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戏攻略以豆瓣8.9《情书》为例:浅析导演岩井俊二的电影美学

以豆瓣8.9《情书》为例:浅析导演岩井俊二的电影美学

misa2 03-13 3次浏览 0条评论

《情书》是由岩井俊二自编自导的的日本纯爱电影,自1995年上映后在便日本国内引起轰动,以其特殊的艺术魅力,打动无数看众的心。

导演岩井俊二对青春题材电影的把握可谓炉火纯青,而今时隔26年,再看这一部豆瓣8.9高分的《情书》,仍能感受到那份跨越生死的深刻暗恋,那份关于青春的悸动与遗憾,为之悲伤与激动。

成就这场“极致暗恋”的背后,是导演岩井俊二特殊的“岩井美学”的加持。

作为日本“新电影运动”的旗手,岩井俊二有着极其浓烈的个人风尚,在日本影坛自成一家。

不同于北野武的血腥暴力,也有别与同样以温情题材与唯美表现出名的周防正行,岩井俊二的作品有着独树一帜的个性化和诗意的美学特征,而正是这种特殊的“岩井美学”使其受到无数人追捧,被誉为日本最具潜力的新晋“映象作家”。

岩井俊二

今天,我将以《情书》为例,深度解读这部电影的艺术魅力,浅析岩井俊二特殊的“岩井美学”。

展开全文

一:自然之美

日本文化研究作家,叶渭渠教授在其与唐月梅的著作《物哀与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识》中写到:

“日本人最初的美意识,不是来自宗教式的伦理道德和哲学,而是来自人与自然的共生,来自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民俗式的思想 ”

日本位于亚洲东部,所谓的“日出之国”,受特殊的自然地理位置及历史传统等影响,日本对于自然怀有深切的爱与特殊的亲和感情,对自然美的感觉极其敏锐纤细,并且含有丰盛的艺术性,这是日本人的自然看的最重要特征。

而这种特征,也深刻的影响着岩井俊二及其作品。

电影《情书》中,岩井俊二利用季节性的自然景物进行叙事抒情,唯美的画面中蕴含着丰盛的意境,而这些画面本身又从抒情表意独立出来,形成天然的视觉美感。

《情书》整部电影里都使用了雪景,从北海道到小樽、从山顶、屋顶、公路、无一不是白雪覆盖的一片。

一方面,白雪隐喻亡者,象征着已然亡故的藤井树。

而女主渡边博子所到之处,一切事物都覆盖在皑皑白雪中,象征着藤井树的痕迹无处不在。

另一方面,日本人擅以景寄情,雪正是女主内心世界的外化。

影片开头,白茫茫的背景,一袭黑衣的博子屏住唤吸,静静的躺着雪地之中,这一近景画面暗示着所有的情节都由这场面孔开始。紧接着,镜头开始紊乱的晃动,特写博子的博子面部与手部动作,她开始大口大口的唤吸。

随后,晃动不安的镜头向上拉伸,转化为一个悠长的大景深慢镜头,俯拍雪地全景,而置身其中的博子,慢慢的成为一个小黑点,在画面中越走越远。

这是影片的一处经典场景,漫天飞雪的世界就是博子冰封心灵的外化,而雪则象征着她对已故男友无限的思念与追忆,在这两周年的忌日,其他人大多都已走出伤痛,说说笑笑的饮酒谈天,唯有博子,躲在这杳无人迹的地方,以屏住唤吸的行为,体验男友藤井树临死前的痛苦。

由晃动紊乱的画面暗示生者的悲伤激动的情绪,而博子在雪地之中的缓慢移动,产生了一种在雪地中无法自由、无法前进的束缚感,隐喻博子困于男友逝世的伤痛之中,无法释怀!

日本人爱雪,雪易消融,其中蕴含着一种无常的哀感,与日本人的伤感性格非常契合,而岩井俊二正是挠住这点,借助自然之物,定下整部电影的基调,营造出生死相隔的悲伤情绪。

除了白雪之外,电影中另外一个频繁出现的自然景物便是树。

在日本人的民俗信仰中,树木是古代最具代表性的自然物象,对树木的感受和探求成为日本人自然看的根基,以木为先,成就了最初的自然美,也成为日本文化历史及艺术美的源头。

《情书》结尾,爷爷告诉藤井树院子里有一棵树,是她出生那年种下的。

女主角笑着在院子里找觅着这棵树,这看似普通的场景,实则意味着女主在经历了残暴的别离与创伤之后,迎来了温热的新生。

日本人尊重树木,他们认为

“植物通过种子发芽、成长、开花和结果,不断轮回,以维系生命,表现出对生的强烈意识和优雅的美”。

影片的最后,女藤井树终于得知了男藤井树的死讯,大病了一场,在生死的边缘体验过之后,笼罩在女主身上的父亲死亡的阴霾才慢慢散往,而那些被她所漠视的年少的爱恋也破土而出,大病初愈的藤井树,如同那颗向上生长的树一般,获得新生。

二:物哀之美

日本人喜欢美,特别钟情“物哀”之美。

“物哀”这一概念最早由日本江户时代的国学家本局宣长提出,他认为:

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伤,一切不尽如人意的事,才是使人激动至深的。

“物哀”是从寂寞的心境中诞生的悲剧之美,物哀之美,是日本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

日本“物哀”之情的诞生,与日本地理的环境有着浩大关系,一方面,日本列岛四面环海,因特殊的地理及气候,自然美景密布,雪山、海岛、湖泊、火山给人无尽美的享受;

另一方面,日本又天灾频发,千百年来,地震、火山、海啸等自然灾祸给日本国民带来太多侵害与不幸的回忆。

在顿感自身的微小与无力之中,目睹美好事物的消亡,久而久之,一种“世事多变无常”的看念便深植于日本国民心中,使其产生了对“悲伤”的崇尚之情,“物哀”便成为了日本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的美学理念。

而岩井俊二的作品《情书》,也极好的传承了这种“睹物伤情、物我同哀”物哀之美。

《情书》这部电影,其故事内核便是“逝往”,青春的逝往、亲人的逝往、爱情的逝往,充满着一股浓浓的哀伤。

男藤井树与博子交往多时,却迟迟未对其求婚,年纪轻轻便在山难中逝世,临死之前仍然吟唱着那一首伤感的情歌。

当死亡来临之际,他内心深处,仍然是青春记忆中的那个女孩;那一份未曾说出口的暗恋,注定成为秘密,随着自己的逝往而掩埋,这是他终身的遗憾,矛盾而哀伤。

渡边博子沉浸在男友逝世的伤痛之中,两年都无法走出,她看不到身边好友秋叶对她的喜欢,固执的不愿忘却;她心血来潮寄出的一封信,却意外的联系上了女藤井树,在后续信件往来中,慢慢的得知了深躲于男友心中的青春爱恋,悲伤的发现,自己或许只是一个影子,她难舍难弃的眷恋也如水中倒影那般虚无,她痛苦而无看。

女藤井树看似是最幸运的那个,在追忆与男藤井树的青春往事中,她逐渐发现少年深躲于心的喜欢,却因为年少时自己的矜持而遗憾错过;如梦初醒却已无力挽回,只剩下对往昔纯真的追忆与对逝往的友谊的无尽缅怀,含着一种忧伤与遗憾。

在女藤井树回忆青春往事时,有一个很经典的片段:

那是一个阳光绚烂的午后,在学校的图书馆中,少年藤井树手捧着一本书,静静的立在窗边,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少年的侧脸上,风吹动窗帘,在少年身边轻轻扬起,导演用了逆光的机位,又在人物脸上摘用高光拍摄,使少年周身笼罩着一层朦胧的美感。

这唯美的一幕,落在了女藤井树的眼光,她抬眼一撇,眼中似乎表露出她所不知道的情愫。

而在后面的片段中,这一幕再次出现,只是,窗帘落下已没有少年,只是随风飞舞的几片樱花。

樱花作为日本岛国的国花,已然成为了一种象征,即对短暂而又美好事物的情绪化符号书写。

它漂亮,却总是很快飘零,人们欣赏其盛开的姿态,却又无尽的伤感其凋零的瞬间,这类短暂存在的景物,凄婉美丽却又转瞬即逝,恰是日本“物哀”文化的代表。

在《情书》中,岩井俊二正是樱花这一意象为诗意表征,暗示少年藤井树生命的逝往,也遗憾于这段青春爱恋的无疾而终。

相对比西方或炽热奔放、或曲折离奇的爱情电影,岩井俊二对于《情书》的情感调度更加的节制与含蓄。受日本物哀文化的影响,在塑造这段极致唯美的爱恋的同时,也暗含着青春的遗憾与残缺,但也正因为这种不圆满,使其透露出一股难以言说的漂亮与忧愁,更加的回味悠长。

三:死亡之美

在岩井俊二的系列电影中,死亡同样是一大重要命题,一般人会对死亡讳莫如深避之不及,但岩井俊二却总是直面死亡,这很大一部分也是受日本特殊生死看的影响。

有别于其他民族,日本民族对于死亡、暴力、消逝等一系列消极思想颇为崇尚,对于死亡,他们更多的是欣赏与赞誉,而这种思想也深刻的影响着日本国民,并贯穿于他们的文学艺术作品之中。

川端康成曾说:

“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

所以诸如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等知名作家,都在其功成名就之后抉择了自杀,抉择了如樱花般在绚烂的时刻走向消亡!

日本闻名作家川端康成

而深受影响的岩井俊二,也在其作品中,着力表现其对死亡的态度。

但和同时期杰出导演北野武一样,他们都没有拘泥于传统的生死看,而是结合西方文化,试图用作品,诠释自己对死亡新的理解:在强调生命流逝不可逆的悲伤主题的同时,彰显其对死亡与生命的深思。

所不同的是,北野武擅长“暴力美学”,用血腥杀戮反衬生命与死亡,而岩井俊二则是用唯美、和煦又含蓄的方式,构建自己的“死亡美学”。

电影《情书》中共有两个人物的死亡,一是男藤井树,二是女藤井树的父亲,面对这两处死亡,导演的表现非常含蓄。

男藤井树死于山难,但整部影片都没有这一灾难的直接镜头,而是通过描写女友博子对他的执念及追忆,突出其死亡的悲剧。

而女藤井树父亲的死亡刻画,则更加隐晦,电影中有一处场景:少女藤井树在父亲葬礼结束之后,沿着结冰的坡道滑行,停下来时,她看到冰雪之中有一只死往的蜻蜓,僵直的躺在地上。她注视着它,没有任何情绪的发问:爸爸死了?是吗?

整部电影没有大起大落的生死镜头,所用的色彩基调也是黑色与白色,突显出对死者的哀惜之情,两人的死亡也被刻画成了一种淡而绵长的哀伤。

这是影片有关死亡的最直接的表现,然而岩井俊二的野心并不称心于表面肤浅的陈述,于他而言:

生与死并不仅仅在于肉体,还有情感与意念。电影《情书》,并不简单描述死亡,而是想通过死亡,对重生与离逝进行探讨:在死亡发生时,生者如何面对已逝者,如何在死亡的沉痛中脱身陆续生活?

而这一命题,他需要借助两位女主给出答案。

面对死亡,电影中的两位女主最初给出的答案是隐忍、躲避!

博子无法释怀男友的死,她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遗忘也拒绝新的情感。

她深爱着死往的未婚夫,甚至不惜向早已变成公路的他家旧址发出一封信:“藤井树君,你好吗?我很好,渡边博子”。她深知这封信不可能得到回复,如此固执的举动背后,只因为她需要一遍一遍的确认这个死亡的讯息,直到自己信赖为止。

而对于女藤井树而言,父亲的离世对她来说是浩大的创伤,她抉择了将其深埋心中。

她一直感冒咳嗽,却坚持不肯往医院,最后在母亲的哄骗下,才来到医院,坐在长椅上等待喊号的时候,模模糊糊的睡着,陷进了梦境之中:

梦中的她也是这般坐在走廊长椅之上,尽头处突然亮起一道耀眼的曝光,一架病床在走廊拐角处朝她的方向驶来,四面空无一人,氛围显得阴森恐惧;而后镜头快速切换,病床的四周突然多了医生与护士,后面则是紧紧跟随着的母亲和爷爷,而她的父亲正躺在病床之上,戴着氧气罩奄奄一息······

原来,当年她的父亲正是因为感冒没有重视,恶化成肺炎,在一个雪天病发,最终夺救无效死亡,所以,医院便成为了女藤井树躲避的地方,这里埋躲着她的噩梦,即便重病也不愿踏足。

对于死亡,她们不约而同的抉择了隐忍与躲避,任由死亡的阴影笼罩,无法走出。

但随着那一封神异的“信”,那一段尘封的爱的往事的开启,两人对于死亡开始有了不一样的态度。

在与女藤井树的通信中,博子终于发现了这是一段无看的爱情,明白了曾经的“一见钟情”或许真的是另有玄机。

而女藤井树也因为这一次往事的追忆,慢慢清楚了少年对自己的情愫,在骤然得知对方的死讯之后,病情加重,如同她父亲一样在雪天重病复发,最后由爷爷背着到医院夺救。

博子意识到:只有忘却这一段镜花水月般的爱情,她才能重新振作生活。

而女藤井树也在生死边缘体验过死亡之后,豁然开朗,重新回忆起身边那些被自己所漠视、掩埋的爱的记忆。

于是,两位女主在各自对于死亡的“疼痛”之后获得了新生:博子奔向空旷的雪地中,冲着雪山声嘶力竭的呐喊:你好吗?我很好!

画面一切,躺在病床上的刚夺救回来的女藤井树发出同样的呓语:你好吗?我很好!

这一刻,回忆与忘却第一次重叠,这两个备受死亡悲伤的人找到了各自的救赎之道:博子抉择了忘却,忘却这段不圆满的爱情;而女藤井树抉择了记忆,珍躲爱的回忆,带着爱好好生活。

至此,岩井俊二的“死亡美学”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升华:死亡的哀伤没有减弱,但逝者已矣,哀伤之余,生者更应该好好生活。

正如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小说中写的:死并不是完结,而是对生的另一种延续。

遗憾往往是另一种圆满,在影片背景的茫茫白雪中,雪花落下的瞬间,不是凋零,而是盛开,这种死亡之美,被赋予了形而上的美感,足以在心中留下莫不磨灭的印记。

结语:

一名优异的导演,都该有属于着自己的标签,岩井俊二被称为日本“新电影运动”的旗手,在电影《情书》中表露出他对日本传统文化、传统美学的想念与尊重。

而作为一个极致的唯美浪漫主义者,他将日本特殊审美文化中的自然之美,物哀之美,死亡之美与自己擅长的青春题材相结合,成就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青春岩井美学”。

这一封“情书”,看似简单,但感人至深,回味悠长······

无尽噩梦诡医院
新婚在即妻子坐地起价,两年后婆婆病重,看着妻子,丈夫低头 世界上最危急的国家,地下埋了5000万颗地雷,国民随时可能被炸伤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