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祥:改革皇帝拓跋宏
拓跋宏(467-499年),汉名元宏,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北魏第七位皇帝,史称孝文帝,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和文学家。拓跋宏在与冯太后合力推行一系列改革的基础上,亲政后进一步推行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全面汉化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北魏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诸领域的全面发展,大大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取和民族合成,以锐意改革的皇帝名垂青史。
一、五岁继帝位,冯太后悉心育擎天雄才
北魏献文帝皇兴元年八月戊申日(农历八月二十九日,467年10月13日),拓跋宏生于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紫宫,系献文帝拓跋弘长子。皇兴三年(469年)六月,年仅三岁的拓跋宏被立为皇太子。当时的北魏实行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的生母李夫人随即被赐死,由嫡祖母冯太后一手抚养成人。
皇兴五年(471年)八月,拓跋宏受父禅继帝位,时年五岁,改年号为延兴,由嫡祖母冯太后临朝执政。
冯太后出身于北燕皇族,北燕灭亡后,被没进太武帝拓跋焘掖庭,太安二年(456年),成为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作为北魏王朝杰出的女政治家和改革家,她在艰难支撑危局为国操劳的同时,将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对孝文帝拓跋宏的钟爱和培植上。
孝文帝拓跋宏天赋异禀。“帝幼有至性,年四岁,显祖(其父献文帝拓跋弘)曾患痈,帝亲自吮脓。”[1]冯太后对孝文帝慈爱甚笃,她亲自教诲监督孝文帝刻苦读书,手不释卷,日复一日,孜孜以求,不仅教导他熟读儒家经典,对史传百家,也无不涉猎。待孝文帝稍稍长大,冯太后在处理朝政和推行改革的实践中,尽可能地让他参与其中,从而使孝文帝不断得到全面的磨练成长。
太和十年(486年)正月初一,19岁孝文帝首次穿戴衮龙袍冕旒冠,在朝廷上大摆筵席,接受万国使臣的朝贺。从此,冯太后有意让孝文帝更多地参与朝廷事务,培植他的政治才能,有关的诏敕册文大多授意孝文帝亲手起草。在冯太后的悉心培植下,天资聪颖的孝文帝学得满腹经纶,允文允武,慢慢成长为冯太后自得的事业继续人。
展开全文
二、廿四岁亲政,大刀阔斧推行全面改革
早在冯太后临朝称制时期,孝文帝便与嫡祖母合力革除积弊,推行改革,开创了太和改革繁华昌盛的局面。太和十四年(490年),24岁的孝文帝开始亲政。同年九月,冯太后病逝,从此,孝文帝成为北魏这艘改革巨轮的唯一舵手,强力推动北魏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全面革故鼎新。
实行班禄制。此前,北魏习惯于通过战争掠夺财富,以爵位的高低作为准则进行瓜分,史称“班赏有差”,官员肆无忌惮地大肆贪污、掠夺、勒索、剥削民脂民膏,成为这种制度的弥补形式。太和八年(484年)六月,孝文帝下诏实行班禄制,规定朝廷所有大小官员一律按级别高低和功绩大小,领取不同的俸禄。从而实现了分配制度的根本变革。
实行均田制。太和九年(485年)十月,孝文帝颁诏实行均田制,在全国实施均田法。诏令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这一制度对巩固北魏封建统治,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发生了积极的作用。
创立三长制。太和十年(公元486年),破除宗主督护制,创立三长制。三长制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其职责是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
改革租调制。租调制是孝文帝改革时期和均田制配套的税收法令,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喊作“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喊作“调”。太和十年(486年),孝文帝改革租调制,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15岁以上的未婚男女,从事耕织的奴婢每8人,耕牛每20头的租调,分别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
改革官制。太和年间,孝文帝对官品制度作了重大改革,依照魏晋官制,在中心设置三师、三公、尚书、中书、四征、四镇和九卿等文武官职,地方上则州设刺史,郡设太守,县设县令。议定百官秩品,把九品官阶析分为正从上下,并创流外七品之制。太和十五年(491年)十一月,孝文帝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
整饬吏治。孝文帝发布诏令,不断加强对官员的考核与监督,朝廷经常指派官员巡行州郡,摘访牧守政绩与得失;在任较久且治绩好者,满一年升迁一级;治绩不好甚或怠政贪腐者,视情节进行处罚,甚至降级、罢免或治罪。
铁腕肃贪。孝文帝高悬反腐肃贪利剑,一旦发现官员贪腐,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勋臣显贵,一律严惩不贷,绝不姑息。拓跋天赐是景穆皇帝拓跋晃之子,袭封汝阴郡王,拜镇南大将军、虎牢镇都大将,太和十三年(489年),坐贪心残暴,被削往官爵,卒于家中。景穆皇帝拓跋晃的孙子拓跋太兴、拓跋郁都因贪腐被罢免官爵,赐死家中。齐州刺史高遵、华山郡太守赵霸、幽州刺史张赦提等,都因涉贪被赐死。
迁都洛阳。北魏长期都于平城,偏北地冷,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更不利于对整个中原地区施行统治,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这一决定遭到了众多鲜卑贵族的猛烈反对,为避免矛盾的猛烈冲突,孝文帝摘用了假借“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的策略。太和十七年(493年)八月,孝文帝带领百官及步骑百余万人从平城出发“南征”,九月底到达洛阳后停驻下来,安抚人心,整修宫殿旧址,迈出了迁都的第一步。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正式公布迁都洛阳,是年十一月,基本完成了都城的移迁。
三、推全面汉化,禁胡语更汉姓改易汉俗
早在旧都平城,孝文帝就接连推出了一系列汉化举措,迁都洛阳之后,立刻着手以更强的力度、更快的步伐革易旧俗,全面推行汉化。
禁胡语。孝文帝降诏,规定不再讲鲜卑复合语,改讲单音节的汉语。他语重心长地对咸阳王元禧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气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然。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若仍然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被发之人。”[2]
禁胡服。太和十八年(494 年)十二月,孝文帝下诏禁止士民穿胡服,规定鲜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数民族人不得编发左衽,无论男女,一律改着汉人服饰,朝廷百官改着汉族官吏朝服。
更汉姓。太和二十年(496年),孝文帝颁发诏令:“自代郡迁到洛阳的诸功臣旧族,姓或重复,都要更改。”于是,皇族拓跋改为元;勋臣八姓中,丘穆陵改为穆、步六孤改为陆、贺赖改为贺、独孤改为刘、贺楼改为楼、勿忸于改为于、纥奚改为嵇、尉迟改为尉;其他鲜卑各姓,拔拔改为长孙、达奚改为奚、纥骨改为胡等等。
尊孔子。迁都洛阳后,孝文帝立刻敕令加紧修建孔庙,郑重举行祭孔仪式,兴儒学,倡孝道。太和十六年(492年)二月,改谥孔子为“文圣尼父”。太和十九年(495年)四月,“幸鲁城,亲祠孔子庙。”又“诏拜孔氏四人、颜氏二人为官。”又“诏选诸孔宗子一人,封崇圣侯,邑一百户,以奉孔子之祀。又诏充州为孔子起园柏,修饰坟垅,更建碑铭,褒扬圣德。”[3]
倡议通婚。为促使鲜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进一步合成,孝文帝还大力倡议与汉人通婚。
此外,孝文帝的全面汉化改革,还涉及到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其他诸多领域。诸如推行汉族的礼乐文化;依据古代《周礼》中的制度,下诏往长尺,废大斗,改重秤,颁行全国;发布诏令规定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皆须葬在当地,不得还葬平城。
四、谁反对改革,果敢果敢实施严厉镇压
在孝文帝朝,全面推行汉化改革始终是首要的头等重要大事,不管是谁,只要反对、阻止甚至破坏改革,都果敢果敢地实施严厉镇压。以下两件大事,可以折射出孝文帝严厉镇压反对派的决心与铁腕。
第一件事:赐死太子元恂。
据《魏书•废太子恂传》记载,太子元恂是孝文帝的嫡长子,“不好学书,体貌肥大,深忌河洛暑热,意每迫乐北方。”迁都洛阳后,元恂厌烦洛阳的炎热气候,每每追乐旧都,常有北回之念,也不愿说汉语、着汉服,对孝文帝赐给他的汉族衣冠尽皆撕毁,仍然编发左衽,讲鲜卑语,果敢地固守鲜卑旧俗。
太和二十年(496年)秋,孝文帝出巡嵩山,元恂留守洛阳金庸城内,乘机与左右侍从密谋,企图征调牧马轻骑返回平城,为防阴谋泄露,竟亲手杀死太子中庶子高道悦。
正在出巡嵩山途中的孝文帝闻报,大为震动,匆匆赶回洛阳,严厉痛斥太子罪行,亲自动手杖责,将其囚禁在城西别馆,派兵严加看管,后又将元恂废为平民。
太和二十一年(497年),中尉李彪向孝文帝密报,称元恂不思悔改,仍与左右密谋反叛。孝文帝毫不模糊,遂传命赐死元恂。元恂被赐死时年仅15岁。
第二件事:戡灭穆泰叛乱。
穆泰为北魏重臣,以功臣之子,迎娶章武公主(景穆帝拓跋晃长女),拜驸马都尉,历任殿中尚书、散骑常侍、洛州刺史、右光禄大夫、右仆射、恒州刺史等要职。当年孝文帝为太子时,冯太后曾意欲将其废黜,多亏穆泰等极力劝阻,其太子之位才转危为安。
可见,穆泰是对孝文帝有大恩之人。
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恒州刺史穆泰勾结平原王陆睿等,在恒州发动叛乱。参与阴谋叛乱的还有:镇北大将军元思誉、安乐侯元隆、抚冥镇将鲁郡侯元业、骁骑将军元超及阳平侯贺头、射声校尉元乐平、前彭城镇将元拔、代郡太守元珍等人,这些人大都是鲜卑旧贵或其后裔,他们对孝文帝推行全面汉化改革都持强烈反对态度。
孝文帝得到密报,立刻召见能征善战的任城王元澄,命他率军火速前往戡平叛乱。元澄不负重托,马到成功,将穆泰及其同党一网打尽。孝文帝毫不模糊,敕命立刻将罪魁穆泰诛杀,将陆睿赐死,其余100多人悉数打进大牢,依罪行轻重,严加惩处。
五、卅三岁驾崩,伐齐病逝征途壮志未酬
孝文帝天纵雄才,气势如虹,志在雄霸天下,一统寰宇,只惋惜天不假寿,壮志未酬。据《魏书•帝纪第七•高祖纪》——
太和十九年(495年)春,正月初一,孝文帝驾临悬瓠城(今河南汝南县治),在此大宴群臣。四日,向南齐发布宣战文告。十二日,孝文帝在汝水西岸举行盛大阅兵式,检阅三军,炫耀武力。随后,渡过淮河,登临八公山,沿淮河向东巡视,到达钟离,进逼长江。
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六月,孝文帝一行渡渭水,进黄河,东还洛阳,返京后的第三天,诏令征发冀、定、瀛、相、济五州20万兵马,预备再次大举南伐。八月,孝文帝御驾亲征,大军从洛阳出发,浩浩荡荡,号称百万,直扑襄阳。这场魏齐大战一直继续到第二年三月,北魏经过浴血奋战,终于攻占了南齐雍州的南阳、新野、南乡等郡。
太和二十二年(498年)春,孝文帝于正月初一驾临新野,在行宫宴请群臣。随后,指挥魏军发起了对南齐的新一轮攻势。五日,魏军攻克新野城,生擒南齐辅国将军、新野太守刘忌,成为南齐被推倒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紧接着南齐湖阳守将蔡道福弃城南逃,赭阳守将成公期、军将胡松弃城南逃,辅国将军、舞阳守将黄瑶起与直阁将军、台军主将鲍举弃城南逃,南乡太守席谦弃城南逃。三月一日,魏军在邓城大破平北将军崔惠景、黄门郎萧衍带领的南齐军,斩首、俘获两万多人。九日,孝文帝驾临樊城,在襄水、沔水之间举行盛大阅兵式,炫耀国威。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三月四日,孝文帝再一次率军南征。十日,孝文帝患病,命司徒、彭城王元勰留在行宫中照管病情,主持军国事务,孝文帝仍强扶病体,坚持亲自指挥作战。魏军一路所向披靡,南齐将领陈显达、崔惠景看风而逃,魏军一直追击至汉水,被杀、被俘及被淹死的南齐将士占总数的十之八九,缴获南齐军放弃的军用物资数以亿计,孝文帝命全部用来赏赐将士。三月二十四日,孝文帝病重,不得不北返洛阳,途中停留于谷塘原(今河南邓州市东南)行宫,四月一日驾崩,终年33岁。
北宋名臣欧阳修谓之:“其私后魏之论者曰:魏之兴也,其来甚远。自昭成建国改元,承天下衰弊,得奋其力,并争乎中国。七世至于孝文,而往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考其渐积之基,其道德虽不及于三代,而其为功,何异王者之兴!”
注释:
[1][3]《魏书•帝纪第七•高祖纪》
[2]《魏书卷廿一•列传第九上•献文六王列传》
(作者系原解放军西安通信学院教授、大校、全军优异教师;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发布,原刊于《文史天地》2022年第8期,原题为《北魏皇帝拓跋宏的文治与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