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小口径班用机枪可更换枪管是因为“技术进取”么?
随着更多关于国产新一代军用轻武器信息的披露,坊间关于QJB-201班用机枪/QJS-161伞兵机枪的评述渐多,其中一种颇普及、颇具代表性的军迷意见认为,新型小口径班机摘用可更换枪管是“技术进取的表现”,并认为此前新中国各型班机之所以“不能更换枪管”,系“工艺水平落后”和“生产材质不佳”所限。
真的是这样么?
世界公认最早的轻机枪——1905年定型的丹麦麦德森轻机枪,是可以更换枪管的;1914年定型的英国刘易斯轻机枪也可以更换枪管;1929年定型、曾被中国和许多国家当作“自动步枪”使用的瑞士启拉利轻机枪同样可以更换枪管;中国在抗战和内战中出镜率最高的轻机枪——捷克布尔诺ZB-26型轻机枪不仅可以更换枪管,且首创快速更换枪管功能,并为每挺原装轻机枪“标配”两根枪管。中国抗战最艰苦的几年,转移到西南大山中的中国兵工厂设备落后、冶金锻造能力欠缺,却仍可批量仿造“捷克式”轻机枪,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挪用进口原装机枪的备份枪管制造了新枪。一战、二战中绝大多数各国生产的轻机枪都可以更换枪管(尽管不一定具备快速更换枪管功能),少数不能更换枪管的轻机枪,如法国的绍沙、美国的勃朗宁M1919A1(被定位为“自动步枪”,因此从设计时的确就从未考虑过继续火力压抑所需要的枪管更换能力),反倒被视作异数、甚至另类。
不能更换枪管的轻机枪、班用机枪是二战后开始妥善的,首开先河的是苏联:为契合7.62X43毫米M43中间型枪弹的装备,苏联先是在1944年装备了RPD捷格佳洛夫班用机枪,取缔了更换枪管功能,使之可以和前一年装备的CKC-43半自动卡宾枪,和随后装备的AK47突击步枪搭配,提高摩步班的机动突击能力,继而在1959年干脆推出了由AK47变形、使用重枪管和弹鼓/加长弹匣的RPK轻机枪。1974年苏联换装小口径的AK74突击步枪,班用机枪也陆续沿用“重枪管步枪”构思,摘用了AK74的重枪管变形RPK-74班用机枪。当然,这两种班用机枪是不能更换枪管的。
但同期“重枪管自动步枪”在西方的妥善却并不顺利。
最初,因为北约将7.62X51毫米全威力弹作为制式弹,西方步兵班普及装备M14、FN、G3一类全威力自动/半自动步枪,与之搭配的轻机枪当然没有“减重”急迫需要(因为步枪就很重),因此要么沿用二战时代机枪的现代化改型(如英国战后轻机枪L4A1是二战中布伦轻机枪的改口径型号,而布伦又是ZB-26的购买专利后改型),要么直接使用两脚架型通用机枪(如比利时的MAG,美国的M60),这两类全威力班用轻机枪都是可以快速更换枪管的。
展开全文
随着小口径子弹的妥善,西方在上世纪60-90年代初一度倡议“班用武器枪族化”,认为枪族化可以统一班组弹药口径,提高班组突击速度,减轻后勤压力,并随之研发了一系列枪族化、摘用“重枪管自动步枪”原理的不可更换枪管小口径轻机枪,如美国的斯通纳63轻机枪,英国的L86轻型支援武器、德国的HK M27 IAR等,这些小口径“重枪管自动步枪”都不可更换枪管。
但阿富汗战争和两伊战争。特别海湾战争中各国相继发现,“枪族化”和“重枪管自动步枪”的轻机枪概念不利于实现班组火力继续压抑这一班用机枪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由此换来的单兵负担减轻、突击机动速度加快,以及后勤压力减小等优点得不偿失,假如为弥补“重枪管自动步枪”的不足陆续在班组中使用轻机枪状态的全威力通用机枪,则连减负和统一班组武器弹药口径的优点也不复存在,因此随着不再“枪族化”和使用弹链供弹、强调活力继续性的比利时“米尼米”、新加坡Ultimax-100轻机枪相继装备各国军队,“班用机枪应能更换枪管”,作为“轻机枪应强调继续压抑能力”搭配手段的枪管更换和备份,便再度重出江湖。
中国国府兵工厂在抗战最艰苦阶段生产的“捷克式”轻机枪,因自身素材、技术能力的不足(主要是无法称心大批枪管生产的需要),普及只配备一根枪管,甚至不得不挪用原装ZB-26轻机枪的备份枪管,但这些“粗制滥造”的国产轻机枪本身还是具备枪管更换能力的;甚至,八路军游击队在山东土法上马的第一挺轻机枪——1939年仿制“捷克式”生产的“沂水造”,枪管也可以更换(当然,只能用打坏的“捷克式”轻机枪枪管来换),建国后中国的工艺能力,当然不会比“土八路”时期还要差。
自56式班机直到95式,我军一直沿用苏军概念,却又长时间将突击步枪视作“冲锋枪”,在班一级实行“冲锋枪”和“半自动”的混装,这使得中国班用机枪长期以来“非驴非马”,既沿用了“枪族化”概念,又没有完全照移苏联的“重枪管自动步枪”概念,未装备两种更像突击步枪的RPK轻机枪,取而代之的是“既不像传统轻机枪那样能更换枪管和使用大容量弹链以确保火力继续性,又不像重枪管自动步枪那样彻底突击步枪化”的95式班用机枪。不仅如此,由于拒绝80式通用机枪列装,将67-1/67-2通机视作“重机枪”,我军长时间在班、连两级都缺少可跟随步兵分队快速机动、可继续火力压抑的轻机枪。这是战术和装备发展构思所决定的,而非当时我国不具备生产可更换枪管机枪的能力——事实上和大多数人印象相反,53式轻机枪的原型——苏联DP-28轻机枪其实是可以更换枪管的,但为简化后勤一般不这样做,而DP轻机枪的改型RP46,快速更换枪管则是其基本性能之一,中国仿制了RP46并一度列装,称为58式连用机枪,这款“比较重的轻机枪”是可以更换枪管的。只是60年代随着战术思想的转变,58式连用机枪被53/57式重机枪取代,可更换枪管的国产轻机枪也因此一度绝迹。
如今在漫长探索后,我军改变了班用轻武器的装备构思,不再强求“统一口径”和“枪族化”,并重新开始强调班组支援火力的可继续压抑,因此7.62毫米口径的全威力通机重现江湖,小口径班用机枪也恢复使用大容量弹链,与这些战术需求配套的可更换枪管能力,也正是在这种战术和装备构思改变的大背景下在军中“复古”的。可更换枪管的轻机枪几乎与轻机枪同时诞生,并非“新技术”,它的运用与否和“技术进取”并无必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