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的弟子,徐霞客之友:带你了解云南诗书画三绝的担当和尚
云南省博物馆是最有意思的、我最喜爱的省级博物馆之一,展品精美,别具特色。在云南省博物馆门口的侧面,竖立着一尊和尚雕像。也许很多人径直走了过往,并没有注重到他。
担当和尚生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卒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世寿八十一岁。在这座雕像下有他的简介:
明末清初临济宗僧,云南晋宁人,俗姓唐,字大来,出世弘法,住于鸡足山石钟寺,滇南学子僧衲争相趋附,极一时之盛。示寂前书偈:“天也破,地也破,认著担当便错过,舌头已断谁敢坐。”
明末清初临济宗僧,云南晋宁人,俗姓唐,字大来,出世弘法,住于鸡足山石钟寺,滇南学子僧衲争相趋附,极一时之盛。示寂前书偈:“天也破,地也破,认著担当便错过,舌头已断谁敢坐。”
虚云《鸡足山普荷担当禅师》(摘录自《虚云和尚法汇》)表述为:
师云南晋宁人,姓唐,俗名泰,字大来。身丁有明末造,以明经选,不赴。国变后,礼无住老人祝发,遍参吴越名宿,于湛然处,发明大事。出世于鸡山石钟,滇南衲子浩然趋附。康熙癸丑冬,示微疾,趺坐书偈曰∶‘天也破,地也破,认着担当便错过,舌头一断谁敢坐。’置笔而化,寿八十一。著有《脩园》、《橛庵》二集,《拈花颂》百韵行世。
赞曰∶“山冷水涸,天老地荒。空劫前事,妙用无方。赤心片片,日月重光。一肩云水,凛凛冰霜。”
展开全文
师云南晋宁人,姓唐,俗名泰,字大来。身丁有明末造,以明经选,不赴。国变后,礼无住老人祝发,遍参吴越名宿,于湛然处,发明大事。出世于鸡山石钟,滇南衲子浩然趋附。康熙癸丑冬,示微疾,趺坐书偈曰∶‘天也破,地也破,认着担当便错过,舌头一断谁敢坐。’置笔而化,寿八十一。著有《脩园》、《橛庵》二集,《拈花颂》百韵行世。
赞曰∶“山冷水涸,天老地荒。空劫前事,妙用无方。赤心片片,日月重光。一肩云水,凛凛冰霜。”
在明清时期的云南僧人中,担当和尚是出类拔萃的一位,云南省博物馆收躲有他的许多幅作品。万秉义《登写韵楼奉怀杨太史及唐大来》说他“书法诗画推三绝”,清代中期书画家何钟泰在见到担当和尚的《山水图轴》后赞其“山如画沙,树如屈铁”,称为“神品”。不过,这样一位画家的名气却仅仅局限在云南之内。
(一)诗书传家,滇南一人
担当和尚俗名唐泰,字大来,法名普荷,又名通荷,号担当,意为“能荷佛家之担”。对于他的家世,《徐霞客游记》中笔录说:
唐大来,其先浙之淳安籍,国初从戎于此。曾祖金,嘉靖戊子乡荐,任邵武同知,从祀名宦。祖尧官,嘉靖辛酉(公元1561年)解元。父懋德,辛卯(公元1591年)乡荐,临洮同知。
唐大来,其先浙之淳安籍,国初从戎于此。曾祖金,嘉靖戊子乡荐,任邵武同知,从祀名宦。祖尧官,嘉靖辛酉(公元1561年)解元。父懋德,辛卯(公元1591年)乡荐,临洮同知。
担当和尚的先祖在明初洪武年间从戎来滇,世居晋宁,以诗书传家。他曾写过一首《自述》,说到“ 明初徙滇晋,祖训儒术真。本支世相衍,世膺美丝纶。”可见他颇为其家学渊源而自豪。
担当和尚也曾在三十三岁时参与科举,未中。他写诗说:“聊借此公车,实纵五岳游。为不沾一命,遍将名胜搜。交友极环宇,咏歌满沧州。”他将这次科举考试当做交游的机会,对于功名利禄并不十分上心。
照片拍摄于中国三峡博物馆
担当和尚所交游的人物中,最闻名的是董其昌、徐霞客等。据说他在出家前曾拜董其昌为师,董其昌曾为其《脩园集》写序,在董其昌眼中,唐泰(担当和尚俗名)“温淳典雅,不必赋《帝京》而有四杰之藻,不必赋前后《出塞》而有少陵之法”。
1637年,徐霞客旅行至云南,曾在晋宁小住。 他在日记中称唐泰:“诗画书俱得董玄宰即董其昌三昧”,还简单记述了唐泰自曾祖以来的家世,颂扬他“ 诗翰为滇南一人,真不忝不愧厥祖也”。唐泰当年也曾为“五岳之游”,与周游天下的徐霞客情志相似,两人颇有相见恨晚之意,徐霞客描述二人见面时,“各道相思甚急”。他俩还经常与和其他云南地方的朋友“夜宴必尽醉乃已”,可见极其相得。徐霞客笔录说唐泰“为余作书文甚多”,流传下来的《柬先生》“只许一人知,何须天下识”、《别先生》“滇池虽向北,我梦只朝东”等等。唐泰身家清寒,却仍为徐霞客的旅行而慷慨解囊,徐霞客在游记中说:“ 大来虽贫,能不负眉公厚意,因友及友。余之穷而获济,出于看外如此。”
担当和尚的诗文传世颇多,李本宁称他的诗说:“大来独能作开元大历前人语,清而不薄,婉而不荡,法古而不袭迹,卑今而不吊诡”。他的诗歌如“春来无日不狂游,笑折名花插满头。一自为僧天放我,而今七十尚风流”等等,足见其天真爽朗。
(二)青灯黄卷,结茅鸡足
张苇研、李瑞的《担当和尚诗书画艺术评判》一文中认为在唐泰的人生中,崇祯十五年(1642)是其分界线,“这一年恰好是其诗集《脩园集》结束之时,次年则为《撅庵草》的开始;前者是集在俗之诗,后者是辑出家之后所作”。
有研究者依据《担当塔铭》“及母养告终,中原寇盗蜂起,知明祚将尽,复修出世之志,从无住禅师受戒律,结茅鸡足山,息机养静”,认为担当和尚当于明朝灭亡的甲申前,即公元1644年前正式出家。《担当塔铭》又有“春秋八十一,僧腊三十二”之句,担当卒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倒推三十二年,出家之年即为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1642年,国家动荡。李自成和张献忠已成气候,这年二月,李自成破河南襄城,杀陕西总督汪乔年,九月,李自成决黄河灌开封。张献忠则于五月破庐州。北方的局势也非常严酷,三四月间,祖大寿以锦州降清,清军逼近山海关……在这种局势下,唐泰遁进空门。
不过,也有人认为担当于1646年左右出家。此处不再赘述。
作为书香门第,唐泰对佛教思想应当早有了解。在参与科举考试后,唐泰曾在浙江会稽显圣寺中参 曹洞宗云门湛然禅师,这一事件他笔录在《橛庵草·跋》中:
……后世则湛然云门和尚偈颂中颇有风雅遗意。余昔公车事竣,参和尚于会稽显圣寺中,觌面相承,授以禅旨,因有母在堂而不能染剃相随,只得回滇以供定省……
……后世则湛然云门和尚偈颂中颇有风雅遗意。余昔公车事竣,参和尚于会稽显圣寺中,觌面相承,授以禅旨,因有母在堂而不能染剃相随,只得回滇以供定省……
由于老母尚在,虽然唐泰已有心皈依佛门,却未曾剃发。原本他期看母养告终后赴浙江正式受湛然之衣钵,但其母于崇祯九年(1636年)往世后,国内情状已经败坏,“国内遂多事矣,间关伊阻,不能飞度中原”,“不得已就近参求以终未了之志”。而且湛然已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圆寂于云门显圣寺,他只好求近 于无住禅师受戒律,法号普荷。在他心中,无住禅师是其戒师,而湛然云门则为先师:
“前名普荷,从戒师无住遵戒而不嗣法也;今名通荷,从先师云门嗣法而遵正眼也”。
浙江若耶云门寺湛然圆澄禅师法像
担当进佛门后所居的鸡足山,位于云南省宾川县西北隅,距大理市100公里, 被称为云南境内第一佛教名山。在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妙香密境——云南佛教艺术展》中说,“佛经记载,大日如来与诸菩萨集会于鸡足山,相传迦叶尊者在鸡足山华首门内持释迦佛衣钵寂中进定。大理国时期,鸡足山便已成为佛教圣地,明代时已有很多中土僧人前来修行。”
这段话说得语焉不详,也不够正确。云南大学的傅云仙博士曾在《兴起于明代的云南佛教圣地鸡足山———兼论“鸡足山”名称之由来》一文中研究云南鸡足山的历史,明确指出中印度摩揭陀国的鸡足山才是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迦叶守衣进寂之地, 云南鸡足山原名九曲山或九重岩山,明初的大理奇书 《白古通记》一书为了强化民族意识,强调云南自古以来的佛教传统,首先在书中将九曲山改称为鸡足山,声称“ 迦叶尊者由大理点苍山进鸡足。阿难亲刻尊者香像于华首门。三皇之后,西天摩揭陀国阿育王第八子蒙苴颂居大理为王。三塔见存”,从此之后,在文人与高僧的宣扬之下,云南鸡足山就被当做是佛经之鸡足山了。
云南鸡足山
云南鸡足山
在担当大师心目中,大约也认为鸡足山是迦叶尊者守衣待弥勒之道场。他曾为鸡足山佛寺撰写对联,“同见钵罗花开,阿谁解饮光微笑;幸有金襕衣在,何时无弥勒下生”,“ 索笑岂无拈笑手;解铃须是系铃人”,均与 《五灯会元》所载佛祖拈花微笑有关:
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躲,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躲,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只是,身进空门,就能放下一切烦恼忧愁了吗?
(三)复明之志,须臾莫忘
除鸡足山外,担当和尚晚年也曾居住在感通寺。感通寺有一写韵楼,明代名臣、文学家杨慎曾居。担当和尚钦佩杨慎,重修写韵楼后居于此间,还留下了 《写韵楼吊升庵先生》《昆明池吊杨太史》等凭吊杨慎的诗歌。如《昆明池吊杨太史》诗。
烟波凄冷戌楼空,生死浮沉一钓翁。
天子享亲原以礼,人臣事主敢云忠。
伏蒲痛哭酬兴献,垂柳悲歌看楚雄。
谁识寸心难拨转,至今滇水不朝东!
烟波凄冷戌楼空,生死浮沉一钓翁。
天子享亲原以礼,人臣事主敢云忠。
伏蒲痛哭酬兴献,垂柳悲歌看楚雄。
谁识寸心难拨转,至今滇水不朝东!
担当和尚为何如此重视杨慎?或者慕其“撑天拄地惟气节”的人品风骨,或因其流寓滇南日久,所谓“戍滇四十有余年,每上斯楼独洒然”,已成为云南文人之标杆,或因其壮志未酬,感到“ 思回无策欲何如,看断长安涕泪余”,杨慎的心绪他也感同身受。
担当和尚曾经亲自参与到挽救家国的政治活动之中,不过他抉择了一支错误的政治力量。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他认为当时云南的主政者沐天波无能,参与到土司沙定洲的队伍之中。计六奇《明季南略》云:
沙定洲驱沐天波,踞会城,杀士绅,协巡抚为之疏请,代沐氏镇滇。贡生唐泰,实为谋主。唐泰即释普荷,所称担当和尚者也。后人记担师事,皆讳之。余以为崇祯之末,中原鼎沸,烈皇殉国,而滇亦伏莽蠢动,沐天波庸沓,任奸罔利,政令不行。担公振奇好事,妄冀沙定洲者,倚其兵力,或能代沐氏以扶明社,而不知沙非其人也。流寇旋进滇,沙败走死。
沙定洲驱沐天波,踞会城,杀士绅,协巡抚为之疏请,代沐氏镇滇。贡生唐泰,实为谋主。唐泰即释普荷,所称担当和尚者也。后人记担师事,皆讳之。余以为崇祯之末,中原鼎沸,烈皇殉国,而滇亦伏莽蠢动,沐天波庸沓,任奸罔利,政令不行。担公振奇好事,妄冀沙定洲者,倚其兵力,或能代沐氏以扶明社,而不知沙非其人也。流寇旋进滇,沙败走死。
沙定洲显然并非雄才大略之人,担当和尚因失看而寂静下往。之后,南方反清复明事业不断挣扎,形势数变,南明政权居然来到了担当和尚身边,对他也许有了一些鼓舞。张苇研、李瑞认为,永历帝进滇以后,以五华山为行宫,在昆明举行过乡试,局面稍为稳定。晋王李定国还答应鸡足山诸寺庙“豁免田粮,杂派出宽”。在略有放松的状态下,担当和尚又对南明永历政权产生了一点点期看。
1658年9月, 担当和尚作《太平有象图轴》,画一老僧立于怪石之上,旁卧一象,这老僧应为普贤菩萨,象为普贤的坐骑。图上题有“永历戊戌九月,绍初寿图,花甲再新,太平有象,担当。”当时他已经是65岁的花甲老人,却还指看着永历皇帝能够扭转时局,能够“太平有象”。
图片拍摄于中国三峡博物馆
实际上, 当时南明政权在孙可看和李定国的内斗以及清军的攻势下已经朝不保夕。1658年10月,清廷以铎尼任安远靖冦大将军,在贵州与平西大将军吴三桂等会师,11月,攻陷曲靖;12月,永历帝朱由榔退出昆明西逃,1659年正月,清军攻占云南,追击永历帝。南明残余力量经永昌、腾冲奔逃缅甸。 担当本想赴缅甸追随,却路阻于腾冲而未成。
虽然永历帝还在缅甸,但此时南明政权实际上已经烟消云散,再也没有重整明朝政权的可能。对担当和尚而言,他知道事已不可为,只能寄意苍山洱海,诗画写情,所谓“天边不可问,终日上高楼。 谁识予怀抱,凭栏一片秋”。
在担当和尚往世前两年曾作一画,山峦作倒转状,上题“已近八十翁,老眼犹在画纸中,探索不知翻正, 今日世界,不曾翻转过来,歇手不得。”此画是否抒发复明之志,颇费人思量。
终其一生都难忘家国之痛,至死以明代遗民自居。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月十九日,担当和尚“晨起端坐辞众,书偈曰:天也破,地也破,认作担当便错过,舌头已断谁敢坐。掷笔而往。”此时距离吴三桂缢杀永历帝于昆明之金蝉寺已经有十二年了。据说担当和尚曾嘱咐弟子把茅:“ 吾死之后,吾之墓表得题‘明遗僧普荷之墓’足矣”。今天我们在大理市的感通寺后,还能见到担当和尚的墓塔。
担当和尚所仰慕的杨慎,在云南流寓时曾写过一首 《临江仙》,因 《三国演义》而为众人所熟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多少唏嘘,多少感叹,恰如担当和尚那一腔复明之梦,最后终究被雨打风吹往了。
(四)担当之后
担当往世之后次年,弟子广厦为之建塔,天台冯为撰《塔铭》:“ 始焉儒,终焉释。一而二,二而一。洱海秋涛,点苍雪壁。迦叶之区,担当之室。”他出身书香门第,转投释家,修持于以迦叶而闻名的鸡足山,与苍山洱海为伴,这就是一代名僧的一生轨迹,也表现出他“诗画与禅通”的艺术看,正所谓“画本无禅,唯画通禅”,“老钠笔尖无墨水,要从空处想洪蒙”。
普荷,山水图册页(选页)绢本水墨 25.5×34.5cm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躲
拍摄于中国三峡博物馆
担当和尚的诗书画,格调高古,意蕴深沉,哲理禅思寓于其中,在云南书画史上地位极高。清末民国时期云南的收躲家高蕴华(又喊高问华)极喜爱担当的作品,收集担当书画逾百件,称其居为“百担斋”。后来他将这批作品捐赠给云南省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编辑出版《担当书画集》(文物出版社1963 年版)、《担当书画全集》(云南美术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即有赖这一批躲品之功。
惋惜长期以来,担当和尚声名只局限在云南一地。明末清初之际,有闻名的“四僧画家”,分别为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渐江。与他们相比,担当和尚被关注的程度远远不及。这恐怕是由于担当和尚的一生主要在云南度过,其传世作品和资料有九成以上集中于云南,地理的制约、资料集中导致的封闭导致他为学界所忽略,名誉不著。
担当和尚曾说,“百年心事几人解,一树梅花知不知?”也许会有一天,艺坛能重新关注这位心思高远、愁情满怀的一代名僧吧。
✪ 内容出自转载,我们致力于出色内容推送,转载仅作看点分享使用,版权回原作者所有。
专业书画艺术品投资20年,长期收售:郎森、袁晓岑、王晋元、周霖、尚文、姚钟华、周善甫、刘自喊、廖新学、尚丁、缪嘉惠、刘傳辉,吴稀龄、张烈、袁嘉谷、陈荣昌、周善甫、担当、李承基、杨毓兰、段瑾、刘明、陶薰、赵鹤龄、赵鹤清、李云峰、王铮、李馨奇、钱南园、李仰亭、张文林、钱允湘、张再谨、杨应选、苏万钟、袁昶、孙清士、孙清彦、吴治华、段永源、孙铸、杨琛、李荣封、温聿新、萧士英、方正阳、中峰、过峰、朱昂、赵士麟、孙髯翁、阚祯兆、杨升庵 等云南书画。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华山南路1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