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三国中的蒋干是小丑还是英雄?
蒋干其人,大名鼎鼎。乃《三国演义》的“群英会”中自告奋勇又表演得淋漓尽致的一位说客,只是形象不大光彩。
却说赤壁之战前夕,曹操亲率百万大军,驻扎北岸,意欲横渡长江,直取东吴。东吴都督周瑜也带兵与曹军隔江相持,双方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蒋干当时是曹操手下的食客门人,因幼曾与周瑜同窗共读,便向曹操毛遂自荐,要过江往,“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东吴说此人来降”,曹操知道周瑜年少有才,若招揽于手下,将如虎添翼,尚可不战而屈人之兵,遂大喜,置酒为蒋干送行。不料,蒋干却没有设防地一步步走进周瑜挖的“深坑”之中。
周瑜喜见蒋干,备说同窗之谊,近乎得蒋同学差点儿找不到北。然后他和蒋干一同进餐。三天后周瑜邀请蒋干参看军营,以示军威;宴饮时还请侍者展示服饰珍玩,以显富贵,并向蒋干说:“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讬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蒋干笑着但始终没有搭话,觉得周郎确实是夸奖与自我夸奖的天才。当时,曹操所带的北方之兵不习水战,幸得荆州降将蔡瑁、张允为水军都督。此二人久居江东,谙习水战之法,乃东吴之劲敌。其间,周瑜将计就计,摆下“群英会”,诱使蒋干跳坑。蒋干没有劝动周瑜,却盗来张允、蔡瑁二人的“投降书”,致使多疑的曹操错杀了这两个水军都督。蒋干为此让人贻笑大方。
展开全文
第二次,黄盖与甜宁要诈降曹操,蒋干又自告奋勇往东吴,探听军情虚实。周瑜把他“软禁”起来,并带到一处高人庞统的隐居处。蒋干把避难江东的庞统带给了曹操,曹操大喜过看,听了凤雏庞统的连环计,把战船用铁索连起来,北方士兵在不晕船。“火攻”之计遂得以实施。蒋干再次脑子短路,没想想怎么那样巧就遇见了庞统?那么顺利就回到了江北?
曹操失败的原因很多,但与蒋干这个腐儒二过江东关系甚大。不仅葬送了曹魏的八十多万人马,就连曹操也差点命丧华容道。《三国演义》以虚构之法,使蒋干成了个黑色幽默的人物,周瑜聪明的陪衬人。大都数人不理解蒋干的悲情角色,因此,把他当作笑话的人,自己也未免可笑!
说来蒋干应该是个英俊不凡的儒士,实为可敬。若是相貌丑陋的无名之辈,傲气的周瑜何能以同乡兄弟相当。易中天先生曾说,蒋干有“可爱的书卷气”,也因为这点儿读书人的迂腐、小聪明,想在波诡云谲的历史舞台上露一鼻子,终是智不如人,落下笑柄。然而,智有浅深,能有高下,成也败也,无可厚非。蒋干年少家贫,自幼立志求学,后求得仕途锦绣,读书人的“修齐治平”梦想总在襟怀。游说周瑜,正是他的一个好机会。他敢往,就已是壮士断腕,比那逮谁骂谁的祢衡强出百倍。那么,磊落的蒋公又何“丑”之有?
蒋干若不是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又敢于挺身而出,曹操焉能派他出使?蒋干和周瑜自幼同窗受业,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四书五经早已烂熟于心。他颇有胆量,在两军对垒、刀光剑影之中请缨,驾扁船一叶,布衣葛巾,独进虎穴,往说降统兵数万的东吴大都督。此等气势,堪与单刀赴会的关羽比肩!特别是第二次过江,面对心胸狭隘而又奸诈的周瑜,他置生死于度外,据理力争,敢于指出周瑜的阴险,人格的瑕疵。这是什么气度?英雄气度,书生骨气也!蒋干并没有白食曹魏的俸禄,敢于担当,所有的辱骂、讥笑,都等闲视之,其高士身姿,凛然于刀丛箭簇之外。请问,曹魏那么多谋士高参,都干嘛往了?!
《三国志·江表传》记述蒋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其余史料有关蒋干的记载甚少,使得罗贯中有了夸饰丑化蒋干的空间,以彰显周瑜的足智多谋,这就让名士蒋干永久蒙冤,以“丑”定终生。其实,蒋干只是曹操的一块遮羞布,一个傻傻的背锅侠。蒋干中计被众人嘲笑,为什么没有人嘲笑曹操?两次中计的主要是曹操,派蒋干往说降周瑜就是一大错误,而赤壁之战更是一大战术失误。若说丑吗,曹操在戏剧舞台上落下的那张大白脸,才是货真价实的“丑”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