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人憎和尚而不憎道士,懂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该怎么理解?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第一章》
鲁迅在《小杂感》中曾经说道:“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他认为中国人经常对于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教徒是憎恨的,对道教教徒却没有这种情绪,能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就能够懂得中国大半的事情。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如此认为呢?这其中又隐含着什么道理?
佛教---心地无乱自性定
在中国渊远的历史长河之中,也曾有过不少外来文化的渗透,这其中往往也包含着宗教文化,最成功的当属佛教了。
佛教在我国可谓是力碾其余宗教的第一大教,从古至今,信徒多如牛毛。佛教又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甚至形成了一套新的神话系统,可以说是很好的合成在了我们的本土文化里。
就连在21世纪的今天,许多人早已走出了封建迷信的桎梏,仍然秉承着“男戴看音女戴佛”的风俗,买一些玉器送给家人朋友,算是一份美好的祝愿了。
人们常言道苦行僧、苦行僧,僧人的修行确实是相当清苦的。佛教强调“五戒十善”,这其中的“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则除了五戒的前四条之外还包括:不两舌、不恶语、不拍马、不贪心、不恼怒、不背离佛法。
展开全文
可以看出,在五戒十善中,有一些是压抑了人的天性的。作为一个人来讲,出生时便会带有七情六欲,又如何能勘破红尘,放弃情欲呢?许多人便对佛法产生了误解,更有甚者则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慢慢的开始痛恨佛法了。
道教---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列仙传》记载老子化为五色流珠降于玄妙王之女尹氏的腹中,尹氏诞下一男孩,一出生就走了九步,步落之处,莲花绽起,指一李子树道:“此乃吾姓。”便取名李耳。老子是道教的教祖,他将"道"作为宇宙本体和万物法则,认为其是超越时空的神异存在,以“道”为出发点建立理论体系,注重修身养性和得道升仙。
道教是我国本土第一大宗教,与佛教戒律压抑本性不同,道教强调“清静无为”,即顺应自然发展。西汉时期,汉文帝和汉景帝摘取的便是这一理论,对百姓的生产和活动都不加以干涉,这一时期,百姓安居乐业,史称“文景之治”。
道教的思想是比较轻易被普通人接受的,不会压抑人性,亦不会强迫他人。僧人们修行往往是守在寺庙里,整日食斋念佛;而道士们喜欢云游四方,像祖师爷老子,就曾辞官云游,他的弟子遍布了天下,甚至连圣人孔子都受到过他的教导。
现如今的网络小说中,也处处留有道教的痕迹,一些仙侠玄幻的小说,经常以修仙问道作为故事的大背景,可以说现在的年轻人更喜爱道教的神话以及人物设定了。
为何“憎”佛教而“亲”道教?
为何中国人经常憎恨和尚而不憎恨道士呢?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人们往往对外来的东西不自觉地会产生一些排挤的心理,就好比器官移植的排异反应一样。
道教是在中国的土生土长的,其神话体系里的一些神仙鬼怪大多都出自历史真实人物,比较有名的有《封神榜》的苏妲己、姜子牙、李靖,时间线往后推移还有才高八斗却其貌不扬的钟馗等,都是笔录在史册相当有名的真实人物,这些神仙妖怪,每当我们读起他们的故事总会有一些亲切感,他们的封神升仙也与道教的求仙问道相互唤应。
然而,佛教的佛祖、罗汉、菩萨在我们看来却是有些远远了,人们对于他们可能也只有敬畏之心。
第二,佛教充裕而道教贫苦,在中国古代,一些贵族们逢年过节或者碰到什么不如意的事情总喜欢往寺庙参拜一下,祈求佛祖保佑,特别是皇室,他们往往会给寺庙捐赠不少的银钱,而这些银钱则会被用于修缮寺庙,为僧人置办行头。
所以我们在影视剧里,往往会看到华贵堂皇的庙宇以及穿着规整袈裟的僧人,而道士往往是一身布衣,或是云游四方或是在深山老林里潜心修行。新世纪的僧人们不再受戒,他们往往有着很高的文凭,拿着不菲的工资,也可以娶妻生子。所以,世人对于僧人的憎恨可能也与他们的仇富心理多少有些关系吧。
第三点是价值看的问题,鲁迅生活的那个年代,社会动荡黑暗,而人们却麻痹不仁,日子也是得过且过,就连遭受到了迫害也不自知。
佛教讲究是非善恶,善与恶都有着明确的界限。而道教讲究“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在鲁迅先生看来这简直是纵容黑白陆续颠倒,纵容人民陆续冷漠和自私。人们更能接受道教,可能是因为道教更好接受,遵从中庸之道,无需做出改变。
改变的过程总是痛苦的,究竟“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所以人们厌恶做出改变,佛教的丢掉懒散、压抑天性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痛苦的。正因如此,当看到有人可以做到他们无法做到的,想必也是不能理解和无法认同的。
在笔者看来,鲁迅先生说的“懂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想必应该是与这一点有关的,结合当时社会现实以及鲁迅先生的身份也就不难理解了。
小结:
宗教文化是复杂的,好的一面来说,作为一种信仰,往往可以做到法律都无法做到的事情,信赖“人在做,天在看”的人,往往会克制自己保持一颗友爱之心;坏的一面来说,也有可能挑起战争,生灵涂炭。
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吸取这些宗教文化里面的精华部分,既要知晓是非善恶,留有一颗良善之心,也要深谙中庸之道,待人接物要懂得变通。同时,也要放弃糟粕,像是生了病还是要往医院的,只靠求神拜佛是万万使不得,封建迷信还是行不通的。只有这样才符合我们当今的社会现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