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力电池激荡20年: 从受制于日韩到领先全球
[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市占率超过六成,排在第一。目前,大部分中国企业还是依靠中国市场。 ]
2003年,真锂研究创始人、总裁墨柯所在的北京新素材发展中心(北京市科委直属事业单位,后与北京新能源科技发展中心合并)接到了一个任务——调研中国锂电产业链状况,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50辆电动大巴项目觅觅电池给予商和素材给予商。但他打探了一圈下来,全国竟然没有一家锂电产业链的调研机构。在当时,铅酸电池企业是主流,锂电产业的资源相当有限。
直到两年后的2005年,墨柯终于“攒”出了全国第一次锂电池行业大会,到场人员只有200多人,但已经囊括了国内主要的锂电素材企业。无论生产工艺、产品性能,还是产业链完全度与日韩相往千里,隔膜、电解液等要害素材长期被外资垄断。但锂电产业链从欧美到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的全球迁移浪潮已经清楚,中国锂电产业展现出生气勃勃的一面。
20年后的今天,中国锂电产业逆袭日韩,成为全球霸主。实现这一切的要害驱动力,是中国内生式孵化的电动汽车革命。2022年比亚迪超过特斯拉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宁德时代连续6年成为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冠军,中国锂电产业链连续3年被彭博新能源财经评判为占据全球主导地位。源自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以及奥运电动大巴项目的星星之火,在十多年后最终形成燎原之势。
星星之火
中国锂电产业的萌芽集中于1994~1999年,大体可以回结为全球锂电产业链从欧美到日、韩、中国台湾再到中国大陆迁移的浪潮带动。消费锂电四巨头比亚迪、比克、ATL和力神都诞生于那一时期。
但是当墨柯为奥运电动大巴觅觅给予商时,中国锂电产业一是主要面向手机、数码类消费电子锂电池产品,不能直接称心汽车动力电池的使用需要。二是产业链基础薄弱,如隔膜、电解液等要害素材长期被外资垄断。
2001年,盟固利创始人其鲁与团队实现了小型锂离子电池正极素材的国产化,首次打破了我国电池素材产品长期依靠进口的局面。也因为此,其鲁被称为中国锰酸锂和钴酸锂正极素材奠基人。2003年,其鲁首次在实验室里研制出100Ah动力锂离子二次电池。2004年,北京市科委决定把盟固利研制的400Ah/400V的电池组搭载到公交车上进行长期试验,为确保2008年北京奥运公交车的运行开始做预备。除了盟固利,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参与创建的ATL也拿到了一些奥运大巴的订单。
墨柯透露,虽然50辆奥运电动大巴主要的给予商都是国内电池厂商,但是使用的原素材大部分源自进口。
50辆电动大巴在北京奥运会期间零故障成功运营,让更高决策层看到了发展电动汽车的信心。2009年,国务院出台《汽车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安顿资金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同年,中国发布“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妥善使用工程”,为新能源汽车生产与妥善提供财政补贴,并计划在3年内,每年10个城市各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开展示范运行。由于报名的城市过于踊跃,之后实际参与“十城千辆”项目的城市超过了20个。
同年,日产LEAF和通用的VOLT先后在美国上市,之后宝马等更多的车企也加进生产和销售电动汽车的阵营,全球第一个电动汽车商品化的浪潮开始出现。
时间陆续推进到2011年,随着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的崛起,全球锂电需求仍然保护高增长,但锂电企业随着苹果的崛起和诺基亚、摩托罗拉失往市场地位而洗牌。受到中韩低价销售竞争路线的影响,日本锂电全球市场份额从2002年的65.3%下降到2011年的 34%。经历了最初十年的野蛮生长,中国和韩国电池企业凭借低成本以及优质客户的配套成为重要的两极,中日韩三足鼎立格局形成。
展开全文
2014年是锂离子电池行业动能转换的转折之年。2014年之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的出货量增长陷进停滞,消费锂电池的产量增速也降到10%以下。中国锂电企业与日韩比仍聚焦于中低端市场,生存压力陡增。
据高工锂电统计,2014 年国内锂电池行业电芯企业达到760家,90%企业营收都在1个亿以下,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竞争十分猛烈,特殊是在面向低端客户、技术壁垒较低、利润率较低的传统铝壳电池市场受到的影响更大。而且锂电池行业受到人工、原素材等成本上升的影响,行业利润率进一步降低。
但幸运的是,中国各级主管部门推出的电动车补贴、牌照政策,带来了电动网约车市场的蓬勃发展。2013年到2017年,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复合增长率160%。受益于此,中国锂电企业不仅顺利切换增长引擎,进进到全新的赛道。
攻防互换
2008年奥运会上亮相了搭载锰酸铁锂电池的50辆电动大巴车,这是动力电池在国内汽车上的首次使用,这条技术路线源于日本,后来朝着更高能量密度的三元锂电池发展。
在日韩发展朝向三元锂电池技术路线时,以美国A123系统公司为代表的磷酸铁锂技术路线开始兴起。随着2012年美国A123系统公司申请破产,三元锂电池逐渐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但彼时,中国市场更看重电池安全性能,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磷酸铁锂电池占据了主流。
这一时期,比亚迪、宁德时代、比克、沃特玛、国轩高科等国内电池企业快速发展,但由于过度押注磷酸铁锂技术和产能盲目扩大,其中一些企业也在短短数年之后因技术路线的切换破产倒闭。不同的是,宁德时代始终锁定在三元锂电池的研发上,这也为其后期快速成长奠定了基础。
2015、2016年,国家引导政策逐步加大对电池能量密度的考核,这导致磷酸铁锂技术路线进一步的失势。2017年,大批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素材企业的破产,坚持研发三元锂电技术的宁德时代则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成为政策转变的最大受益者,并在当年以17%的市场份额摘得全球第一的桂冠。
2018年也是动力电池产业显现两极分化的一年。据动力电池联盟数据,当年国内动力电池累计产量达70.6GWh,其中三元电池占比55.5%,磷酸铁锂电池占比下降至39.7%。2019年,磷酸铁锂电池占比进一步下降至33%,三元锂电池占比达到58%。
2020年一季度,三元锂电池的市占率提升到76%,宁德时代一家独大的趋势更加明显,一些研究机构在当时提出三元素材将主导正极市场。但同年3月,比亚迪发布了一款震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重磅炸弹”——刀片电池。相比传统造型的电芯,刀片电池有效增加了空间利用率,在同样的空间内能装进更多的电芯,体积利用率提升了50%以上,续航里程提升50%以上,达到了接近高能量密度三元锂电池的同等水平。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表达,解决了能量密度问题之后,磷酸铁锂成本优势再次凸显。
2022年,比亚迪汽车销量激增至180多万辆,带动磷酸铁锂电池国内市场份额超越三元锂达到55.6%。电芯素材价格在2022年年尾又出现一定幅度的上涨,低成本电池的市场优势进一步增强。
在比亚迪、特斯拉等车企带动下,磷酸铁锂重回主流赛道,中国做磷酸铁锂的素材企业一夜之间遍地开花,产能快速扩大。头部的做方壳电池公司都开始布局磷酸铁锂的产能,特别是像宁德时代也开始给特斯拉大规模做磷酸铁锂电池,这是一个极具市场带动作用的标志性事件。
2015年,工信部制定了《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在售的新能源汽车只有搭载了符合条件、进进“白名单”目录的动力电池,才能享受新能源汽车补贴,搭载目录之外的动力电池则无法获得补贴。自2015年11月开始,工信部先后发布了四批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共57家电池企业进围,包括宁德时代、沃特玛、天津力神、国轩高科等。行业内普及认为,这为中国电池企业的发展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期。而这项政策,让宁德时代再次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宝马是宁德时代的贵人。”宝马中国首个电动车“之诺”项目的参与者白元向记者说道,车规级与消费级存在系统性的差异,宝马教会了宁德时代整车厂整套的需求、准则与流程。这也成为宁德时代此后区别于其他锂电企业,迅速拿到宇通客车等众多客户订单的核心竞争优势之一。白名单出台后,韩企流失的上汽、北汽等公司订单也大量流进宁德时代。
2019年6月,电池白名单政策废止,LG化学、松下等日韩公司卷土重来。不过其工厂建成的时间节点磷酸铁锂已经替代三元锂成为中国动力电池的主导。
杨红新认为,在磷酸铁锂这条赛道上,无论中国还是海外市场,中韩之间的战争已经结束,一方面因为中国本土企业与给予链的崛起,无论技术、成本等方面,中国企业不再落后于韩国企业。另一方面中国拥有非常丰盛的磷化工,日韩则短缺这方面的资源。不过,在全球三元锂电池市场上,韩国仍将是强大的对手。
2020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从170万辆增长到往年的688.7万辆,与之配套的动力电池需求量在短短3年里显现了4倍左右的增长。动力电池第二轮创业潮兴起,起家于消费电子领域的亿纬锂能、中航锂电、欣旺达等企业开始投身于动力电池业务,长城汽车旗下的蜂巢能源也在这一时间段诞生,它们被看作为目前动力电池领域的第二梯队。一些新能源车企开始抉择与二线动力电池厂协作,不再局限于宁德时代一家给予商。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展示,2022年,宁德时代以48.20%市场份额占比位居第一,其次是比亚迪(23.45%)和中创新航(6.53%),其他位居前十的动力电池企业市场占比不足5%。
年轻的代价
2022年劳动节前的最后一天,宁德时代发布了其当年第一季度财报。就是这份财报,在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宁德时代当期的毛利率跌至历史冰点。
2022年5月5日,劳动节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宁德时代股价大跌8.16%至375.35元,一天市值就蒸发了超813亿元。
事实上,这并不是宁德时代一家的风波,只是它是行业龙头自然受到了更多的市场关注。据记者统计,在上市动力电池企业中,2022年一季报基本都显现出“增收不增利”的特征。除鹏辉能源外,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亿纬锂能、欣旺达净利润同比下滑幅度均在20%~33%。
而上述现象的根源在矿。就价格涨幅较大的锂资源而言,2022年碳酸锂价格从年初的26万元/吨一路上扬,到3月上旬时,价格已突破了50万元/吨。整个一季度,碳酸锂平均价格同比上涨了4.7倍,环比上涨幅度也超1倍。
墨柯表达:“国内电池企业跟海外巨头比还太嫩,没有同时做好资源的全方位战术布局和储备,这是成长的代价。”
2020年8月,宁德时代发布公告称,为保障行业要害资源的给予,公司拟以证券投资方式对外投资,金额不超过190.67亿元。当时业内传宁德时代的收购对象正是天齐锂业。天齐锂业那时因为举债收购海外锂矿,面临债务危机,它的收购代价并不高。但最后宁德时代并没有出手,如今天齐锂业已经成长为中国两大“锂王”之一。
在盈利能力上,宁德时代近年来呈下滑态势,2019年、2020年、2021年前三季度毛利率分别为29.06%、27.76%、27.51%。而同一时期,LG新能源的毛利率则节节攀升,分别为13.16%、15.93%、24.25%,虽然宁德时代因为给予链摘购和人力成本等优势,毛利率绝对值高于LG新能源,但是后者毛利率在原素材涨价情状下仍呈上升趋势。
绝大多数国内企业之所以没有提前布局锂资源,国轩高科工程研究总院副院长徐兴无向记者表达,是因为近几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远超预期,“一个行业,假如没有扎实的资源作为支撑的话,发展不长久。”
纵看锂电行业近三十年的发展,消费锂电池价格从最初的600日元/Wh下降到2011年的25日元/Wh,降幅超过95%。事实上,汽车的动力锂电池的降本之路大致如此,但近年来需求的骤增逆转了上述趋势。从2017年到2022年,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体出货量5年间累计增长了5.7倍,其中汽车动力电池出货量从58.1GWh暴增至684.2GWh。
在电池原素材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之下,动力电池企业从2021年就开启了“囤矿”模式。不过作为后来者的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收购锂资源的代价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全球锂资源主要聚集在澳大利亚和南美,前者主要拥有优质的锂辉石矿,而后者则是拥有锂盐湖资源,仅智利、澳大利亚和阿根廷三国就拥有全球78%的锂资源。中国是一个锂盐生产大国,可能占据了超七成的全球市场份额,但是在拥有的锂资源方面却明显不匹配,仅有5.9%的占比,而且中国普及拥有的锂云母矿含锂量只有澳洲锂辉石矿的20%~30%,开摘成本更高,且效率更低。
在此背景下,企业在海外“囤矿”成为了最优选。但是目前锂作为“白色石油”已经被资源国战术“管控”。多国对锂资源进行不同程度的“封锁”,这导致国内品位较低或者有瑕疵的锂矿都引发了哄夺。作为后来者的动力电池企业只能通过哄抬价格的方式“夺矿”,或者与矿业公司达成长协、包销等的协作模式来获得稳定的锂给予,但后者同样不能掌握摘购成本。
有行业研究人士测算,2020年锂盐占电芯成本比例在10%左右,但是随着近两年碳酸锂、氢氧化锂价格的上涨,2022年9月初时锂盐成本占比已经接近50%。
全球化新篇章
2022年12月下旬,宁德时代位于德国图林根州的电芯工厂传来了好消息——实现了锂离子电池电芯的量产。该工厂是宁德时代的首个海外工厂,与特斯拉柏林超级工厂相距仅300多公里,将为在德国的主要汽车厂商提供产品和服务。
除图林根工厂外,2022年8月12日,宁德时代还公布在匈牙利东部城市德布勒森建设电池工厂,总投资金额73.4亿欧元。
中国动力电池的发展脉络,是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下一步便是国际化,徐兴无向记者表达。
出海已经成为了头部动力电池企业的主攻方向之一,除宁德时代外,国轩高科、蜂巢能源、亿纬锂能、中创新航、远景动力等都布局了海外工厂。
“美国创新,中国生产,全球销售”的经济趋势,同样也在动力电池行业中得以体现。锂电池在美国诞生,由日本企业最早商用,并由韩国企业进一步发扬,到如今成为了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前所未有的产业输出机会。
目前,美国市场基本被日韩企业占据了先机,挠住欧洲市场便成为了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共识,头部企业几乎纷纷计划或已经在欧洲建厂。杨红新在接受第一财经等媒体摘访时表达,相比美国市场,欧洲市场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态度更为果敢,对中国企业也更加开放。
除欧洲外,在接受记者摘访时,多家国内企业都表达正在筹备东南亚地区建厂的计划,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在日韩企业盛行的美国市场,也有不少企业试图挤进往。2022年远景动力在美国市场规划了两个电池工厂,总产能达60GWh。
曾毓群也曾强调:“美国市场,宁德时代一定要进往。” 在2022年3月,就有媒体报道,宁德时代考虑在北美投资50亿美元建厂,就近给予特斯拉等车企。但后来该计划一度因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出台的新规而放缓。目前,有报道称,宁德时代将通过与福特合建电池厂,“曲线”进进美国市场。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市占率超过六成,排在第一。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数据展示,2022年,我国动力电池企业电池累计出口量达68.1GWh,这占当期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的比例为12.5%。
目前,锂电产业主要集中在东亚三国(中韩日),欧美并没有形成成熟的产业链,尚存在浩大的市场机会。而且,海外市场竞争没那么猛烈,动力电池毛利率相对国内市场而言更高,也进一步推动企业出海的步伐。
但值得注重的是,在国内市场,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在“白名单”保护下逐渐成长,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和成本优势,并占据了绝对的市场优势,但在出海时,它们将直面来自日韩企业的竞争。
目前,大部分中国企业还是依靠中国市场。SNE Research数据展示,除中国市场外的全球市场还是以韩国企业为主导,2022年1~9月,韩国三家动力电池巨头的市占率(除中国市场外)高达56%,单一家LG新能源市占率就超30%;中国企业市占率为22%,其中宁德时代市占率为18.9%;日本企业市占率为20.4%,松下市占率为18.9%。
科尔尼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汽车及工业品业务负责人王怿恺向记者表达,综合来看,韩国动力电池企业在国际化道路上走得比中国早,在企业治理能力上更强,产品定位更高端,而中国动力电池在产业链、市场、成本上更具优势,未来全球市场竞争格局会是“中韩争霸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