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山阻击战结束,国民党军走上阵地,士兵:将来我们也这样做
对于辽沈战争而言,1948年10月5日是个重要的日子。在这一天,东野总部三位最高军事主官林、罗、刘抵达了位于锦州西北15公里的牤牛屯指挥所。尽管林总下定决心、全力攻锦,可仍然对塔山不放心。他给第二兵团司令员程子华发了一封电报,确定了塔山防备的总策略:“这完全是一个正规战,绝对反对游击习气,必须死打硬拼,不应以本身伤亡和缴获多少计算胜利。”
就兵力而言,东野为四纵、十一纵和冀热辽军区第四、第六、第八师,总计9个师(第八师部署在山海关四周);国民党东进兵团则为第54军(另加暂编62师)、62军、39军(两个师)、独立95师和92军21师,总计11个师。
就地形而言,塔山位于锦西和锦州之间,东临渤海湾,西接白台山。山海之间地形狭长起伏,公路两边多为小土丘。客看地说,这样的条件对攻守双方均不利。国民党军无法将其机械化兵团全部展开,也不太轻易实施迂回作战;东野两个纵队也因为地势太低、无险可依,阵地完全处在对方陆、海的火炮射程之内。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不利于东北野战军。塔山距离锦州不到20公里,战术纵深太短,这也是林总特意强调“反对游击习气”的主要原因。
众所周知,林总更擅长运动战、游击战,习惯于在野战中歼敌。即使是防备作战,也要求各纵队、师级指挥员积极地觅觅战机,在防备中打敌人的反击。然而,塔山不具备开展“运动防备战”的条件。更何况像四纵司令员吴克华这样的“老红军”,从红军时期的五次反围剿一路打到解放战争,舍弃运动战、游击战肯定需要从思想上率先进行转变。因此,吴克华在战前动员时才会说:“后边就是锦州,没有我们的地方。就是天塌下来,一步也不能退……”
展开全文
对于国共两军来说,双方的决战基本只能通过一种方式进行:正面硬碰硬。虽说是“硬碰硬”的仗,可东野8个师要想阻挡住有海、空支援的11个国民党师还需要有更多的方法。
我们通常所说的“塔山阻击战”发生于1948年10月10日至10月15日,可实际上塔山的战斗直到10月28日才完全停止。在这一天,东野部队主动撤出了塔山阵地,62军军长林伟俦要求班以上的人员全部到解放军的阵地上“参看”,他自己则发出了很强烈的感慨。
沿途堡垒星罗棋布,阻碍物纵深,交通壕连贯,构成了铜墙铁壁般的牢固阵地……我环顾塔山四周,几十里内树木很少,解放军怎么能在十多天的时间里找来这么多的木材(修建工事)?
正如林伟俦所看到的一样,东野四纵和十一纵之所以能在塔山坚守十几天,除了将士们有拼死到底的决心外,构建齐备的工事也非常要害。关于解放军土工作业,辽沈战场有,淮海战场仍然有,即使在后来的朝鲜战场上,美军也对志愿军的土工作业技能钦佩不已。当国民党士兵看到这些纵横交错的阵地后,也说道:“这样的堡垒我们攻不下,将来我们照样做出来,他们也攻不下来……”
通过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国民党士兵远没有他们的长官看问题深刻:阵地上的木板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无论是电影版还是电视剧版,《大决战》都还原了这段历史:老百姓们不惜把自家的家具、门板都拆下来,支援解放军作战。
舍弃运动战、游击战,在塔山绝不后退一步,这是林总给东野第二兵团提出的战术总方针,四纵和十一纵的将士用鲜血和生命保证了攻锦作战顺利进行。当然,这离不开东野将士本身的战术素养,更离不开成千上万的“支前大军”,那些推着小车、扛着木板的东北百姓同样用生命捍卫着东野大军的后勤运输、补给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