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是四国鼎立,为何罗贯中却只写魏蜀吴,被抹往的是哪国?
这个被漠视的诸侯国就是公孙渊领导的燕国!
三国时期,除占据北方的魏国,蜀地的蜀汉,南方的吴国,还存在着一股割据势力,那就是占据辽东的燕国。
东汉末年,董卓废帝,天下大乱,各州郡有实力的地方官表面奉汉为正朔,暗地却纷纷自立,积攒实力意欲在乱世中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就在这时,辽东太守公孙度(燕国开创者公孙渊祖父,左将军公孙康父)趁机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而后,公孙度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南取辽东半岛,越海取胶东半岛东莱诸县,收夫馀国为属国,雄霸辽东,奠定了后来的燕国疆土。
公孙度死后,其子公孙康继续辽东的统治权。公孙康在位期间,辽东公孙氏虽在205年失往了其父公孙度经营多年的东莱诸县,但是公孙氏的实力却依旧强大。209年,公孙康率军进攻高句丽,攻破其都城,高句丽国王伯固长子拔奇率三万余人投降公孙氏。公孙康在朝鲜京畿道、并忠清道之地置带方郡,扬威朝鲜半岛。
曹操北征乌桓时,以承认公孙康对九夷的统治为代价,换取公孙康不主动进攻曹魏的盟约。在与曹操缔结盟约后,没有后顾之忧的公孙康开始专注经略辽东地区,是西顶鲜卑,东踢高句丽,南抵曹魏,成为东北亚霸主。
公孙康死后,因其子公孙晃、公孙渊年纪尚小,辽东官员遂推立公孙恭为辽东太守。八年后,也就是228年,他被长大成人的公孙渊胁逼退位。景初元年(237年),公孙渊自立为燕王,建年号绍汉,并置百官。
公孙渊所置之燕国,辖辽东郡(辖襄平、汶、安市、新昌、西安平、北丰、平郭、东沓、辽队、看平10县)、辽东属国(辖昌黎、宾徒、徒河、无虑、险渎、房6县)、玄菟郡(辖高句骊、高显2县)、乐浪郡(辖朝鲜、屯有、浑弥、遂城、驷看、镂方、临浿7县)、带方郡(辖带方、含资、海冥、裂口、长岑、提奚6县)等四郡一属国,人口约三十余万(据《晋书宣帝纪》载灭公孙渊后,曹魏清查战乱后的辽东户口“户四万,口三十余万”),兵力约十万(据《三国志凉茂传》载“将军拥十万之众,安坐而看成败”)。
可以说,公孙渊所建立的燕国,实力颇为强悍,与蜀汉、东吴相比并没有弱上多少。在东北亚地区,燕国就是唯一的霸主,高句丽、三韩、鲜卑、乌桓等国皆或主动,或被迫地臣服于公孙燕,接受燕国的领导。
展开全文
这么一支不弱于蜀汉、东吴的割据势力,之所以被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漠视,主要原因在与公孙燕自始至终都没有参与到中原纷争之中,他们一直都在与高句丽、鲜卑、乌桓等国互砍,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主要讲述的就是中原纷争,而公孙燕这么一个从未参与到中原纷争的割据政权,自然也就失往了被详尽描述的意义。
其次,燕国的统治者公孙渊自始至终都未称帝,一直以来都只是一个诸侯王,而一个诸侯国国始终是无法跟三个已经是称帝的国家相提并论的。
最后,公孙渊的燕国自始至终都从未真正地独立过,他一直都在曹魏、东吴两国周旋着,或向魏称臣,或向吴称臣。比如233年,公孙渊为应对曹魏可能的进攻,遂向吴称臣,以其为外应,而后孙权接受公孙渊的臣服,派张弥、许晏等,携金玉珍宝,立公孙渊为燕王。但是,之后公孙渊又认为东吴距离自己太远而曹离自己太近,恐惧臣服东吴后,曹魏会立刻兴兵讨伐,所以又诱杀吴使,并将其首级献给明帝,以此示臣服之新。之后,明帝大喜,遂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让他陆续持节任辽东太守,统领辽东诸郡。
试想,一个从未真正独立过的割据政权,它又如何能与魏蜀吴这三个完全独立的国家相提并论呢?由此,三国演义不是四国演义,这完全就是一个可以理解的事情,燕国实力虽也是很强悍,但是他的名分却让他并不能与其他三国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