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好色,但我从来不耽误正事儿
我很好色,但我从来不耽误正事儿
#历史开讲#
(明穆宗 朱载坖)
明穆宗朱载坖同志,在明朝历史上很没有存在感。
这位仁兄没有存在感到了什么程度呢?
作者记得,作者上大学的时候,历史系的老师们时常会让同学们背诵出明朝十六位皇帝的名字,而朱载坖往往是被大多数人最后背诵出来的那一位。
诚然,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的传播提高了他的父亲明世宗朱厚熜,也就是嘉靖皇帝的影响力,而作为明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的儿子明神宗朱翊钧,也就是万历皇帝,也在历史舞台上刷足了存在感。
父亲有名气,儿子活得长,被夹在中间的朱载坖,似乎成了一个过客,一个十分轻易被漠视的角色。
在多数人看来,假如非要在朱载坖的身上找一点个人特色的话,那就是他这个人,特殊好色。
我们知道,他的父亲嘉靖做皇帝做了四十五年,时间不可谓不长,而朱载坖做皇帝,只做了六年时间。
这也就是说,这位仁兄大部分的政治生涯,是在其父嘉靖的时代度过的。
做储君,这是一件很有技术含量的事情,这件事情最大的难度,在于你要找准你个人的定位。
想要获得皇帝父亲的青睐,你就必须要表现的足够优异,因为假如你不优异,那么剩下的皇子们就很有可能压你一头,然而脱颖而出。
只有让皇帝看到你的能力,你才有被他认可的机会。
展开全文
然而,你还不能太过急于表现,因为假如你表现的太过强大,能力出众到了一定程度,那么皇帝就会忌惮你。
我这个儿子这么优异,万一哪天他图谋不轨夺夺我的皇位可怎么办?
一旦皇帝有了这种想法,那你再优异也白搭,只会迎来皇帝的疏远。
然而,你还不能因为会引起皇帝的怀疑和忌惮而有意装傻充愣,因为皇帝基本上没有时间往考虑你是真傻还是假傻,皇帝通常会直接把你断定为前者,假如事情到了这一步,你也算是没戏了,因为像晋武帝那种把皇位传给猪头三的人实在是少数。
(明世宗 朱厚熜)
客看条件就已经这么艰难,朱载坖还偏偏摊上了嘉靖这个“好”爹。
《明宫词》:世宗性卞,待宫人多不测,宫人惧。
卞这个字,有狂暴,狂躁的意思。
这也就是说,嘉靖同志的心绪极不稳定,很有可能患有双向情感阻碍,心绪低落的时候十分阴险,喜怒不形于色,而心绪高亢之时则易爆易怒,动辄就大发脾气。
他和嘉靖的关系是复杂的,如历史学家韦庆远所说:似亲而疏,似恩而怨,似爱而恨。
所以,在这种近乎于变态的皇帝父亲的统治下生存,朱载坖的心绪是压抑的,他时刻处于战战兢兢,谨小慎微的心态之中,而这种逐渐扭曲的心态很快在朱载坖即位后开始爆发。
朱载坖做储君的时候“姬御甚稀”,意思是他虽然是太子,但是府中的妃嫔少的同情,也一点都看不出来他爱好女色,而在登基之后,新皇帝立刻开始“掖廷充斥”,即位头三年,光是正妃就封了十好几位,而正妃以下如嫔,如宫女之流更是数都数不过来。
比如,后来的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一开始就是宫女出身。
为了称心自己在宫里大肆选妃,四处临幸的行为,朱载坖还不断的在民间征召女子进宫,而且特殊要求,只要十一到十六岁之间的妙龄少女。
《贤博编》:江南一带讹言选宫人,女子十二三以上,婚嫁殆尽。
江南一带的老百姓听说了皇帝这种无异于是强夺民女的行为,吓得几乎一夜之间把自己家的闺女全都嫁了出往。
(沈德符 形象)
万历年间有位大臣喊做沈德符,写过一本《万历野获编》,沈德符在书中口述,说自己很小的时候曾经在一位富商的家里看到过一些隆庆年间烧制的瓷器,瓷器上都绘有“男女私亵之状”,反正就是那种你懂得的画面,沈德符认为,这是因为平时隆庆皇帝朱载坖平时在宫里就不检点,爱搞一些男女青情色之事,所以那一时期的瓷器上才会有这样的画面。
另外,《万历野获编》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载,翻译起来实在是有点难堪,烦请诸公自己品味:
嘉靖间,诸佞幸进方最多……至穆宗以壮龄御宇,亦为内官所蛊,循用此等药物,致损圣体,阳物昼夜不仆,遂不能视朝。
综上,我们大致可以得出,朱载坖这个皇帝,他是相当好色的,然而除了好色之外,朱载坖就实在没什么可说的了么?
不,他有得可说,而且很有得说。
首先,朱载坖是一个很会用人的皇帝。
不同于他的父亲嘉靖那种宁肯让大臣们相互内斗,把大臣们耍的团团转也不给他们机会报效朝廷的治理方式,朱载坖很显然开明的多。
朱载坖自己没什么政绩,谈不上勤劳,但他却肯老老实实把权力下放到大臣们的手中,并且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和信赖。
隆庆五年,明朝和北部边陲的鞑靼人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鞑靼人对北边的掳掠也已经到了近乎疯狂的程度,边塞因此人烟断绝,土地萧条,百姓深受其害。
以往的皇帝,要么出兵攻打,要么坐视不理,然而无论是朱元璋扫北,朱棣北征,朱瞻基巡视北边,都没有彻底的解决边患问题,而这烫手的山芋到了朱载坖的手里,却只不过是小意思。
(鞑靼人)
当然,这绝非皇帝本人有多么高绝的聪明才智,而是因为,他把这件事情完全放手,交给了底下人往做。
这个底下人,指的就是高拱和张居正。
高拱和张居正一顿神仙操作,最终,朝廷和鞑靼人握手言和,不仅不打仗了,还在边陲地区做起了生意。
朋友们,这看起来是小事一桩,但这一事件背后的意义,是重大的。
从这一刻起,明朝结束了和鞑靼将近两百年的敌对状态,自此百年之后,大规模的战争在北边可谓是销声匿迹。
除了解决北部边患的问题,朱载坖在东南沿海防务上也很有作为。
他父亲嘉靖的时代里,东南地区倭寇猖獗,一些日本的流浪武士和本地海盗相互勾结,肆虐沿海,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尽管那一时期如名将胡宗宪,戚继光之流剿匪很有成效,但一直没能彻底根除倭寇——又或者说,倭寇不难对付,难对付的是频频从渔民变成海盗,以海盗身份和倭寇勾结的大明百姓们。
那么问题来了,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好的,他为什么要往做海盗呢?
这个原因很简单,那是因为,从本朝开国以来,明太祖朱元璋就曾经立下过这样一条规定,那就是禁止沿海百姓出海捕鱼,片板不许下海。
这样严苛的海禁政策已经很不人性化,高皇帝又规定,沿海居民还要集体内迁数十里。
不许捕鱼,不许下海,还要舍弃祖宅内迁,百姓们的条条活路,就这么硬生生的被朝廷给斩断了。
所以,渔民成了难民,难民成了流民,流民最终成为了助纣为虐的海盗。
(倭寇)
前人总结不了自己的体会和教训,后人也只能站在上帝视角来点评,以朱载坖之资质,他当然是没有能力想到这一层的,然而尽管皇帝拿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但请不要忘了,他是一个很懂得听取意见的人。
自己搞定不了,别人兴许能搞定。
所以,皇帝很快服从了如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福建巡抚谭纶等一众大臣的意见,去除了海禁政策,答应百姓在沿海地区活动以及出海远洋。
这看起来,也是一桩小事儿,不足道耳,然而,这件事背后的意义,比上一件还要重大。
首先,朱载坖去除海禁使得明王朝民间的海外私人贸易变得合法,明朝出现了一个立国百余年而从来没有过的开放局面。
从隆庆元年到崇祯十七年,因为海禁政策的去除,海外流进明朝的白银总量达到了三亿三千万两,这是当时世界生产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
这是银子,是白花花的钱。
以后的张居正拿什么改革?万历皇帝有什么资本可以怠政?
那个爱刨木头的天启皇帝又为什么敢肆意玩乐,崇祯皇帝又为什么能在腹背受敌的情状下支撑了十七年?
因为,隆庆早就给他们把钱,赚够了。
隆庆六年,皇帝执政第六个年头,他终于病死了。
史书上关于他的病因,有很多说法。
有人说,皇帝之死,是因为纵欲过度,掏空了身体,所以领了便当。
有人说,皇帝是深躲功与名,偷偷工作,活生生把自己给累死的。
说法有很多,而且很难得到统一。
当然,信赖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也一定会有读者认为,朱载坖对文官们好,所以他才能获得较高的评判,因为,史笔是把握在文官们手里的。
这个说法看似有点道理,但其实并不正确。
因为,真正能笔录历史的,不是笔墨,不是纸张,不是史书,更不是史官,而是人心,一颗颗跳动的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