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最穷的状元,曾在考卷上写了8个大字,皇帝:状元就他了!
科举制度是我国选拔人才的大型考试,依据专家考证,中国最早的科举制起源于唐朝,从唐朝到清朝光绪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这中间一共经历了1300多年,可谓是历史悠久,对我国影响深远。
在没有科举考试之前,每一个朝代选拔人才的方式也是有所不同的。汉朝提拔人才摘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多数以举荐为主。汉武帝时期施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从此儒家便作为正统思想,受到学子们的重视。
南北朝时期是科举的萌芽期,那个时候对考试进行了分门别类,并且有考官监督考场的纪律,一旦发现不合格的举人,当场就遭到训斥。而隋朝作为一个短命的王朝,在人才的选拔方面,也没有做出很大的奉献,而且隋炀帝还是一个暴君,也没有爱才的品德,所以隋朝没出现什么有名的举人,我们也就不感觉希奇了。
展开全文
从科举的问世到寿终正寝,中国一共出了592位状元,其中有我们熟知的名人,当然也有沉没在历史长河中无人问津的才子。比如唐代的贺知章、王维,宋代的文天祥,明代的杨慎等等。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状元,是清朝的传奇才子,也是清朝最穷的状元,他的名字喊骆成骧。
骆成骧的父亲姓李,因为其父不善理家,生活过得很艰辛,于是就把骆成骧过继给一个喊骆腾焕的人家。骆成骧天资聪慧,从小学习就很用功,1893年骆成骧在四川中了举人,第二年预备参与考试,但是却名落孙山。
两年后,骆成骧再次参与殿试,这次的殿试和以往大有不同。当时清政府割地赔款,国家正值多事之秋,内忧外患,慈禧太后刚结束了垂帘听政,光绪帝又刚刚手握权柄,大展宏图。此时正是国家用人之际,因此这场殿试的考题就和时政策论有关。
很显然这道考题是有难度的,究竟在那个年代读书人都是埋头苦读,不问时事,养成了很多书呆子。而骆成骧却有着凌云之志,经常关怀国家的政治走向,他拿起手中的笔洋洋洒洒写下了一篇计策好文,又抬头看见坐在龙椅上的光绪帝,满脸愁容,骆成骧在试卷的结尾处,又写了8个大字:“主忧臣辱,主辱臣死”。
这8个大字映进光绪帝眼帘的时候,光绪帝激动地留下了眼泪,他似乎是看到了期看,当场提拔骆成骧为第一名,即为头名状元。
骆成骧中了状元之后,刚开始到了翰林院做编修,后来任职贵州和广西等地的主考官,又到京师大学堂做首席提调,后来在四川高等学校当老师,可以说骆成骧的一生都在和教诲打交道。
骆成骧的一生清廉自守,而且为人也是十分的坦荡,有着“布衣状元”的美誉。虽然他是一名文状元,却在晚年时期热衷讲武,积极倡导了“强国爱国”的精神。1926年,骆成骧病逝在家中,老百姓闻之,上万人送他的棺椁出城,从这点就可以看出,骆成骧真是一名为老百姓办实事的父母官。
文|国学大看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