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东坡风摘 品蜀地胜韵
null
null
null
null
清澄泥东坡鹅戏图砚,故宫博物院躲。
宋芙蓉花金盏,四川博物院躲。
展开全文
北宋苏轼《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卷(局部),吉林省博物院躲。
仇英款《后赤壁赋图》卷(局部),苏州博物馆躲。
“这次展览特殊专心,四川博物院值得夸奖。”“今天真是赚大发了,多好看的东坡特展!”“看《高山仰止 回看东坡》展:才情满满写山河,大江东往撼百舸。千年过后浪淘尽,蓉城四起东坡歌。”
用好评如潮来形容四川博物院近日推出的《高山仰止 回看东坡——苏轼主题文物特展》,一点也不夸饰。连日来,中外看众不顾凛凛冬冷,川流不息地走进位于成都草堂景区的四川博物院,兴致勃勃地看展。据悉,这场特展每日参看人数是往常其他展览的数倍。
跌宕人生
走进一楼展厅,首先映进眼帘的是苏轼斜坐山石的巨幅水墨画像,线条顺畅,表情生动,气度不凡,令人心生景仰之情。
四川博物院总策展人谢丹介绍,此次苏轼主题文物特展包括序厅、主干四部分、尾声,并设有互动区和文创区,是四川博物院举办的展线最长、展厅面积最大、沉浸式体验场景最丰盛的专题展览,共展出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旅顺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等39家文博机构的苏轼主题相关文物274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9件,包含难得一见的苏轼真迹。展品类别十分丰盛,有宋代各大名窑瓷器、金银器、书画、陶俑、丝织品、石刻、古籍等,并配以图文版面、情境设计、多媒体投影等辅助展示手段,生动全面地阐释苏轼其人、其事、其作。
四川眉山,古称眉州,沃土千里,物产丰饶。宋代眉州文教强盛,书院林立,躲书楼众多,印刷事业发达,百姓读书风气盛行,文化名人及家族不断涌现,苏轼正是从眉山岷江岸走出的旷世奇才。苏轼是北宋闻名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位。位于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是三苏父子的故居及祠堂,如今成为人们领略三苏文化的胜地。
来自三苏祠博物馆的清代邹一桂工笔画《东坡故事册页》引人注目。邹一桂善画人物和工笔花卉,风尚隽冷。这件绘画作品取材于苏轼的故事:苏轼8岁时在学校读书,初知范仲淹、欧阳修、韩琦、富弼等当代俊杰,心生仰慕,并因此与老师、士子有一段出色的对话。
展厅里复原了苏家书屋的场景,并以视频形式展现了三苏家风。父亲苏洵潜心治学,教导苏轼文章“有为而作”;母亲程氏知书达理,常“称引古人名节”砥砺苏轼;弟弟苏辙与苏轼共同读书作文,交流学问。学校教诲和家庭教诲相得益彰,由此苏轼得以熟读经史,胸怀大志。
从少年自得的科场奇才,到谪居落寞的戴罪犯官,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但他始终乐看豁达,将百姓挂在心间。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减免租税、平反冤屈,每到一地,苏轼总是造福一方。展览第二部分通过大量文物和图片、视频讲述了苏轼跌宕起伏的一生,让看众跟随他的足迹宦游四方,体会他不论顺境逆境均能从容面对的精神。“我们挠取苏轼一生中的亮点,像珍珠项链一样有机串联。”谢丹说。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贬黄州期间是苏轼诗文创作高峰期,他在黄州短短5年佳作迭出,写下了宋词豪放派开宗之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二赋双珠可夜明”的《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国古代三大行书之一的《黄州冷食诗帖》、轻快恬淡的游记《记承天寺夜游》等。展览中有多件以苏轼赤壁词赋为题材的名家书画,如明代张瑞图草书《后赤壁赋》册、仇英款《后赤壁赋图》卷等,体现了苏轼名作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北宋元祐年间,京城中举行了一场文人雅集,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李公麟等16位名士聚于驸马王诜的西园,作诗绘画,谈禅论道。会后李公麟作《西园雅集图》,米芾书《西园雅集图记》,使之名扬天下。西园雅集成为文人雅士追求清旷之乐的理想情境,也成为历代书画家笔下的经典题材。
三苏祠博物馆收躲的《西园雅集图》卷为明末清初画家王式所绘。他的画风沿袭了宋代宫廷画派的风尚,工笔重彩,人物刻画逼真,山石点皴、楼台亭阁工整细致。此画作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秋天,画卷后有德成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所书米芾《西园雅集图记》,书画合璧,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一同展出的还有川籍画家张大千所绘《西园雅集图》四条屏。
书画珍宝
苏轼在文学、艺术等领域发明了令后世景仰的至高成就,被誉为“千年一遇的全才”。其诗词开豪放一派,题材宽广,富有哲理;散文著述宏富,意趣不凡;书画重在神韵意境,开“文人画”之先河。
在展览第三部分,参看者围着一排长长的展柜仔细欣赏,久久不肯离往。这里展出了3幅极为宝贵的苏轼书画真迹。
苏轼画作传世甚少,中国美术馆收躲的《潇湘竹石图》卷是国内名品,据有关专家鉴定为苏轼真迹。此作摘用长卷式构图,以湖南零陵以西的潇、湘二水合流处为中心,描绘土坡、顽石、疏竹,烟水云山,远接洞庭,景色苍茫,意境开阔。画面极富层次感,让人在窄窄画幅内如阅千里江山。卷末题有“轼为莘老作”。
竹,常被文人用以表现清高脱俗的情趣,苏轼对竹情有独钟,曾言“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轼非常擅长画墨竹,认为“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其笔墨简劲,颇具掀舞之势。
这件《潇湘竹石图》流传有序,画卷上有26 家题跋,始于元代,止于明嘉靖年间,共计3000多字。这些题跋有的叙事,有的鉴赏,有的表达赞颂之情。
苏轼在书法上造诣很深,他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博摘众长而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卷是目前所见苏轼传世书法中字数最多的作品,现躲于吉林省博物院。《洞庭春色赋》作于元祐六年(1091年),当时苏轼在颍州任上。稳定郡王赵世淮以黄柑酿酒,取名“洞庭春色”。赵世淮之子赵德麟当时任颍州签判,与苏轼关系友善,以洞庭春色酒赠予苏轼,苏轼乘兴作《洞庭春色赋》。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苏轼外任定州,他在定州以松醪酿酒。定州是古中山国所在地,故苏轼将酒取名中山松醪,并作此赋。苏轼用李氏澄心堂纸、杭州程弈鼠须笔和张传正送他的易水供堂墨,完成了这幅大气而精致的书法。
《阳羡帖》卷是旅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此帖作于元丰八年(1085年),为苏轼有关阳羡买田信札的后半部,虽只有50余字,然字里行间风流胜赏。其书体刚健婀娜,绵里躲针,足见秀伟之气。署款“轼再拜”。此卷于乾隆年间进清宫庋躲,钤清宫宝玺及名家鉴躲印40余方。原卷首尾有乾隆御诗题及董其昌、项元汴等人题跋,现仅存明代灵隐比丘来复行书跋文。
蜀地风华
自秦汉以来,四川素有“天府”之美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宋代四川社会稳定,人口大幅增长,农业、纺织业、茶业、盐业、酿酒业和其他手工业迅速发展,经济的繁华为文化的辉煌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此次展览中显现了四川出土的多件宋代精品文物,让看众感受三苏所处的时代和蜀地物阜民丰的社会风貌。
芙蓉花金盏是四川博物院的明星展品。金盏造型新颖,好似一朵绽放的芙蓉花,檐口呈波浪状,盏身金光闪亮,花纹线条顺畅。宋代象生花形金银杯、盏、盏托、盘等器皿造型丰盛,有芙蓉花、菊花、栀子花、梅花、葵花等样式。据介绍,这种金盏多用作酒器。
凤凰纹压花银盒出土于德阳市孝泉镇,也是四川博物院收躲的珍品,盒盖雕有生动秀美的花草纹、凤凰纹等。盒子,又名“合子”,包括香盒、茶盒和粉盒等。两宋时期时髦焚香,香盒与笔砚、熏炉成为文房必备之物。茶盒是盛茶末之盒,宋代盛行点茶,需以团茶碾成粉末冲泡,茶末贮于茶盒之中。
展览互动区设计了沉浸式体验场景,以宋式家具搭配精美文物,再现了宋代文人四事——点茶、焚香、挂画、插花,让看众感受宋代生活美学和文人高雅情调。在“东坡文化体验”空间,看众可以给苏轼画像、留言,与苏轼形象合影,并参与成语、诗词游戏。展厅的最后一个区域是东坡文创集市,按照《清明上河图》中北宋开封街市风貌进行设计,让看众仿佛穿越回苏轼生活的时代。
(本文图片均由四川博物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