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而不破,1.14亿的天价盘口瓷瓶,看不透它.....
裂而不破的天价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
有这么一类瓷器,由于坯体与釉的膨胀系数不同,在窑内冷却的过程中釉因收缩率大而开裂。
釉面开片的瓷器,最为典型的当属宋代的官窑和哥窑瓷器。
而带开片的官哥窑更是拍卖场的宠儿,在2015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一件南宋官窑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以1.14亿港元天价释出......
这其中离不开人们对这种年代久远,产生了变幻莫测、鬼斧神工“开片”艺术效果的喜爱!
南宋 官窑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
高21.9cm
香港苏富比春拍成交价:1.14亿港元
釉面开片,躲着宋代人的高级审美?
宋官窑的典型特征是迷幻,冥炫的釉色。
展开全文
官窑的釉色不像汝窑那样具有恒定的准则和统一性,天青釉色在早期官窑中隐约可见。
宋 官窑青釉圆洗
高6.4cm,口径22.5cm,足径19cm
但后来逐渐摆脱汝窑的影响,器形不断增加,釉色也变得更加多姿多彩,粉青、灰青、米黄、翠绿、月白等等,比汝窑更加活泼多样。
南宋 修内司官窑月白双莲房水注
宋 官窑月白小水注
北宋 官窑贯耳瓶
北宋汝窑青瓷率先开创了以釉面纹片为美的先河,有意识地将釉面开片作为一种天然美来装饰。南宋官窑继续汝窑传统,陆续烧造形态各异、转变无穷的片纹青瓷,使开片装饰成为青瓷审美的标志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官窑的开片既不是烧制时出现的瑕疵,也不是时间造成的陈旧和裂痕,而是有意为之的工艺美感。
从烧瓷的技术层面来看,开片是难以避免的先天性缺陷。古人最初将它看成一种随机形成的残缺,但到了宋代,开片开始有了特殊的意味。
我们睿智的祖先正是利用这种缺陷,化腐朽为神异,人为地制造出开片效应,成就了典型的缺陷美。
宋 官窑青釉方花盆
故宫博物院躲
为何宋代人如此青睐开片?
原为瑕疵的人工开片瓷器能在宋代找到生根发芽的土壤,与当时的审美取向是分不开的。
与前朝唐代尊崇的繁华美丽不同,宋代足够体现了以简胜繁的审美诉求。
宋官窑青瓷龙纹洗
北宋 官窑粉青贯耳穿带小方壶/北宋 官窑粉青胆瓶/北宋 官窑粉青花插
宋代官窑瓷器与汝、哥、钧窑瓷器一样,特殊注重釉色美。官窑瓷器主要为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涂绘,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釉面纹片粼粼,愈显高洁古雅,釉色以粉青为主。
官窑开片,行内称之为斜开片,其主要特征是形态会随着光线进射方向的改变而发生转变。
左一 宋 郊坛下官窑灰青海棠式花插
右一 南宋 郊坛下官窑天青叶式洗
右二 宋 灰青釉十棱洗
南宋官窑青瓷的开片包括直开片和斜开片两类,蟹爪纹、牛毛纹、网状纹、鱼子纹属于直开片, 冰裂纹和鱼鳞纹属于斜开片。
官窑葵瓣洗
高4.8cm,口径18.7cm,足径11.2cm
哥窑灰青釉胆式瓶
高14.2cm,口径2.2cm,足径5.4cm
哥窑瓷器的冰裂纹则细碎得多,也被称作“百圾碎”,更小的喊“鱼子纹”。
裂纹有粗有细,粗的色深如铁,细的接近金黄色,粗细裂纹交错在一同,也被人称为“金丝铁线”,历史上素有“哥窑品行,纹取冰裂为上”的美誉。
END
历年既久的瓷器,表现釉层慢慢内裂,或呈鱼子纹,或成牛毛纹。开坼与胚胎无关,开片纹痕不深进,仅开在釉面上,坼而未坼,若隐若现,像时间瘦弱而坚韧的停驻和累积,每一节孱弱纤细的走向,都像是在诉说着一段已逝的光阴......
(备注: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域鉴2023“春拍征集”已经开始,如有躲品鉴赏或送拍,意见您直接下载“域鉴APP”,在域鉴APP首页推举一栏抉择“拍品征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