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难:北宋王朝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汉民族难以想象的屈辱
点上面“ 趙氏宗亲” 加进关注
常回家看看
投稿
为繁华、弘扬传统文化, 欢迎投稿。联络微信858620059!
出品 | 趙氏宗亲(ID:zhaoshizongqin)
编辑 | 趙英雄
靖康之难,是北宋灭亡,南宋建立的标志事件,是中华文化再次南迁的重要原因。
它的另一个名称或许更能代表汉民族的经历——靖康之耻。
这是汉民族历史上的一个大奇耻大辱,更是一场浩大的灾难。
不管是皇族还是贫民,都经历了一场血洗,物质上精神上都是一番血洗。
展开全文
靖康之难发生于1126-1127年,金人攻破开封城,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二位帝王,并掳走了几乎所有皇室成员和开封城大部分官员。
还有宫人、手工业者等一万多人,当然还有大量的财宝和工艺品。
为什么在当时世界上充裕奢华程度顶级的北宋会如此一击即破?
为什么科技技术先进的北宋会在武力上如此废弛?
让我们从源头找觅,从北宋的建国之初,到北宋的灭亡,细细讲来。
不得已的重文轻武
要讲北宋重文轻武的国策,必须说一说唐末的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时期的武将乱政。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中心对地方势力的掌握就形同虚设,各方节度使都在扩展自己的势力,扩充自己的军队, 为了自己的利益争得头破血流。
就这样延续下往,直到唐朝灭亡也没有结束, 五代十国其实就是没有皇帝的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展。
伟人曾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
五代十国就是把这句话实现到了极致。
只要手里有兵,只要你能打能战,夺过来了就是你的地盘。根本没有什么忠诚可言。
武将可以凭借自己的武力,任意杀戮,甚至是自己的皇帝和国主。
干掉自己的老大自己当皇帝那都是很随意的事儿。
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这样的武将。
他凭借自己手里的兵权逼北周的小皇帝退位,自己披上黄袍成了北宋的开国皇帝。
有了这样的篡位体会,又目睹过那么多武将篡位的血腥。
赵匡胤急需一种政策能抑制武将的权利。
于是他细心谋划,经过几年的努力换来了杯酒释兵权的典故,其中艰辛恐怕也只有赵匡胤自己知道。
杯酒释兵权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重头戏——重文轻武的国策。
重文轻武说白了就是,降低武将的社会地位,抬高文臣的社会地位。
降低武将的工资,提高文臣的待遇,降低武将的权限,上面加个文臣做监军。
要是你身处宋朝,你会如何选?
赵匡胤还鼓励大臣们多多蓄养歌姬舞姬,多多读书写词、弹曲子、赏歌舞、营造文化氛围。
一时间全国上下,放下刀枪,拿起笔杆和牙板,唱起了小调。
逐渐,武将的时代开始衰落,文臣与皇帝共治天下的局面打开了。
澶渊之盟
赵匡胤可能是无奈被迫的制定了这个国策,惋惜他的后代,不,应该说是赵光义和他的后代没能及时转变这个无奈的国策。
赵光义的军事才能远远比不上他的哥哥,所以他取得皇位之后,军事上更加疲软。
更不幸的是,这种军事上的柔弱技能传给了他的后代。
不知是幸运还是悲伤,北宋前期最大的敌人辽国,在进攻北宋时,竟然输了。
输给了被大臣寇准生拉硬拽架到战场上的宋真宗。
宋真宗也是真的把能不打仗就不打仗的宋朝中心思想果敢执行。见好就收,刚取得一点胜利,就赶紧议和,于是有了澶渊之盟。
对于宋辽两国的百姓来说,澶渊之盟是绝对的利好消息。
宋用钱买来了太平繁华,辽也有钱有物度过冬日严冷。
但是对国家的军事发展来说,宋辽两国都毁在了澶渊之盟的百年和平中。
由于长期不打仗,两国的军事都日渐废弛。
就史料记载的北宋末年,各个军所,武器腐朽生锈,军纪涣散,兵不知将,将不知兵。
军将根本谈不上军事素养,更别说长远的军事眼光了。 从皇帝到兵将,都是谈战色变。
更可怕的是宋朝官员以武职出身为耻,整个社会都看不上“兵”,兵营是犯罪分子才会往的所在。
就连范仲淹这样的达看贤人,也脱离不了社会的桎梏,要皇帝保证自己文人身份的前提下,才情愿带兵抗击西夏。
而 武职出身的人往往命运多舛,在朝中没有什么发言权,即便你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勋。
如北宋名将狄青就是如此,只因自己功高,皇帝特赐文职,一下子就被文人口诛笔伐,最后凄惨收场。
共同经历的还有岳飞,他的悲剧同样因为武人的身份。
靖康之难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想要有名将难上加难。
再加上北宋末年的宋徽宗,那真的是北宋百姓的悲伤。
宋徽宗和李后主一样,是个不适合当皇帝的文艺爱好者,偏偏他们都当了皇帝。
宋徽宗的画是真的艺术品,宋徽宗的瘦金体是真的刚劲有力,写出了硬笔字的风摘。
可宋徽宗也真的是个文弱的书生,见金人南下, 他第一时间不是想方设法调兵遣将组织反抗,而是第一时间逃到了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金人退往,回到开封后,宋徽宗觉得皇帝是个危急的职业,立刻传位给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宋钦宗,他逍远安闲的当起了太上皇。
可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1126年1月开始,金人先后两次围困开封。
两次解围后,北宋名将种师道和李纲都提出在开封北部屯兵,以防金人再次南下。
惋惜, 两次被投降派 吴敏等否决,认为万一金军不来这笔浩大的军事费用会被浪费。
后来种师道生气致疾,以至病死。
李纲则被外调河北河东宣抚使,最后被逐到江西,再没有被重用过。
这其中的要害是宋钦宗的摇摆不定,先是赞同,后又否定。
作为皇帝无任何军事、政治眼光,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1127年,靖康二年,开封城破。
金人俘虏徽钦二帝,强行脱往二帝龙袍,紧接着血洗开封城。
一时间开封城内死伤不计其数,火光四起,惨绝人寰。
搜刮之后,金人立汉人张邦昌为傀儡皇帝,国号“大楚”,为他们治理汉民。
然后,金人分两路撤退;一路监押包括徽宗、郑皇后及亲王、皇孙、妃嫔、公主等北上。
另一路监押包括钦宗、朱皇后、太子、宗室及秦桧等人北行。其中还有教坊乐工、技艺工匠等数千人,百姓男女不下10万人。
财宝地图,丝绸字画等就无可计数了。
奇耻大辱
苦难与羞辱才刚刚开始,皇族除了一个刚出生还未登记进册的小公主和远在应天府的赵构,所有人都被押解北上。
隆冬时节,各位娇生惯养的公主皇孙,在瑟瑟发抖的冷风中忍受着屈辱艰难的前行。
除了极少数幼儿坐车外,所有人都是步行。
食物给予更是简单粗糙,经常食不果腹。
需要过河时,就用网兜把两位公主装起来,一边一个搭在马背上,任由她们浸泡在冰冷刺骨的水中,涉水而过。
途中还会经受金人士兵的各种骚扰,随时会被召唤到营帐中陪酒取乐。
条件如此艰苦,又有精神上的折磨和羞辱。金枝玉叶的皇妃公主怎么可能消受。
据记载,北上途中,死往的皇妃公主达总数的三分之一。
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途中所受折磨痛楚可想而知,被俘虏的人哪里有什么尊严可言?生命都像牲畜一样轻贱。
而屈辱远远不止于此,到达金人的东北大本营之后,金人为彰显自己的胜利,羞辱宋朝的皇帝,让皇帝皇后妃嫔及被捕的大臣到金人宗庙内行“牵羊礼”。
所谓“牵羊礼”,就是被俘者不论男女,赤裸上身,披上羊皮,在脖子上套上绳子,像羊一样被牵着祭奠金人的先祖。
钦宗朱皇后在“牵羊礼”结束后,实在不堪羞辱,趁金人不备,用偷来的匕首自刎了。
如此刚烈的女子反而受到金人的尊敬,被厚葬了。
其它没有勇气赴死的皇妃公主,下场比死还恐惧。
一部分有姿色的,在北上途中就已经被金人贵族霸占瓜分。
到了目的地,她们被送进不同的王族、高官府中,为奴为妾。
这些还算是好的结局了,最起码不用卖身卖笑,只侍侯一个主人。
比如赵构的母亲韦氏、柔福帝姬(宋徽宗公主)就是被改天大王看中选作侍妾的。
而更多的没有被选中的皇妃和一些未成年的公主就被送到官妓机构,被培植后供军营取乐享用。
据载一天接客能达数十人之多。很多公主都因为这种非人的折磨而丧命。
宋徽宗死后,金人把他放在柴上烧成半焦状,然后挖一个大坑,蓄上水,把宋徽宗的半焦尸体放在里面浸泡。
然后再烧再浸泡,据说这样弄出来的水可以做蜡烛照明。
直到宋钦宗大哭着跳到坑里要与父亲一起被烧死,这种羞辱才算作罢。
后来南宋和金人议和,经过几番交涉,金人赞同放回宋高宗赵构的母亲韦氏。
韦氏带着宋徽宗和赵构妻子郑氏的梓宫回回南宋。
对于在金营的往事决口不提,据说她还给盖天大王生了两个孩子。
偏偏不巧,与韦氏一起侍侯盖天大王的柔福帝姬逃了回来。
这让韦氏非常惊恐,生怕自己在金营的丑事被揭露出来,于是让宋高宗以假帝姬的罪名处死了柔福帝姬。
同情柔福帝姬千难万阻地从虎口逃得性命,本以为能在亲哥哥那里过上“人”的生活,却不想被亲人结果了苦难的生命。
贞节看念的兴起
因为北宋后宫嫔妃、宗室妇女全部被掳往北方为奴为娼,这大大刺激了宋代文人的精神。
因为古代生存环境的恶劣,科技水平底下,北宋及以往朝代都是重生存轻贞节。
可因为靖康之难,中国妇女的节烈论一下子被道学家所重视起来。
他们大大倡议贞节大于生命,认为妇女受辱,就只有死路一条,更节烈一点应该在可能受辱的时候就先舍弃生命,保存贞节。
从此,中国妇女的贞节枷锁就被牢牢套在了头上。
发展至明清之际,贞节牌坊随处可见,妇女彻底被圈在这种看念中难以自由。
结语
论文明北宋远远高于金人,可论武力,金人远远高于北宋。
只有足够的武力才能保存高度的文明。
就如《三体》中的三体人一样,文明远远落后于人类,却因超前的科技可以随意毁灭人类一样。
文明的发展需要强大的科技军事力量来守护。
弥补阅读:
立春后,提醒中老年人:少食豆腐猪肉,多食这3样,为春天打基础
日本和印度的姓氏藐视深进骨血,为什么中国从来没有呢?
正月十六“送瘟神”,牢记“扔2样,食2样”尊重传统,不然晦气多
《满江红》不杀秦桧?秦桧最后咋死的?
正月十五闹元宵,牢记这4项习俗3个禁忌,让你从年头旺到年尾
正月十四立春,别忘了食3宝,辞旧迎新,食出一年好身体
正月十四试灯节,做5事不做2件事,吉祥如意顺顺遂遂
与古为徒 厚重华滋
这有
古往与今来
族谱与祖训
名人与古迹
这里
弘扬传统文化
深耕姓氏人文
凝聚精神动力
点和
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