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山 作者 田志顺
太平山
田志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爬上太平山,看四面云山无俗气,赏八方彩色有常真,超凡脱俗、励志奋斗的《陋室铭》飞流直下。
外简内秀、佛境深远的太平山,位于龙山县北部,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题写山名,距秦简上的里耶50多公里。远看海拔618米高的太平山,不显山不露水,毫无亮色,细浪一朵。但孤峰突兀,绝壁陡峭,危崖凌云,奇险俊秀独宠。峡谷幽深深几许?雄鹰展翅掠星辰。攀铁链拾级而上,栈道悬空,俯仰帽子落,何其雄哉?!龙山县志记载:“太平山在县北三十里,孤峰插天,就石凿级,危途一线,登者前后趾相接……”
太平山原名象山。从东南往西北方向看,整座山像一头低头啃草的大象。眼鼓腰粗、鼻长耳大,活灵巧现,惟妙惟肖。古今谁知重多少,曹冲睿智能衡量。
太平山寓意国家康泰、福荫苍生,与地势和历史亲昵相关。山上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四面绝壁刀削,自古华山一条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太平山,躲灾避难港湾,红色传奇诗篇,佛教圣地经典。
传说一头大象贪恋风景忘记赶路,留下来帮土家先人耕田犁地,日久生情,死后化石与人世代相守。从明朝嘉庆年间当地人到太平山躲白莲教开始,历经大清民国匪犯猖蕨、民不聊生的数百年风云,人们到山上躲匪避难受后,不忘太平山庇护之恩,在山上修庙礼佛,慢慢地香火旺盛。以太平山为中心四周数十公里的肥沃土地,变成了安居乐业、繁衍生息的世外桃源。
1935年春,太平山为红色革命史诗书写了浓墨重的一笔。当时驻扎在茨岩塘的红二、六军团,为策应中心红军北上,面对十多万国民党军的疯狂围剿,贺龙与省委决定主动出击围困龙山县城,以获取战争的主动权。
1935年农历5月6日下午,红六军团49团一部在太平山下打土豪筹粮饷。当时,龙山县恶霸劣绅百余人盘踞在太平山上,凭险负隅顽抗。征粮队周排长上山宣扬红军政策,被这些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刽子手残暴杀害。在前线指挥围攻龙山的二军团4师师长卢冬生听后极为愤怒,派部队攻打太平山。第二天拂晓,红军一个加强连将太平山包围,天亮后开始进攻!可太平山地势险峻,易守难攻。红军短缺重武器,乒乒乓乓打了半天,直到下午也没有攻下来。山上匪军气焰嚣张:“红脑壳,有本事打上来呀!”正在这时,卢冬生师长带着一门山炮赶到了。“轰轰轰……”几声炮响,山上工事火药库被击中,负隅顽抗的敌人被炸得鬼哭狼嚎,尸体滚下山崖,红军趁势攻上山顶,匪军见大势已往,放下武器投降,除少数从山上溜绳逃脱外,共毙俘敌匪30余人,缴获长短枪30多枝和大量粮食银圆。红军一边看管俘匪,一边帮僧众从“双龙井”挑水灭火,普照寺住持本贤大师对红军犁庭扫穴、还佛门寂静的行为大加赞颂,把存放在“一碗水”的数千斤粮食主动捐给红军。红军把部分钱财和粮食分给了当地的贫苦百姓,打土豪、分田地的工作轰轰烈烈地展开,这次战斗繁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为太平山凃上了一抹火红的霞彩。
展开全文
慈航普渡苦海,松下清琴皓月,山与神结缘,人与佛有缘。山因松而伟,塔因月而奇。青石砌成高3.5米、三层正六方体的松月塔位于前山堡岩坪石级下,塔顶竖刻“松月塔”3字。松月塔是大清光绪年间太平山慈松大禅师的寝陵,也是佛教经典传奇的见证,更是人们敬香祈福信仰的源泉。
松月塔上岁月剥蚀的1418字碑文详尽记载了慈松禅师特殊传奇的一生。慈松禅师法号伴月,俗称京和尚,湖北利川人,俗姓冉,1841年生,不喜荤,喜僧侣,天生佛缘。十二岁时,一陈姓道长来到慈松读书的学馆劝他弃尘持斋。慈松父亲听后非常恼火不准出家。慈松听说太平山上常礼禅师道德高深,静静从湖北来到湖南私下拜谒,回家后父亲依然没有答应慈松皈依佛门的乞求。
父看儿成家,儿看佛出家。背道而驰,僵持不下。父亲顿悟,同儿子一起来到太平山削发为僧诚心受戒。这一年是1870年,慈松二十九岁。
出家后的慈松并非闭门修炼,而是往重庆花岩禅林和四川峨眉山修行。路上,他碰到光芒禅师曾祚华,就拜他为师。师徒一路修行,三年后走到峨眉山,但依然参不透“生活是谁”的禅意,慈松只好转回太平山。可这一年,光芒禅师仙逝,圆寂时要慈松再等三年,并点化说佛缘就在北方。
1876年光绪二年,时年三十五岁的慈松禅师,决定带徒弟光化再次远行,到四川收八岁的妙道为徒。师徒三人上峨眉,赴成都,访龙亭,登华山,过黄河,到山西五台山,进河北保定。辗转十多个省数千公里,耗时数载,经历生死磨难,就像《西游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一样,一路餐风露宿、登山问道、最终到达了佛教圣地——北京龙泉寺。
松月塔碑文详尽记载了慈松禅师修行问道、念佛救人的故事。特殊是慈松禅师与龙泉寺本然大禅师的出色对话,富含哲理,神性鲜明。恰似唐僧历经磨难到达西天时与如来的佛教经典语录。
龙泉寺本然大禅师问“何为道?”慈松说“不知,但饥食倦卧也”。
本然大禅师说:“道无传受,不从外得。”慈松答曰:“以心印心,本自现成。直下承当,自性主人”。这种回答颇似道教鼻祖王阳明的大彻大悟:“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过,枝枝叶叶外面觅”。心外无物,心不动,风又奈何?
听了慈松的话,本然大禅师欣然问到“聪明如此,志愿何等?”慈松说“誓与众生,共成佛道”。与众生共成佛道,慈松想到了唐僧取经的故事,提出了“愿领龙躲,以示将来”。本然大禅师告诉他,万事在缘,努力修行就会功德圆满,不可懈怠。
佛渡有缘人。不久,慈松大师得到了龙躲龙袍,携回太平山。原来慈松大师医术高明,为光绪皇帝治好了“背花”,获得了皇族奖赏。
松月塔碑文记载:这次奖赏得益于晚清名臣左宗棠的鼎力相助。
1881年,七十岁的左宗棠从甜肃回京,经陕西长安南院,看看麾下出家的王军门,对此行吉凶未卜郁闷不乐。王军门向左宗棠引荐了得道高僧慈松大师。慈松见了左宗棠说:“龙眉黄色,卧蚕紫气,必有封拜之庆”。后来果然应验。于是,左宗棠便将慈松看相的故事,告诉了到龙泉寺进香的好友工部郎中沈法斋。慈松禅师与沈法斋一见如故,相见恨晚,聊着聊着,慈松聊到了欲请龙躲之事。沈法斋欣然力助,一切自然而然就成了。
难能可贵的是,慈松禅师没有贪恋京师的富贵荣华,而是带着龙躲龙袍返回太平山。船过洞庭,波浪欢滚,江猪蜂拥而至,但很快又风平浪静。原来万物有灵,这些精灵为了拜谒躲经蜂涌而至,这与《西游记》乌龟驮经、白龙向佛的加持何其相似。
为了弘扬佛法,慈松禅师回太平山后星夜重建庙宇,从1894年开始,历时四年,大功告成。慈松禅师弟子钟朝琨写了碑文,由本地私墅先生彭琛撰于松月塔上。1899年,疾病缠身的慈松禅师,在太平山息影洞圆寂,时年五十八岁。佛有佛根,缘有缘份。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修来修往修心,悟来悟往悟道。
小小太平山,红色经典,《西游记》新篇,《陋室铭》绝版。
作者简介:田志顺:湖南诗歌协会会员,湖南作协教师协会会员,熟知英语和日语,高级教师。在人民日报,湖南日报,团结报等各种刊物网站平台上发表诗歌散文百余篇,参与全国诗歌散文大赛多次获奖,多篇文章进选学习强国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