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谢晓亮委员:昌平实验室核心区估量三年后建成
昌平实验室的建设进展备受关注,实验室目前开展了哪些科学研究?在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新京报记者专访了北京市政协委员、昌平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兼)谢晓亮。
谢晓亮是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的奠基人之一、相干拉曼散射显微成像技术和单细胞基因组学的开拓者。其团队发明的MALBAC全基因组扩增技术,已使超过4000个患有单基因遗传病的家庭成功避免了疾病的后代传递。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谢晓亮团队成功研制出一种针对所有新冠病毒变种的广谱中和抗体药物,并与药企协作推动其临床使用。谢晓亮带领昌平实验室,吸引国际顶尖科技人才,组织优势力量开展协同攻关,在生命科学领域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做出重要奉献。
北京市政协委员、昌平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兼)谢晓亮。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新京报:你当选北京市政协委员有何感受?
谢晓亮:四年前,我从美国哈佛大学全职回到北京大学工作。这是我第一次当选北京市政协委员,我觉得很荣幸,也深感肩负了很大的责任。今年参会心绪很激动,有些想法已经在酝酿过程中,成熟以后会转为意见或者提案。
新京报:昌平实验室的建设进展如何?
谢晓亮:昌平实验室于2020年10月挂牌成立。实验室的定位是称心国家重大需求,作为生命科学创新的上流源泉;提供要害科技支撑,成为重大应急攻关的国家队;联合优势科技力量,占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实验室核心区位于北京市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一年多以前已经动工,可能三年后可以完成。市政府全力支持实验室核心区建设,建成后将称心昌平实验室发展需要。
新京报:昌平实验室汇聚了哪些科学家和人才?
谢晓亮:我们现在已经汇聚了57位领衔科学家。其中,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邵峰院士担任昌平实验室副主任,往年他获得了肿瘤免疫学界顶级大奖——威廉·科利奖以及陈嘉庚科学奖;吸引国外人才方面,我们引进了哈佛大学附属麻省总医院的知名学者刘河生教授;聚集国内精英,我们请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李文辉教授等来昌平实验室兼职工作,李文辉教授凭借其回国后的原创工作获得2022未来科学大奖;招募青年才俊,3年前从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曹云龙从北京大学加进昌平实验室,曹云龙博士凭借其在昌平实验室的工作进选《自然》杂志2022年度十大人物。
展开全文
新京报:昌平实验室的要害科学任务和重点布局包括哪些方面?
谢晓亮:有四个方面,包括新发突发及重大传染病、脑科学与脑机接口、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昌平实验室致力于构建一个既重视“从0到1”的基础创新、又聚焦“从1到10”的技术创新的产学研协同体系。
新京报:实验室已经开展了哪些科学研究?取得了什么样的进展?
谢晓亮:以大家关怀的新冠研究为例,昌平实验室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团队协作,开发出公共空间生物气溶胶新冠病毒监测系统,作为“防疫黑科技”为北京冬奥会保驾护航。在主媒体中心和昌平实验室检测站部署了20台高灵敏监测仪,在17个奥运场馆的闭环区域内布置152台气溶胶摘集器。针对出现阳性样本的重点场馆进行溯源分析,提出的防疫意见被摘纳落实。
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出现以来,其子代变异株井喷式涌现,并显现出“趋同演化”的趋势,大量中和抗体药物和康复者血浆已经被最新的XBB等毒株逃逸。2022年6月,昌平实验室团队就在《自然》杂志发表研究论文,率先阐明了奥密克戎BA.4/5分支的免疫逃逸能力,并预言了其2022年下半年在世界领域内的大时髦。
一个月前,同一团队再次在《自然》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系统性探究了新冠病毒受体结合域(RBD)“趋同演化”的机制,并前瞻性地对病毒未来突变演化方向进行了推测,为广谱疫苗和抗体药物的设计与研发提供了理论与数据支持。
我们的团队基于数千个单克隆抗体的大规模中和测定和逃逸图谱表征的数据建立了一个计算模型,对新冠病毒短期内RBD区域突变的方向进行了合理推测,这使我们得以在许多新毒株刚刚出现甚至出现前,就能够对其未来的时髦潜力提出预警,对抗体和疫苗的开发扶助很大。
尽管这些新突变株,特殊是其中的XBB、BQ.1.1和CH.1.1等支系具有前所未有的免疫逃逸能力,我们此前筛选出的广谱中和抗体药物SA55,仍然能强效中和所有主要突变株和未来短期内可能时髦的突变株,且能同时具有治疗和预防作用,目前正在推进临床试验。这个抗体将特殊适用于不适合接种疫苗的老年人、免疫缺陷人群等群体的防护。
实验室的同仁都很拼搏努力,很有家国情怀。在科学的春天里,在国家前所未有的支持下,我们将并肩奋斗,为生命科学的发展讲述中国故事。时代造就了我们,我们也将不负时代。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