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广人稀,为何无田的农民不往开荒?农民:你为什么不往创业
中国的国土面积虽然大,但是平整适合耕种的平原土地十分少,人均可耕种面积并不多。如今的中国有13亿多的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对于这样一个国家来说,不管有多大的蛋糕,人均一下就十分少了,特别是土地。但是中国古代地广人稀,人均可耕种面积很大,在这样的情状下,为何中国古代还会发生农民无田可种的情状呢?
土地斗争一直都是中国革命的主旋律,农民和土地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任何一个出现问题,一个王朝便会在顷刻间倒塌。王朝的主要收进来源就是农税,整个社会的价值也都是农民发明的,农民越多,土地越多,农民发明的价值越大,王朝便会更强大,所以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考虑,必定要鼓励生育,鼓励农民往开荒。没有哪个王朝会主动限制农民开荒,皇帝巴不得可耕种面积越大越好。
政府鼓励开荒,为何古代农民也不愿开荒呢?搞懂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站在农民的角度想一想。古代的幸福生活是有准则的,五口人、三亩田、一头猪、五只鸡、一头牛,一套农具,就是一个幸福家庭的标配。只要干活有收成,没有农民舍不得力气,作为农民,当然想着有一块自己的土地,而且这块土地越大越好,没有哪个农民会嫌弃自己的地多。所以农民没有理由拒绝开荒,甚至农民自己也会急迫地想要开荒。
官府鼓励,农民情愿,可古代依然会发生农民无田的情状呢?这就牵扯到了封建社会的本质了,土地兼并和士族阶级的剥削。一个王朝刚刚建立的时候,有大把的土地可耕农民耕种,而且朝廷为了尽快恢复生产,安抚民心,还会给农民分地分农具,帮扶农民种地开荒。朱元璋在位的时候,就搞了一个大移民,不仅给农户发牛,还给农户分农具,并且承诺农民自己开出来的田地,都属于他们自己。
展开全文
这样的好政策,百姓怎么可能拒绝,虽然中国人的乡土情结很重,但填饱肚子才是大事,所以朱元璋的大移民政策和鼓励开荒政策,取得了圆满成功,农民有了土地,国家也提高了收进,土地也得到了有效利用,好处多多。然而当一个王朝走向中后期的时候,贵族阶级和士族阶级就成了土地黑洞。
土地兼并是中国古代王朝覆灭的罪魁祸首,农民本来有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士族和乡绅会利用各种手段,夺走农民的田地,农民也不知道怎么了,几代人耕种的田地,咋就成了别人家的田,而且农民也背上了债,人身自由彻底被田地束缚了。这个时候农民已经失往开荒的能力了,因为开荒需要农具和耕牛或者大型牲畜,这些农民都没有,农民只剩下一间破屋和一双手。官府对这样的情状无能为力,利益已经分配完毕,阶级已经固化,翻个身都难,哪有闲钱和闲工夫往帮扶农民。
这个时期的农民,对土地的期看更加急迫,但凡有一点可能,他们都会义无反顾的往开荒,往收成自己的土地,然而现实根本不答应他们这么做,除了造反。开荒需要时间,养地也需要时间,耕种也需要时间,一块荒地从开垦到收成粮食,最少需要一年时间,然后别说一年时间了,这个时候的农民连一个月的闲暇时间都没有,一年到头都要努力的干活,不然就活不下往,家里没有存粮,不给地主干活,就等着饿死。
最可怕的是,这个时候的荒地也是有主的,朱元璋当年都找不到一块无主的地,往安葬自己的亲人,最后还是一个同乡看他同情,给了他一块地安葬亲人。所以并不是农民不想开荒地,而是不能开荒地,饿死都不能开荒地,不然死得更惨,侵吞他人土地是违法的,是要判刑的。所以一到荒年,大批百姓四处逃荒,宁愿要饭也不往开荒地。
古代的农民就相当于今天的房奴,身上背着贷款,还有老婆孩子要养,家里还有老父母要照顾,明知道上班不会有大出息,明知道只有创业才能改变命运,然而没有人敢辞职,就如同古代的农民也不敢离开地主一样,大家都指看眼前的一口饭活命,怎敢乱动?
什么喊骑虎难下,什么喊生活所迫,这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