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少年天才到贬居地方:柳宗元“独钓冷江雪”般的寂寞人生
柳宗元少年之时理想高远,豪气干云,期看干一番大事业,21岁考中进士进朝为官,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打击,让他走上了不断被贬谪的道路。从三十三岁到四十七岁,柳宗元在荒远僻陋的永州和柳州整整呆了十四年时间,他的政治上的梦想破灭了,但是遭遇磨练了他的心境,让他在诗文上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年少时期经历
1.家族显要
柳宗元,字子厚,出生于大历八年(公元773年)。祖籍是河东郡,即今天的山西一带。柳姓是当地的名门看族。从北朝时候开始,柳氏、裴氏和薛氏就被称为“河东三著姓”。几百年的时间里,河东柳氏,几乎历代都出过高官贵族。做官的不是大将军就是大都督,最次也是个刺史。唐代初期,柳宗元有两个祖先非常厉害,一个是唐高祖李渊的孙女婿,另一位是唐高宗李治第一位皇后,王皇后的舅舅。
柳宗元就出生于这样一个声名显要的大家族里,从小接受的教诲也远远优于普通人。
2.父母教诲
柳宗元的父亲喊柳镇,性格耿直,无所恐惧,担任晋州录事参军,专门负责监察纪律,纠正官员过失。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出生于大家族范阳卢氏,是个饱读诗书的才女。柳宗元四岁的时候,柳镇因公从长安调往江南,长安的家里只有卢氏和子女们,卢氏承担起教诲孩子的重任,向孩子们教授十四篇古赋。
3.少年得志,科举及第
柳宗元在年少时就展现出他的才华。在唐德宗时期,有一个反叛的藩镇将领,喊李怀光,朝廷把他平叛了。有一个姓崔的高官,想写一封给朝廷的贺信,找到了柳宗元,柳宗元代他写了一封给朝廷的贺信,《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这一年,柳宗元才十三岁。
年少成名的柳宗元二十一岁参与科举考试,进士及第,二十六岁中了博学鸿词科,进进仕途。唐代有一句话喊“五十少进士”,五十岁考中进士不算晚,柳宗元二十一岁就考中了,可见柳宗元多么有天赋。
为官经历
展开全文
1.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刘禹锡参与的“二王集团”与“永贞革新”
柳宗元在京做官期间,绕不开一个人,就是他的好朋友刘禹锡。
刘禹锡,比柳宗元大一岁,两人是同龄人,而且是同一年进士及第。刘禹锡考中进士以后,就在太子的东宫里任职。当时的太子是李诵,在太子身边有两个他非常宠信的人,一个喊王叔文,因为下棋下得好,被封为侍棋待诏;另一个喊王伾,因为写毛笔字写得好,被封为侍书待招。太子李诵让这两个人在身边陪他读书。特殊是王叔文,在东宫里给太子做了二十年的陪读。
王叔文在太子身边陪读,刘禹锡也在太子东宫里做官,所以刘禹锡跟王叔文肯定熟悉。后来刘禹锡又把王叔文介绍给柳宗元熟悉。
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刘禹锡等一批年轻人就这样走到了一起。
当时是唐德宗时代,政治不景气,藩镇、宦官势力都很大,这些年轻人对社会现状不满,期看进行革新和改革。
公元805年,唐德宗病逝,不料太子李诵此时却突发中风,幸好在王叔文等人的拥立下,李诵顺利登基,这就是历史上的唐顺宗。
拥立唐顺宗登基的王叔文担任翰林学士,在唐顺宗中风不能言语的情状下,成为朝廷的主要决策者。柳宗元也被委以重任。
这些年轻人大胆改革,破除苛捐杂税、罢免贪官污吏、削弱藩镇、收回财权,这场改革被称为“永贞革新”。
这场改革仅仅继续了八个月就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在改革中得罪了太子、官员、宦官等集团的利益。
当时唐顺宗由于中风,导致半身不遂,不能讲话,很多人唤吁为了朝政稳固,应当及早确立太子。可是以王叔文为首的这些改革派,是拒绝立太子的,原因是虽然现在唐顺宗支持改革,但是立了太子以后,他以后未必会有这种支持力度。
不过在朝中大臣的唤吁下,唐顺宗还是立了自己的长子李纯做太子。这样一来,王叔文等这些参与“永贞革新”的官员,就和太子李纯结下了梁子。
永贞元年八月四日,唐顺宗禅位,太子李纯继位,即后来的唐宪宗。唐顺宗做了太上皇。
八月六日,贬谪了“永贞革新”的领导王叔文。转年,杀掉了王叔文。王伾也被贬,并且死在了贬谪地。
柳宗元和刘禹锡等参与改革的八个人,一开始被贬为偏远地区的刺史,还没走到地方,又被贬为偏远地区的司马。“司马”在名义上是刺史的副手,但是由于这些人是戴罪之身,没有任何实权,相当于剥夺了这批人的政治权利。
后来朝廷又下诏,这批人即使今后碰到朝廷发布的什么大赦令,也不在宽赦的领域内。
“左降官韦执宜、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等八人,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旧唐书·宪宗本纪》)
这个事件被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2.“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被贬至永州
32岁的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任永州司马。官职全称是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员外置就是编外人员,就是说柳宗元没有任何治理权力。在这里形同罪囚。
来到永州以后,柳宗元发现,不仅没有实权,甚至都没有住房,一开始只能住在一个庙里头。而且居住条件特殊艰苦,四周都是蝮蛇、大马蜂、毒蚊子什么的,柳宗元不久得了病,食了很多药。
在永州期间,柳宗元写出了《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师说》现在广为流传,当时在当时却遭到了很多嘲笑。因为唐代更看重门第,高贵的血统,靠读书,拜老师学习,很多高门看族不屑于此。
柳宗元在永州期间,一直想回到京城,给很多在朝的官员写信,终于在被贬永州的第十年,当朝的宰相对被贬的“八司马”生了同情之心,又觉得他们有些才能,在地方有点屈才,所以就下了一道命令,把这八个人统统召回了长安。
接到这个消息以后,柳宗元欣喜不已,写了首诗:
“南来不作楚臣悲,重进修门已有期,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汨罗遇风》)
可是这八个人刚回到京城一两个月,事情就发生了急剧的转变。
刘禹锡跟几个朋友到长安的玄都看里边往欣赏桃花,写了首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看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往后栽。”(《戏赠看花诸君子》)
玄都看里这么多新种的桃树,这么多新开的桃花,都是我刘禹锡走了以后你们才开的吧,这些树都是我走了以后才栽的吧朝廷上那些新贵都是我走了以后才提拔的吧,我走了你们都发达了吧。
皇上一道诏书,将他们都由司马提升为刺史。从司马到刺史,官职提升了,但是距离京城更远了,柳宗元这一次的新官职是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柳州地处岭南地区,唐朝时是荒蛮之地。
3.柳宗元成为柳州刺史
柳宗元本来想带着家人一起来,后来考虑到这里生活条件太恶劣,在到达韶州的时候,柳宗元把家人安置在了韶州,独自一个人前往柳州任职。
元和十年六月,43岁的柳宗元到达柳州,他作为柳州刺史,好歹有实权了,他决心既来之则安之,为柳州的人民做一些实事。
文学成就
一.文章
1.山水游记
在永州期间,柳宗元写出了《永州八记》,开创了中国山水游记的崭新风尚。
柳宗元流传作品有600多篇,将近500篇都写于永州时期。最闻名的是一组文章,被后人称作《永州八记》,这是八篇山水游记。记载了柳宗元发现的永州的山水美景。
在柳宗元之前,写山水的文章并不多,也不是那么好。柳宗元为山水游记确立体例。
从元和四年的深秋开始,柳宗元连续写作了四篇文章,时间内容上具有连续性: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这是《永州八记》的第四篇。题中有一个“至”字,第一段即紧承上篇《钴鉧潭西小丘记》,写从小丘西行“至”小石潭的经过。
“隔篁竹,闻水声,如喊珮环”,于是“心乐之”,欲觅声而往,一窥究竟。
但为丛林所隔,无路可通,便下决心“伐竹取道”。看见小潭,这里的水特殊清冽。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接下往,即在“清”字上作文章。他先不直接写水的“清”,而是从“小石潭”的“石”字上写起。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不仅有清冽的水,还有百许头鱼,而这些鱼“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完小潭,文章另起一笔,以“看”字领起,转写西南方向的小潭源头。
结尾以“其境过清”收尽全篇。借景物写感受,含蓄地反映了他的寂寞的处境和凄怆、哀怨的心境。
2.寓言
先秦时期,寓言有了很大的发展,《孟子》《庄子》中,都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但这一时期的寓言,只是一种说理论事的手段,不是独立的文学形式。
柳宗元把寓言变成一种独立文体。
柳宗元的寓言,富有时代特色,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蝜蝂传》
这是一篇不足二百字的短文,作者以细致的看察、精到的笔墨,描写了一种名喊蝜蝂的贪心小虫。
蝜蝂是一种善于背东西的小虫。它在爬行中碰到东西,就挠取过来,仰起头背着它们。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
背负的东西越来越重,即使非常疲乏劳累也不停止。它的背很粗糙,因而物体堆积不会散落,最终被压倒爬不起来。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
有时人们同情它,替它除往背上的物体。可是假如它还能爬行,就像原先一样挠取物体。它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停止,直至跌落到地上摔死。
这写到这里,作者非常正确、生动地显示了蝜蝂既贪得无厌又执迷不悟的性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而,作者并不称心于对蝜蝂的直看描写,而是要借此描写来讽刺世上那些有如蝜蝂一样的贪心之人。所以文章的后半部分掉转笔锋,直指“今之嗜取者”: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已累也,唯恐其不积。
这些人形体虽比蝜蝂大得多,但其智力则如同小虫。
作者挠住一种喊“蝜蝂”的小虫“善负”、“好上高”的特性,塑造了一个既贪心又好攀高的有着某种典型意义的形象。
《黔之驴》
“黔”,是唐代当时一个行政区的名称,又喊黔中道,包括今天湖南西部、四川东南部、湖北西南部和贵州北部一带。这一带有什么特征呢?“无驴”,从来没有过驴子。
文章开篇写到:
黔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没事找事的人用船运往了一头驴。运到以后,派不上什么用场,就把它放养到山脚下。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进。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随着驴被“放山下”,寓言中的另一角色老虎出场了,老虎看到这个又高又大的家伙,以为是什么神物。它就躲躲到树林里,偷偷地盯着驴子。驴子一喊,老虎以为是要食它,很恐慌。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喊,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老虎不但没有逃之夭夭,而且很快就看穿了驴子的假象。老虎进行了一系列的试探活动,终于摸清了对手的老底。它的能耐也不过这么一点点罢了。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于是虎大吼一声,腾空扑往,咬断了驴的喉咙,食光了它的肉,心称心足而往。
《黔之驴》就是以黔驴的可悲下场,警卫那些“不知推己之本”、毫无自知之明而必将自招祸患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讽刺当时无德无能而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外强中干的统治集团中的某些上层人物,指出他们必然覆灭的下场。
《捕蛇者说》
柳宗元依据自己谪居永州期间的深进看察和生活体验,塑造了一个在赋敛重压下艰难生存的捕蛇者的形象。
文章开始,写永州之野的异蛇之毒: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毒蛇凶猛,本应人见人躲;但是因为把它晾干后做为药引,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朝廷下令征集这种蛇,捕到的可以抵交租税,于是永州百姓不顾性命安危,争着往捕蛇。
下文描写捕蛇专业户蒋氏一家的悲苦遭遇。蒋氏祖孙三代以捕蛇为生,其祖、其父均死于毒蛇,他本人捕蛇十二年,也有几次险遭不幸。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但当作者意见更换他捕蛇的差役、恢复他的赋税时,蒋氏却大哭起来说,你是在同情我吗?可是这件差事的不幸,远远比不上恢复我的赋税所造成的不幸。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可乡邻们为了交赋税,生活一天天地窘迫。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迁走了,可是蒋氏却凭借捕蛇这个差事才存活了下来。
捕蛇虽极危急,但是一年当中冒死的情状只是两次,其余时间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哪像乡邻们那样天天都有死亡的威逼呢!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与乡邻相比,我已经死在他们后面了,又怎么敢怨恨捕蛇这件事呢?”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孔子说“苛政猛于虎也”,我曾经怀疑过,但是从蒋氏的遭遇来看,我才信赖这句话。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看之,犹信。呜唤!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柳宗元依据自己谪居永州期间的深进看察和生活体验,塑造了一个在赋敛重压下艰难生存的捕蛇者的形象。
二.诗歌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船蓑笠翁,独钓冷江雪。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作于他被贬永州期间。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托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这首诗也是写于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诗中独来独往,欣赏青山绿水的渔翁,仿佛是自己处境的写照。渔翁独来独往,突现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烟销日出不见人”等句,又表露出几分孤寂。后来苏轼读了这首诗,评判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