸的代理人与经理(agent and Manager),我推举了我的朋友(按:指伍光)给他,每月薪水60元,是他上一年年薪的近两倍,比他在我手下当文书的收进翻了三倍。在他的出色治理下,订阅代办处做了一些调整,每月订阅费从3银元提高到了4银元,订数不断上升,连日本驻香港领事馆都订阅这份报纸。在我看来,这份报纸是广告、市场动态、货物行情的媒介,设置了本地、一般新闻、外国新闻几个栏目,在本地新闻里面有时使用一些欺侮性的语言,对清朝政府也用了一些比较笨拙的字眼,传播实用知识的主要目的还没有达到。(施其乐档案编号00035676-00035674)由此推断,伍光此时编辑的,是以新闻、社评等为主体的《中外新报》,不是以市场行情为主的《香港船头货价纸》。
新加坡报业史学者卓南生,依据日本翻刻的《香港新闻》等资料,推断《中外新报》创刊于1864年9月,而上述罗存德致《德臣西报》函刊登于1864年9月1日,两者大体吻合。《孖剌西报》自8月12日起介绍本报附属的“中文报纸”,据现存期数统计,8月份共刊登了13次,9月份共了23次,而在8月12日前并无见到类似推介,可初步证实《中外新报》创刊于1864年8月,正确日期也许就是8月12日。《香港船头货价纸》以提供商业资讯为主,新闻大约只占八分之一;《中外新报》则以新闻和社评版面为主,是一张成型的近代报纸。
鉴于伍光之前在船头官衙门当中英文翻译,从经办业务来说应该与《香港船头货价纸》有一定联系,估量孖剌早就有意请伍光接替《香港船头货价纸》的编辑工作,只是向罗存德求证伍光的能力与人品而已,笔者认为并不是纯粹出于罗存德的推举,伍光才担任这个职位。至于伍廷芳,我认为他在圣保罗书院就读时即扶助《香港船头货价纸》翻译稿件,这种协助也延续到1864年《中外新报》创刊后,但它不是《中外新报》的主要经者,主要经营者先是其次兄伍光,后来是堂弟伍臣。
1873-1890年间的《孖剌西报行名录》登记的《中外新报》总经理都是伍臣,意味着伍光自1873年不再参与《中外新报》编务,是另择别枝,还是英年早逝,史阙有间,不好遽下断语。不算巧合的是,《孖剌西报》为方便客户觅觅,经常将自己的办公地址写成“云咸街,圣保罗书院对面”。伍光、伍廷芳先后进读圣保罗书院,他们兄弟与《孖剌西报》的缘分,似乎冥冥中早已注定。简单的结论是:《中外新报》创始人是伍廷芳兄长伍光,该报从《香港船头货价纸》改版而来,时间为1864年8月。
(本文原题:伍廷芳兄弟与《香港中外新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