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岭南戏曲电影金字招牌 | 文艺看
编者按:广东文化高质量发展,在文艺领域应进一步擦亮“金字招牌”。近年来,广东粤剧电影《柳毅奇缘》《刑场上的婚礼》《白蛇传•情》《南越宫词》等一批戏曲电影在国际电影节和国内电影展上颇获好评,笔者认为,广东戏曲电影应顺势而为,足够利用好这一戏曲电影发展的窗口期,推动戏曲电影发展出新出彩。
粤剧电影《南越宫词》宣扬海报。
岭南文化是戏曲电影“创作宝库”
从1905年我国拍摄的第一部京剧电影《定军山》开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戏曲电影已逐渐成为中国电影中一种特殊的、成熟的电影类型。戏曲电影一百多年的历史中,曾经有过受大众追捧的辉煌时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越剧电影《红楼梦》,不仅深受看众追捧,在国际上也获得很好的反响。
现今,面对多元化的文艺形态的出现,影视作品日益丰盛,广东戏曲电影要主动关注社会现实,深度探求当代人的价值追求、人文情怀,策划选题要契合看众能够接受、乐意接受的情感尺度,精心推出系列选题,使传统戏曲表达能够与电影创作语境自然合成,特别是把视听科技最新成果融进戏曲电影的拍摄,利用电影载体有效传播戏曲艺术。
广东传统粤剧常演剧目有大排场十八本和俗称的新江湖十八本,题材涉及文学作品、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名人轶事、公案传奇等,如神话传说题材有《白蛇传》《柳毅传书》《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文学作品题材有《红楼梦》《牡丹亭》《西厢记》等,这也为广东戏曲电影选题提供了丰厚的素材。广东戏曲电影应立足于这些传统题材,结合当下社会的现实热点、人文现象等策划选题,并以系列制造形成品牌效应,由此引领戏曲电影的潮流发展,继而成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活力的示范。如以粤剧电影《白蛇传·情》《柳毅奇缘》为好的开头,策划系列神话爱情传说题材;以《刑场上的婚礼》为范本,策划系列革命英烈题材;以《传奇状元伦文叙》为代表的岭南人物系列等等。粤剧传统剧目如同一座取之不竭的富矿,能够充足地为戏曲电影给予系列选材,转换成为喊好喊座的戏曲电影。
用数字新技术提升戏剧电影审美意味
在戏曲电影里,电影的叙事风尚会吸引看众跟随故事发展的情节,并由此联想起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这时戏曲“四功五法”的唱念做打以电影手段来顺畅地表达,镜头语言与戏曲表现在编排分配上尤为重要。在粤剧电影《传奇状元伦文叙》中,演员丁凡和蒋文端的眼神和面部特写十分传神,因此使剧中人物形象更加充足,也增强了表演的感染力。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以情为线,巧妙地转换时空的叙事结构,辅助以人物对白与唱词,使白娘子这一人物形象突破了传统戏曲中关于白娘子的人物情景设定,白娘子对“情”的坚贞不二,符合当代年轻人对爱情的追求神往,为年轻的看众采纳动容,这也是影片取得戏曲电影不俗票房的主要原因。
展开全文
当下,随着数字制造、影像虚拟、3D 拍摄等新技术在电影制造中的普及运用,移动终端对放映、传播的自由切换,为戏曲电影的艺术审美形式进行改革拓新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也为传统戏曲的传统性与时代性能够自然合成提供了更为顺畅的渠道。广东戏曲电影应秉承岭南文化中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在戏曲电影创作上突破传统戏曲的人物形象、舞台写意、音乐唱腔、表演程式上,以电影叙述语言不断完美和发展传统戏曲的叙事结构与人物塑造,自觉地将电影新技术用于戏曲艺术表达,同时引进新舞美、现代舞等多种艺术元素,最终以现代性表达突破传统戏曲的套路化模式,用电影叙述语言讲述戏曲故事,使看众拥有崭新的看影体验。
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宣扬海报。
以现代营销理念拓宽展演渠道
戏曲电影作为文化消费产品,它的生产制造既要考虑社会效益,也要注重经济效益,在策划选题、正式立项时,应该足够调研和分析戏曲电影的市场状况,在电影市场整体现状中,找到戏曲电影得以依靠的商业空间,并由此促进传统戏曲的发明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传统戏曲艺术在当代发展提供新的路径。
在戏曲电影的选题立项、生产制造、资本运营以及成品宣扬上,主动借鉴运用现代商业营销理念,在戏曲电影产品的前期制造、后期妥善上,从看众和市场的需求出发,足够考虑电影整体市场的接受能力,摘取差异化、分众化策略,足够调动起城市院线和乡村市场的看影热度,拓宽戏曲电影的展演渠道。通常戏曲电影比较固定的看众大多是中老年群体,戏曲电影不仅要稳定原有的中老年看众群,也要通过各种院线看影体验见面会吸引一批高水平青年看众,有了年轻看众的加进与关注,这样戏曲电影才会进进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
文|夏泽和
【作者】 夏泽和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