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武将,真能举着几十斤的武器战斗一天?出土文物揭开兵器重量
古语有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工匠要想将自己的工作做好,一定要有锋利的工具”。要想完成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除了自身要有能力以外,还需要有一件辅助工具。
古代社会是一个布满战争的社会。即使是在经济稳定的盛世,也不乏战事的出现。而古代的士兵打仗靠的可不是赤手空拳,发扬更多作用的往往是手里握着的兵器。
古代的武将往往手握重兵器战一天,他们真的能坚持住吗?
古代兵器的发展史
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氏族社会出现了阶级、贫富的差距,这种阶级的分化与贫富的分化使得原始社会出现了奴隶与奴隶主。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较多,在部落中具有绝对的权威,期看更多的权力。
于是便带领自己的部落与其他部落之间发生冲突战争。战争必然需要兵器的加持,但由于当时条件有限,人们只能用石头、骨头来制造兵器。
到了商周时期,因制造青铜器的工艺出现被称为“青铜时代”。这时期青铜制品也层出不穷,这时期的兵器也大都是由青铜所制造。到了春秋时期,各方诸侯王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不断发生战争。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为了提高自家的军事战斗力。兵器自然要进行改革。
展开全文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进取,出现了铁器。但由于铁器制造成本较高,青铜兵器仍然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兵器构成部分。
这种“铁器+青铜器”的兵器搭配规格继续了很长时间,这也被称为“冷兵器”时代。直到北宋时期,兵器又有了新的发展。宋人发明了“火药”,火药的诞生彻底改变了冷兵器时代。
火药诞生之后被使用于军事领域。攻兵掠池之时,通过火药可以炸开城门强行攻进。可以说,火药的发明是中国军事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从火药诞生之后,中国兵器转为了“火药+冷兵器”的规格。
然而火药在中国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反而被西方人加以改良,发明出洋枪、洋炮等。中国近代史上英国用炮火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英鸦片战争是冷兵器与热兵器的一次碰撞。
茅海建先生曾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明确提到“鸦片战争的失败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清政府军事武器的落后”。从这句话我们也可以看到兵器在作战中的重要性。
文学创作中的兵器重量
古代形容武将时一般会用“十八般武艺”来描述,最初这个词就表达“十八种武器”。主要分为短兵器、长兵器、暗器三类。我们经常从影视剧中看到武将挈着几十斤的武器还能健步如飞,打退敌人。事实真的如此吗?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将魏、蜀、吴三国之间争雄的场面刻画得更是惟妙惟肖。“浪花淘尽英雄”,书中的各国英雄个个魁梧有力,就像是“大力士”。
关羽手持“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这个兵器可谓家喻户晓。关羽用此刀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此刀镶有青龙图案,威力浩大,重量为八十二斤。
张飞手持“丈八蛇矛”,因刀刃口分叉,状似蛇状,故得此名。张飞本人也是一个极为热血之人,用此兵器曾与吕布一战,二人最后打了个平手。此武器重五十斤。
曹操有一大将,杀敌无数,名为典韦,他手拿的武器成为“双铁戟”,从其名字可看出此兵器主要由铁做成,曾经典韦用此兵器与吕布大战。此武器重八十斤。
蜀汉“五虎上将”之一的“唐山赵子龙”印象中留给我们的一直都是战神的形象,有“常胜将军”的美誉。他的武器是一杆亮银枪,这个武器的重量为45斤。
试想一下,这些人挈着这么重的武器还能打败敌军,况且每一场战争的时间也要十几天,这似乎是不可完成之事。其实,文学创作不免有夸大、虚构的成分。
出土文物中的兵器重量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利用考古学的手段与方法将军事作战情景也逐渐显现于眼前。这也进一步解答了我们对于古代兵器重量的迷惘。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有一宝剑,全身用青铜制造而成,现存于湖北省博物馆。经过考古的勘探与测量,发现宝剑的重量仅有1.8斤。后出土了唐朝文物“金银钿装唐大刀”,全重1斤左右。
除此之外,考古学家曾经出土过一个短剑,名为“金鞘铜柄铁剑”,经过分析发现该文物所处年代为西汉中期。经过称重,发现这一短剑重量为710克。
隋朝有一闻名将领为“李贤”,其墓葬出土时随葬品丰盛,里面有李贤生前所用的武器“连鞘装环首铁刀”,这把兵器全场94.5厘米,重量约1315克,大约2.6斤。
目前已知出土的最重兵器是宋朝的“李纲锏”,现躲于福建省博物馆,上面刻有“靖康元年李纲制”字样,长96厘米,重3600克,约7.2斤。
明朝的将军多喜欢用腰刀,但是在考古中发现了很多剑。其中出土了一把明代中期公卿的佩剑,这把剑长度约为96厘米,但是重量却和西汉的短剑差不多,不超过800克。
再来说一说大家印象中比较深刻的兵器“金瓜锤”,金瓜锤长七尺,一端为椭圆形的锤。历史人物裴元庆、李元霸都用的此种武器。金瓜锤看起来十分重,但其实经过考古才发现不过两斤重而已。
由出土文物看,古代兵器重量一般都在个位数,并不是传闻所言的几十斤重。不论兵器的好坏与强弱,武将们能够发扬自身作用,为国家冲锋陷阵,这种精神也是难能可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