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华芹、齐秀敏:加大对网络暴力受害者的保护和救助
本文转自【最高人民检察院】;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增加到14.5亿户。面对海量用户,如何完美网络社会法治建设,成为绕不开的一个重要问题。而“网络暴力”就是一个经常出现在热门新闻中的词汇。
“每当看到因遭受网络暴力而结束生命的新闻,我都感到很痛心。这样的事件也在警醒我们,整治网络暴力,清朗虚拟空间,刻不容缓。”全国人大代表、SK海力士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部门主管孙华芹在接受记者摘访时表达,身处互联网时代,信息通过网络迅速扩散,显现几何级的“放大效应”。
对于通过网络进行诽谤欺侮的行为,假如被网暴者要维权,目前存在哪些难题?在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厅厅长苗生明看来,在网络暴力案件中,“法不责众”的心态导致一些网民发言无所顾忌,“你一言我一语”式的网络暴力使得侵权主体难以确定。此外,面对网络暴力,被网暴者面临证据收集难、证实难、维权成本高且手段有限等问题,经常束手无策。
近年来,治理网络暴力的法律法规不断完美,相关部门也在不断加强对网络暴力的治理力度。比如,2022年4月,中心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等。检察机关在推动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出轨案自诉转公诉后,接续发布公民人格权保护指挥性案例,依法追诉网络诽谤、欺侮、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犯罪。
展开全文
“通过走访调研,我了解到,网络暴力行为包括人肉搜索他人信息、辱骂等进攻性言论、制造与传播谣言等。”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邢台市律师行业党委副书记、河北齐心律师事务所主任齐秀敏在接受摘访时表达,依法惩治网络暴力,首先要调查清楚的是,网络谣言究竟是网民不明事件真相随手转发造成的,还是有个别网民或者网络策划公司有目的而为之。在查清事实、明晰责任后,假如确属后者,相关部门应对网络暴力的“始作俑者”与从众跟风者区别处理。
针对网络暴力案件,检察机关如何进一步强化能动履职,保护被害人合法权益?“首先,依法从严追诉网络欺侮、诽谤、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觅衅滋事、非法经营等严重危害网络秩序、侵害公民权利的犯罪。其次,高度关注、积极研究网络暴力案件中证据的收集、固定,违法犯罪主体的确定等问题,让网暴受害者维权‘无力’变‘有力’。再次,通过检察履职促进诉源治理,及时发布典型案例,发扬教诲警示和法治宣扬作用,通过检察意见,督促网站平台压实主体责任等。”苗生明表达。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抑制网络暴力,网络平台责无旁贷。齐秀敏代表意见,网络平台更应防患于未然,对存在诽谤造谣等潜在风险的内容及时识别、处理,掐灭网络暴力的“火苗”。在网络暴力提防机制建设方面,她意见网络平台要不断完美对被网暴者的实时保护机制,加强对重点群体的救助保护;相关部门也要不断完美对网络平台不作为的问责机制。
“惩治网络暴力需多方‘出列’。全社会要形成合力,重视网络暴力造成的现实危害,使抵制网络暴力成为社会共识,让施暴者无所遁形,期看不再有人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孙华芹代表表达,如何把法律责任落到实处,如何使维权之路更为顺畅,不仅是被网暴者,也是身处网络社会的我们面临的共同命题。
来源:检察日报 法治中国两会特刊
作者:史兆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