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道士与和尚的区别,就是救世回隐,和避祸圈钱的区别
在网上有这样一句话来描述道士与和尚的区别,“乱世道士下山救世,和尚关门避祸。盛世道士回隐深山,和尚出门圈钱。”这句话在信教的人群中激起了很大的波澜,并不是所有的道士都救世,也并非所有的和尚都避祸,道士是喜欢回隐森林,和尚呆的寺庙确实人声鼎沸。这句话的存在是有他的道理的,今天小编就从多方面给大家分析一下这个句话究竟是怎么出现的。
说起道教就不得不说一说道教的发展过程了。道教作为中国本土教派,不争不夺,讲究随缘。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宗教经义是《太平经》,不过《太平经》的内容并不只有道教还包括非常玄幻的巫术。在这本书中不仅有神幻的修仙体系,还有治世之道。所谓的治世之道指的是政治权利相互制衡,一旦权利失往平衡就会天下大乱。有人说《太平经》中的治世之道和古代封建时期的帝王之术有点相似,其实《太平经》中的治世之道,说白了就是一种放大版的帝王之术,只是比起单纯的帝王之术,《太平经》中的治世之道更加的讲究平衡,更加凌驾于世人之上,更加的不把人类放在眼里,更加讲究平等。
不知道小编理解的对不对,或者说小编更偏向于这样理解。在东汉时期出现的五斗米教就是道教的一种分支,后来在五斗米教又给自己改了一个好听的马甲喊“天师道”,披上这个马甲的五斗米教,在当时的乱世是随心所欲。但是因为“天师道”的所作所为能自圆其说,和自己所信仰的教义没有丝毫违犯之处,所以一时半会也没有人能够拿“天师道”怎么样。到了东晋时期,乱世的各个诸侯开始禁止“天师道”的发展。在南北朝时期一位喊陆修静的名士,修改了道教经义,并将儒家的“礼制”部分和粽子的“消极无为”融进了道教,才形成了现在大家所见的道教。
展开全文
其实儒家的礼制说白了就是等级制度,每个社会都有不同的等级划分,为道教融进了儒家的礼制部分之后,彻底丢掉了道教之前的人人之间绝对平等的影子,再加上庄子的“消极无为”让道教越发的清静。这两者的融进让道教是彻底的盖头换面。道教忘记了自己曾经的平等,忘记了自己曾经的热血,唯一记着的就剩“救世”二字了。
所以就有了魏征这类人的出现。在《旧唐书·魏征传》中是这样描写的:“魏征,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少孤贫,落拓有大志,不事产业,出家为道士,好读书,见天下渐乱,尤属意纵横之说。”天下要乱了,或是不想,也或是不能做个穷道士了,这可能是道士的普及状况。魏征的出山让唐朝有一个千古名臣,诸葛亮的出山让三国时期多了一个熟知奇门遁甲的孔明,文天祥被俘虏时的唯一要求就是要做个道士。在历史上,有不少道士,因为乱世舍弃了自己的隐士生活,所以才有了“乱世道士下山救世”的说法。
也不是说和尚不好,和尚里面也有好和尚。小编在网上里看到了这样一个关于抗日的故事,是一个喊‘大冬瓜2017’的网友分享的“一个老和尚在死人堆里捡到一个小孩,靠着化缘把他抚养长大,有一天一队战败的鬼子进村了,到处夺劫粮食,到了和尚庙,让老和尚给他们做饭食,老和尚借故支开小孩,让他往村里讨点油,饭做好后,鬼子有意让老和尚先食,老和尚食完后就开始打坐,鬼子们开始大食大饮,小孩领着八路军战士回来后发现鬼子们都死了,往碰了下老和尚,发现他也不动了,于是含着泪参与了八路军”
其实,道士也好,和尚也罢,在这些人中总有些老鼠屎,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道士和尚都是假仁假义,道士确实喜静,很少在这个喧嚣的尘世中搅和,寺庙确实热闹,和尚也经常在红尘中打滚。两者的修行方式不同,道士修行修的是普通人眼中的清苦寂寞,他们心中的高标清逸。和尚修行,修的是红尘万丈中的人生百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