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认同“今天下三分“三国版图割据及郡县划治现状而非东汉?
"襄阳说"的专家或老师们,经常有一句口头禅"汉贼不两立,诸葛亮不认同曹魏的行政区划治",这是他们以东汉行政区划治或东汉南阳郡来阐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之郡看、郡境的缘由。
他们以东汉人习凿齿先生凿造的"邓县隆中"来碰瓷东汉南阳郡,以达到他们把诸葛亮主证认定的"躬耕于南阳",移迁到"躬耕于邓县隆中"即"躬耕于襄阳"的理论基础。
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讨论"秦置南阳郡居汉水以北,南界汉水;南郡居汉水以南,北界汉水……两汉因之"的众多史著文献相关边界记载。我们从史源论证,看看诸葛亮对东汉或三国地理是怎么认定的吧?而事实胜于雄辩。
一、《草庐对》(或《隆中对》)确认: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经策划"三分天下"的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战术思想。
案《三国志.诸葛亮传》:
1、曹操立: 曹操比於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2、孙权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3、刘备立: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於是与亮情好日密。
二、公元227年,诸葛亮《出师表》开卷即确认"今天下三分"之三国现状的历史地理认定,而非东汉行政区划治,这是诸葛亮上疏《出师表》的历史地理背景。
案陈寿著述《三国志.诸葛亮传》之《出师表》曰: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曰: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先帝不以臣恶劣,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恩,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於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公元227年,诸葛亮《出师表》认同"今天下三分"三国之郡县地理现状,决定了其"躬耕于南阳"的地理坐标。
因为227年的诸葛亮首选与其"躬耕垄亩"坐标匹配的郡县划治及名称,来陈述他21年前曾经"躬耕垄亩"生平事迹。
诸葛亮认定三国鼎立版图郡县划治现状下南阳,这是《出师表》其本人所言"今天下三分"现实存在之现状下郡县划治行政区地理来确定的。
诸葛亮躬耕南阳,是现实存在、现状认同下的三国南阳之21年前,这是与其"躬耕垄亩"地标匹配的郡县名称;而不是21年前之东汉南阳郡,在227年三国鼎立之际及"天下三分"时,那些不再称唤"南阳"的地方。这是现实现状下的南阳的21年前,假如21年前"躬耕垄亩"不是与公元227年现时现状下南阳坐标匹配,诸葛亮当然会选取其它与"躬耕陇亩"匹配的郡县名称,而不是227年唯一称唤南阳的这个地方,即三国南阳郡。
展开全文
三、陈寿著书《三国志》是以东汉行政区来记载相关时代人物的籍贯,他亦是依据"今天下三分"之三国行政区划治,来记载三国历史地理及三国人物籍贯。
这个南阳在哪里?陈寿告诉我们:
1)、"张绣在南阳"——刘表使张绣驻防宛城(南阳郡城宛城曰南阳)
2)、"孙坚比至南阳"——孙坚比至南阳郡城宛城,杀郡守张咨。
3)、"袁术出奔南阳"——袁术躲避董卓加害,由孙坚杀南阳郡守张咨后,袁术出奔南阳(宛城),盘踞宛城,故又曰"袁术屯南阳": 南阳郡治宛县、南阳郡城宛城皆曰南阳。
4)、陈寿:邓艾,义阳棘阳人;魏延,义阳人——陈寿把三国南阳郡界定在义阳郡新野县以北,把三国时义阳郡界定在襄阳郡以北,与南阳郡之间。
5)、陈寿:马良,襄阳宜城人;廖化,襄阳中庐人;杨仪,襄阳人;庞统,襄阳人——陈寿确认三国襄阳郡立,襄阳郡跨过汉水辖治汉江以北的鄾县、邓城县、山都县。
6、蜀汉政权中的南阳人:
陈震字孝起,南阳人也。
吕乂字季阳,南阳人也。吕雅,字不详,南阳人。蜀汉尚书令吕乂次子。吕辰,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官至成都令,是蜀汉尚书令吕乂之子。
李严字正方,南阳人也。
张存( ?-214年),字处仁,南阳人,擅长谋划及臧否士人。
杜祺,南阳人,蜀汉大臣。
许慈,字仁笃,南阳人。
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
王连字文仪,南阳人也。
王山,南阳人,王连之子,王连死后继续平阳亭侯爵位,官至江阳太守。
依据以上史料记载可以看得出,诸葛亮心目中的"南阳"与陈寿心目中的"南阳"是一个地方,它们相互印证,这就是三国南阳郡或南阳郡治宛县。
三、国家历史地理是把三国作为一个历史时代来确认。近代史学大咖们绘制东汉及三国行政区地图,印证魏蜀吴三国鼎立版图割据及郡县划治现状,亦阐明史料记载清楚明确。
《二十四史》分别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中国版三国鼎立版图划治现状:
台版东汉和三国鼎立版图划治地图,如下图:
东汉行政区地图:
进进三国,曹魏荆州,州府所在地(义阳置郡前)治所在南阳郡宛城,后徙至义阳郡新野,下辖南阳郡、江夏郡(长江以北)、襄阳郡、南乡郡、新城郡、上庸郡、魏兴郡等共八郡。
孙吴荆州,治所在南郡的江陵,下辖南郡、江夏郡(长江以南)、长沙郡、湘东郡、桂阳郡、临贺郡、零陵郡、衡阳郡、武陵郡、建平郡、宜都郡等共十一郡。
于是三国版图出现短暂的稳定状态,这就是公元227年诸葛亮认同的"今天下三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版图割据及其郡县划治现状下的认定。
故诸葛亮所认同的"今天下三分"之三国现状,是关羽北伐失败及刘备夷陵之战兵败后,魏吴分治荆州的状态,这才是诠释其"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历史地理地标。
而作为一个三国军事家诸葛亮,他当对"魏吴分治荆州:魏置荆州八郡、州治义阳郡新野,吴置荆州11郡、州治南郡江陵"这些转变非常清楚。
四、""襄阳说"的专家或老师们说:"汉贼不两立,即诸葛亮不认同曹魏的行政区划治",这一个噱头没有史证依据。
公元208年,曹操表立襄阳郡,刘备、诸葛亮军事集团随即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作为对襄阳郡争夺的先手。反过来看,这就是刘备、诸葛亮军事集团对曹操所立襄阳郡划治现状下的认同。汉贼不两立刻不承认曹魏行政区划治"这个噱头也不成立,诸葛亮对待曹操是怎么评判的?诸葛亮本人说的很清楚:
1、诸葛亮《草庐对》曰"曹操比於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诸葛亮认同曹操的谋略。
2、诸葛亮《后出师表》曰: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译文: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魏不能并存,帝王之业不能苟且偷安于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往讨伐曹魏。以先帝那样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来就知道臣下要往征讨敌人,是能力微弱而敌人强大的。但是,不往讨伐敌人,王业也是要败亡的;是坐而待毙,还是主动往征伐敌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点也不犹疑。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是刘备认为蜀汉和曹魏不能并存("贼"是对曹魏的蔑称)。这里并没有不承认曹魏存在或不承认"其行政区划治"的依据,而显然这是"襄阳说"者们曲解历史记载的"说辞"而已。
3、诸葛亮把曹操比作孙武,并认为自己不如曹操——这就是诸葛亮对曹操的客看评判。
案《后出师表》曰: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译文:曹操的智能谋略,远远超过别人,他用兵像孙武、吴起那样,但是在南阳受到窘困,在乌巢遇上危急,在祁山遭到厄难,在黎阳被敌困逼,几乎惨败在北山,差一点死在潼关,然后才得僭称国号于一时。何况臣下才能低下,而竟想不冒艰险来平定天下,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三点。
综合以上史料史证,我们很明白看得出:诸葛亮认同的是"今天下三分"三国版图割据之郡县划治现状而非东汉。襄阳说"的专家或老师们,以"汉贼不两立,即诸葛亮不认同曹魏的行政区划治"的噱头,没有历史依据:这是他们拿东汉历史地理混杂三国历史地理,以东汉南阳郡往曲解三国南阳郡,悖逆诸葛亮公元227年"今天下三分"之三国现状下的地理认定。
把诸葛亮认同的三国南阳郡,曲解为东汉南阳郡,再以习凿齿先生的"邓县隆中"碰瓷南阳,达到他们"躬耕于南阳"就是"躬耕于邓县隆中",把"躬耕于南阳"移迁到"躬耕于襄阳"的真实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