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戏攻略【孟庆国】武则天的“无字碑”与“有字碑”

【孟庆国】武则天的“无字碑”与“有字碑”

misa2 03-13 3次浏览 0条评论

大唐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二十六,一代女皇武则天于洛阳上阳宫仙居殿驾崩,享年82岁。唐中宗李显遵母遗命,“遗制:缄庙、回陵,令往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次年(706年)正月二十一,中宗护母亲灵驾还都长安;五月十八日,“《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与则天遗体安奉乾陵”。

乾陵位于咸阳市乾县城北的梁山,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陵。陵前两侧,立着两通浩大的石碑:西侧的碑是为高宗歌功颂德的“述圣纪碑”,原刻有5000余字的碑文,是武则天亲自撰文、中宗李显书丹,黑漆碑面,字填金粉;东侧的碑就是武则天那座闻名天下的“无字碑”了,它取材于一块完全的巨石,高7.5米、宽2米,厚1.5米。碑额有螭龙围绕,碑侧各有升龙图一幅,碑座有线刻的狮马图。这座雕刻精美、高大雄浑的巨碑,不愧为我国碑林之冠。因当年武则天殡葬后,碑上面没刻一个字,因此被称为“无字碑”。现在碑上的文字,是北宋以来一些文人墨客和官吏题刻上往的,多为记游或抒怀之类内容,因字体极小,漫漶不清,与高大威严的碑体极不相当,看上往仍然给人以“无字”的感觉。

展开全文

乾陵武则天“无字碑”

自秦汉以降,帝王将相无不期看死后能树碑立传,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女皇帝的武则天,墓碑上却没刻碑文 ,原因何在?一千多年来,无数人围绕这个千古之谜论证注解,回纳起来,大约有以下四种说法:一是武则天认为自己德大功高,小小墓碑难以承载自己的不世之功,故“无法可书”;二是武则天自知罪孽过多,与其彰功记德被后世讥笑,不如一字不镌;三是武则天知道朝野对自己的评判褒贬不一,碑文写好写坏,都是难事,因此遗言:“己之功过,留后人评”;四是造成武则天墓碑无字的,乃是中宗李显。李显虽是武则天亲生儿子,却长期生活在母亲的淫威下:登基不到一年就被废黜,贬为“庐陵王”,逐放到均州、房州的大山深处;再任皇帝后,李显既不能公开仇视母亲,又不愿为母亲歌功颂德,故使这块碑成了无字碑。

武则天是个权力欲、表现欲极强的人,在位时曾在多地留下不少碑刻。乾陵的选址、设计以及营建,都是在武则天主导下进行的,从无字碑与述圣纪碑相互对应位置来看,很可能两碑是同时矗起的。武则天在为唐高宗撰写墓志并立碑时,就为自己耸立起这座高大的墓碑,绝不是为了立块冷冰冰的石头起装饰作用的。以她的个性,碑上刻记的内容,很可能生前已交代明白。按照古制,为先皇立神功圣德之碑,是嗣君的事。武则天驾崩后,如何评判她的功过,墓碑上刻什么,怎么刻?已与她本人无关,即使她留有遗诏,儿子听不听话,照不照办,只能由李显说了算。因此,在以上四种说法中,前三种看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第四种说法就可信吗?河南历史文化学者于茂世先生研究以为,中宗不想为母亲歌功颂德,故而立下“无字碑”之说,亦无道理可言。其一,在无字碑的阳面,有三千多个刻好的格子,经考证不是后人刻上往的。既然已经打好了方格,那就是已经拟好了碑文,这篇碑文很有可能就是武则天自己写的,然后交给了李显,但李显没有把碑文刻上往;其二,武则天驾崩后,中宗命国子监司业崔融撰写《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也就是中宗在哀悼会上要亲自宣读的悼词。崔融以神来之笔颂扬武则天“英才远略,鸿业大勋,雷霆其武,日月其文”;写到她的驾崩,则云:“出国门兮林邱,览旧迹兮新忧。具物森兮如在,良辰阕兮莫留。当赫曦之盛夏,宛萧瑟之穷秋。山隐隐兮崩裂,水洄洄兮逆流。呜唤哀哉!”崔融为报武则天的知遇之恩,撰写此文,殚精竭虑。加之哀伤过度,绝笔而死,为女皇一生留下“千古绝唱”。从中宗抉择撰写悼词之人与已写成的悼词内容来看,让武则天功德碑上无字的,恐怕不是李显、李旦兄弟的本意,而是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他们立足未稳,势单力薄,只能不得已而为之。“无字碑”不是什么“千古之谜”,只是当时朝堂上“倒武”与“护武”双方政治力量角逐的产物。

既想为母亲勒立功德之碑,又迫于当时的政治压力无法实现,于是,中宗与他的弟弟李旦,把目光落在母亲武则天耸立在缑山的“升仙太子之碑”上。于茂世先生认为:“在升仙太子之碑上,写着中宗与他的弟弟相王李旦本想刻在乾陵“无字碑”上的文字。”

缑山,位于今洛阳市偃师区府店镇府南村,名虽喊“山”,实际上就是嵩山余脉一座海拔只有308米的土丘。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座在中原大地上不起眼的小山包,在中国历史上名气之高,远盖过那些巍峨耸峙的崇山峻岭。它的出名是因为这里出了两位“神仙”。一位是大名鼎鼎的西王母, 据说她曾在缑山修道,因为她姓缑,故该山名缑氏山,简称缑山,秦代在此置缑氏县;另一位是周灵王的太子晋,在缑山“驾鹤升仙”。缑山脚下,还诞生了玄奘这位伟大的佛学家。

王子晋(前565年-549年)东周灵王之子,本姓姬,名晋,字子乔,世称王子晋、王子乔。史载,王子晋幼有盛德,15岁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是时,谷、雒(洛)二水泛滥,他因主张师法大禹以疏治水、反对其父以壅堵之法治水保护王宫而以城中百姓为壑,被周灵王废为庶人,两年后抑郁而终。

刘向《列仙传》记载:王子晋喜欢吹笙,声音酷似凤凰喊唱,在伊、洛之间游历时,遇仙人浮丘生,将他带往嵩山修炼。三十余年后,一个名喊桓良的家人遇见了他,王子晋对他说:“请你转告我的家人,七月七日与我在缑氏山相会。”到了那一天,王子晋乘坐白鹤出现在缑氏山之巅,众人可看而不可及,几天后,他挥手与世人作别,升天而往。后人为了纪念他,在缑氏山和嵩山为他立了祠庙。

缑山“升仙太子庙”

因王子晋不幸夭折而诞生的“驾鹤升仙”传说,在今天看来纯属神话,但在当时及后来的数千年岁月中,却被人们深信不疑,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道家将缑山列进七十二福地之一、“七.七人神相会”的习俗即源于此。始编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印制于雍正六年(1728年)、康熙钦赐书名,雍正御笔题序发布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中,就有《山川典·缑山部》。书中收录了东汉学者、书坛宗师蔡邕撰写、书丹的《王子乔碑文》。春秋时的孔子、屈原,东汉的刘向、蔡邕、王粲,魏晋时的阮籍,南朝的谢灵运,唐代的玄奘、宋之问、李白、白居易、王昌龄、李商隐,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苏轼;金人元好问,以至明清时期的刘基、王铎、王士祯等众多文人墨客,有的为之歌咏,有的亲临缑山膜拜,留下了大量赞誉王子晋的篇章。不仅如此,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清帝乾隆都对缑山情有独钟,登山膜拜王子晋。特别是武则天,堪称“升仙太子”的“铁杆粉丝”。她不仅亲临缑山致祭,还亲自撰文并书丹,在缑山之巅立了块高大的“升仙太子之碑”,为后世留下一篇绝无仅有的宝贵史料、一通宝贵的书法碑碣、一件中国艺术宝库中的文化珍宝。2006年,“升仙太子之碑”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中国历史上,武则天是个褒贬争议最大的是非人物。但抛开世俗成见,她特殊的政治聪明和治国才能是应该给予肯定的。她14岁进宫,被太宗李世民封为才人,赐号“武媚”,习称“媚娘”,并将其调进御书房侍候文墨。太宗死后她削发为尼,出家于感业寺。假如不被唐高宗看上,可能就伴着青灯黄卷了此余生了。但她是个心机极深的人,在太宗病榻前侍奉时,就让太子李治对他产生了兴致,李治即位后,对她思念日增,经常到感业寺与武则天密会。永徽四年(公元654年),高宗借皇后与淑妃争宠之隙,从尼寺里接武则天进宫,大加宠爱,封为昭仪。次年,高宗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高宗长期体弱多病,“风眩头重,目不能视”。武则天从显庆四年(公元659年)起,便代替高宗治理朝政,威势与帝无异,唐朝权柄,逐渐被天后掌控。高宗于弘道元年(公元683年)死于洛阳贞看殿后,她先后废中宗、睿宗,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赐帝姓武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女皇帝。她执政二十一年,足够表现了在用人、处事、治国等各个方面的杰出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对唐王朝的鼎盛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她精于治国,明察善断,协助或代理柔弱的高宗巩固了贞看之治的成果;她知人善任,广揽人才,打破门阀限制,起用普通地主出身的士人,为国家选拔了不少栋梁;她不听佞幸谗言,保护了一批忠良耿直的文臣武将,且委以重任,从而使国家数十年免于外患内乱;她“劝农桑,薄赋谣”,打击豪强贵族,对农民实行宽大的经济政策,解放了生产力。在她执政期间,经济振兴,人民富庶,仓廪充盈,人口增长,社会稳定,从而使唐帝国在她死后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便形成了开元、天宝天下大治的盛世。但毋庸讳言,武则天确实有不少疵点,她重用酷吏,奖励告密,使不少污吏横行一时,一些文臣武将遭受不白之冤,弄得“朝士人人自危,相见莫敢交言”;她无度选官,致使官僚机构膨胀,加重了对人民的盘剥;她一意孤行,筑明堂,造天枢,铸九鼎,滥造寺院,弄得“今之伽蓝,制过宫阙”,使大批良田被侵吞;晚年的女皇,好大喜功,生活奢靡,更加挥金如土。这些都不同程度地损害了她的形象。不过,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评判武则天的千秋功罪,这些错误和过失,究竟是其政治生涯中的支流,与她的昭昭功绩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武则天亲自撰文并书丹,耸立于缑山之巅的“升仙太子之碑”。

武则天晚年痴迷道教 期看能长生不死,永享天下。武三思为了讨好她,就将姑姑宠爱的“面首”张昌宗附会为王子晋后身,写诗来颂扬。武则天十分兴奋,命张昌宗在宫中模拟王子晋升仙的样子,披羽衣,吹箫,骑木鹤,奏乐于庭,以追求精神上的慰藉。武周圣历二年(699年)二月初四,年已76岁的武则天由洛阳赴嵩山封禅,返回时登缑山,留宿于升仙太子庙,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回洛阳后亲笔撰书了“升仙太子之碑”文,令镌于贞石。碑文洋洋洒洒2129字,文笔婉约,恣意纵横,书法精美。碑文通过讲述王子晋升仙的故事,表达她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与神往。同时借题发扬,颂扬武周盛世和她的丰功伟绩,为自己树碑立传。碑文中她写了这样一段话:

“我国家先天纂业,辟地裁基,正八柱於乾纲,纽四维於坤载。山喊鸑鷟,爰彰受命之祥;洛出图书,式兆兴王之运。廓提封於百亿,声教洽於无垠;被正朔於三千,文轨同於有截。茫茫宇宙,掩沙界以疏疆;眇眇寰区,笼铁围而划境。坐明堂以崇严祀,大礼攸陈;谒清庙而展因心,洪规更阐。文山西峙,上耸於圆清;武井东流,下凝於方浊。骈柯连理,恒骋异於彤墀;九穗两岐,每呈祥於翠亩。神芝吐秀,宛成轮盖之形;历草抽荚,还司朔看之候。山车泽马,充仞於郊畿;瑞表祥圆,洋溢於中外。乾坤交泰,阴阳和而风雨调;远肃迩安,兵戈戢而爟烽静。西鹣东鲽,已告太平之符;鄗黍江茅,屡荐升中之应。而王公卿士,百辟群僚,咸诣阙以披陈,请登封而告禅。敬陈严配之典,用展禋宗之仪,泥金而叶於告成,瘗玉而腾於茂实。千龄盛礼,一旦咸申。”

译为白话,其意是说:我大周之所以改朝换代,完全是秉承上天之命。建国以来,制度维新,乾坤重整,一切都走上了正确的轨道。建国之前,祥瑞迭出,一如周王朝兴起前的“凤喊岐山”,有“洛出图书”祥瑞。现在,大周疆域辽阔,人口百亿,教化泽被极远;大周政令,为天下遵奉,声威达乎海外。宇宙茫茫,佛经上所说的“沙界”是大周的边陲,而“铁围山”则是大周的国界。大周开国时,我在明堂举行郑重典礼,在武氏宗庙进行庄重祭奠。与此同时,我向全国上下公布了我治理国家的雄伟规划。建国以来,各种祥瑞纷至沓来:神都洛阳之西,踊出一座庆山,直插天空;神都洛阳之东,涌出清泉武井,东流进海。朝堂生出根异枝合的连理草木,田里长出一茎两叉的九穗嘉禾,灵芝开出一如车轮的神异伞盖,皇宫降生能计日期的历草,京郊出现征兆太平的山车与昭示吉祥的泽马。全国上报征兆祥瑞的表章图册,洋溢于京城内外。连年以来,政治清明,国泰民安,从中原腹地到四方边陲,狼烟与烽火止息。西方出现比翼鸟,东海出现比目鱼,这是天帝相告人间天下太平的征符。凡此种种,屡屡提醒我们:必须以地的黍米与江淮的茅草上告天帝,报答他的厚爱。王公卿士,群臣百官,皆诚心上书,请求在嵩山举行封禅大典。他们敬诚恳请:严厉按照古代仪制,祷告天帝与祖先,报告自己完成了他们的旨意,天下已经太平。并在典礼完成后,将泥金玉策的奏表埋在封禅的地方,以告天帝。千年难有一次的盛世封禅,今日已由我圆满告成。

从以上文字看,“升仙太子之碑”堪称武则天为自己歌功颂德的“功德碑”。“升仙太子之碑”由“初唐书坛四家”之一的薛稷作序撰记,闻名书法家钟绍京描摹上石,多位石刻名匠共同协作完成,是武则天生前留下的一通最为重要的碑刻,具有极高的文学、书法和史料价值。

武则天奉安乾陵后,李显、李旦兄弟由于政治原因,不能将记述母亲功德的碑文刻上墓碑,于是就把目光转移到“升仙太子之碑”上,那上面,有母亲自言自颂自书其一生功德的文字。

“升仙太子之碑”拓片,展现了一代女皇武则天深厚的书法功力。

于是,大唐神龙二年(706年)八月二十七,武则天下葬不久,中宗命弟弟李旦带领一队官员,浩浩荡荡来到缑山,在“升仙太子之碑”碑阴上“刊碑刻石”。“刊”,是刊削、刊定、修正的意思,就是凿往碑阴上原有的不需要的文字,如被母亲冠于他们名上的“武”字,及武三思等其他被罢黜的官员署名,刻上新的题记:

“大唐神龙二年岁次景午水捌月,壬寅金朔二十七戊戌木开府,仪同三司左千牛大将军上柱国,安国相王旦奉制刊碑刻石为记。”“记”的后面,还刻有21行12位相王府从官衔、名,他们都是参与此次缑山“刊碑刻石”行动的大唐高官。

在碑阴上刻上新的题记之后,武则天撰写、书丹,刻在碑阳的“升仙太子之碑”碑文,全部留下,甚至包括上款,即“大周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御制御书”等。将这些文字保留下来,至少表明李显、李旦兄弟对母亲“改朝换代”和一生功德,表现出一种认同乃至尊重,约略可弥补母亲墓碑“无字”之缺憾,李显、李旦也算是对死往的母亲有所交代了。

从梁山到缑山,从“无字碑”到“升仙太子碑”,见证了武则天往世前后,周唐政权更替那段多事之秋中的历史风云。

升仙道
古代最牛的五大奇才,诸葛亮排不上号,前两名据说已经成为仙人! 唐诗故事丨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