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戏资讯为什么赵普进得了宋朝昭勋阁,却进不了明朝名臣庙

为什么赵普进得了宋朝昭勋阁,却进不了明朝名臣庙

misa2 03-06 5次浏览 0条评论

为什么赵普进得了宋朝昭勋阁,却进不了明朝名臣庙?播报文章?播报文章

转载 青史人物面面看

青史人物面面看

2022-01-20 10:07

历史领域爱好者

已关注

他是宋朝开国的元勋,是三度拜相的社稷良臣,是名列宋朝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首。 他在宋朝初建时,可以说是立下了非常之功。但因为他隐躲至深的野心和视野狭隘,也导致了一些不可挽回的悲剧。

今天,我们就走近赵普,来看看这位古代官场“天花板”的功名利禄簿,并尝试探究深躲在这功名利禄后面的故事。

展开全文

一、非常之人,非常之功,非常之礼

赵普是位非常有天赋的人。

若论学术才华,与满腹经纶的人相比,他仅读懂了一部《论语》;但他“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用半部《论语》辅助太宗天下太平。”

若论军事经历,与驰骋边疆的人相比,他没有一次征战的功绩;但宋太祖、宋太宗在宋朝军政建设上,多摘用了赵普的策略。

一场“黄袍加身”的大戏,后周大将赵匡胤被拥立为帝,史称宋太祖。这部大戏背后的团队核心人物就是赵普。在五代政事中,“黄袍加身”并非个例。但惟有陈桥兵变,在历史上,名誉大噪。

赵匡胤通过这种不光彩的方法夺取了后周的政权,国号“宋”。赵匡胤一朝大权在握,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治理,很快稳定了王朝的局势,结束了五代时期53年内5个政权更迭的紊乱局面。

北宋初建有几个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如何巩固赵姓的政权,使“宋”能够延续下往,而不至于走五代这几个政权的老路?二是如何稳定目前纷乱割据的局面,完成统一的事业?

宋朝建设之初的要害方面,都离不开赵普的辅佐和策略。

建隆元年(960年)末,太祖在平定李筠及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叛乱后,召见赵普问道:“为什么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我要从此息灭天下之兵,建国家长久之计,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赵普熟知治道,对这些问题也早有所考虑,听了太祖的发问,他说:“这个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藩镇权力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治理的方法也没有奇巧可施,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稳定了。”

于是北宋一个重建中心集权专制制度的计划就依据赵普的十二字方针酝酿出来,并逐步付诸实施。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就由此发生了。

宋太祖罢免了全部节度使,特殊是参与陈桥兵变的同谋之兄弟。因为这些都是有可能危急到皇权。

为了掌握军队的力量, 制定了分化职权的策略。不仅下调军事将领的指挥层级,严厉划分职责,要求将官、士兵频繁更戍,彻底打破将领与其军队之间亲昵与持久的联系,并增加监督和掌握的力度。

为了巩固皇权皇位,不惜启用才智无能和易于领导和掌握的人来担任重要职位。

内部政权稳定后,扩展统治领域势在必行。

在出兵战术上,仍然摘用了赵普的策略。

赵普说:“太原地当西、北二面,太原假如攻下,则我国须单独反抗这两面,不如等削平诸国以后,则太原这一处弹丸黑子之地,哪里能够逃得掉呢?”

于是“先弱后强”、“先南后北”的军事战术开始实施。北宋963年吞并了楚、南平,965年征服了后蜀,971年征服了南汉,975年征服了南唐,978年吴越投降,979年征服了北汉。

中原和南方割据势力得以统一。统一的王朝,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为发展经济和文化奠定了基础。

从960年到976年,赵匡胤17年的统治奠定了赵姓王朝延续300年的基业。无论怎么说,赵匡胤对历史的奉献是不可磨灭的,而赵普对宋朝的建设是功不可没。所以赵普进选“昭勋阁二十四功臣”榜首是顺理成章的。

赵普作为宋朝的开国元勋,可以说是为宋朝的建设与稳定立下了“非常之功”,也获得了“非常之礼”。

北宋初建第二年,赵普晋升为枢密使、检校太保兼御史大夫;第四年,宋太祖就罢免范质、王溥、魏仁浦三相,正式拜赵普为宰相,开启了赵普十年独相的辉煌之路。

二、赵普再次拜相,赢得了功名利禄,却输掉了口碑清誉

赵普其人一向果敢,连赵光义都夸他“能断大事”。

赵普智谋超人,但修养方面的功夫却远远赶不上他的谋略。这样的人,又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久而久之养成了“专权专横”的官场弊病。

赵普为相期间,做了好几件出格的事,让宋太祖大为恼火,致使太祖对他的恩宠慢慢疏淡了。973年宋太祖开始下诏参知政事与赵普交替掌印、领班、奏事,来分夺赵普的权力。又于同年八月将赵普罢相,调出京师任河阳三城节度、检校太傅、同平章事。

若赵普从此安心地方政务,远离朝廷和皇室纠纷,也许就没有了后世对他的诟病。但赵普不甜心屈居地方,他时刻留意朝廷动向,为返京觅觅时机。

976年十月,宋太祖驾崩,其弟赵光义即位;977年三月,赵普就进朝,迁太子少保,留京城奉朝请(闲散官职)。

回到朝廷任职期间,赵普与时任宰相的卢多逊颇多间隙,郁郁不得志。

但赵普此人,确实是沉稳、坚韧、敏锐的性格。在如此不利的条件下,他依然扑捉到朝堂上的有利的信息,为自己的翻身进行反戈一击。

正逢宋太宗的亲信柴禹锡、赵镕等告发秦王赵廷美骄奢恣肆,将图谋不轨。太宗召大臣询问,擅长揣摩圣意的赵普表达期看在机要部门来看察事变,退朝后又上书太宗,自陈参预太祖、昭宪太后临终顾托之事,太宗激动,召赵普加以慰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金匮之盟”。

979年九月,赵普被授为守司徒兼侍中、昭文馆大学士,封梁国公,实现了第二次拜相。

在他第二次任相期间,发生了一起惨案,即“赵廷美案”。

982年,赵廷美被诬蔑“图谋不轨”,被降为涪陵县公,安置房州;不久就忧愤成疾,吐血而终,年仅38岁。时任兵部尚书的卢多逊也被流徙到南方,后死在留所地,终年52岁。

至此,宋太宗除掉了“兄终弟及”皇位继续上的心病,而赵普也除掉了自己多年的宿敌。

赵普为了再次上位,不惜抛出“金匮之盟”来攀附太宗;为了 加固恩宠,又暴露出凶险的一面来筹划参与对赵廷美和卢多逊的迫害。

假如说,在太祖朝,赵普确实是社稷良臣,那么在太宗朝任相期间的所作所为,彻底地输掉了自己的清誉和口碑。

明太祖朱元璋在审核历朝名臣庙进选名单时,认为赵普“负宋太祖,不忠,不可从祀”。

赵普作为政治家、谋略家,无疑是成功的,他为宋朝初期的建设奉献了颇有价值的权谋、权术。赵普智谋超群,的确精明,但短缺应有的视野,若论责任使命,他用诡辩让宋太祖舍弃了幽云十六州的收复计划,留下了困扰宋朝300年的边界结症。若论忠心仁义,赵普甚至于为谋新主欢心,而甜做迫害旧主子弟的帮凶;他的忠诚是相对而言的,他是忠于自己的私心和权谋利禄。

参考书目:

1、《宋史》

2、《宋论》

为什么农场进不去
古代地广人稀,为何无田的农民不往开荒?农民:你为什么不往创业 中国男足为什么踢不进世界杯?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