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印军离朝回国后忧心忡忡:中国人变厉害了,我们只能1打6了
朝鲜战争期间,印度没有参与联合国军,只派出了医疗队,不能算是志愿军的对手。当然,印度医疗队救治的都是联合国军,没听说他们扶助过中朝方面的军人。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一些在朝鲜实地看摩过的印度军人回到国内后,忧心忡忡地说,中国人变厉害了,一个印度兵只能打六个中国兵。别误会,印度人的数学没有那么差,不会把“一”和“六”两个数字搞反了。
1947年印度独立时,中国还处在内战之中,印度军人普及对中国不屑一顾,认为一个印度兵至少可以打十个中国兵。现在经过朝鲜战争,中国兵的武力值上升了一大截,从十个减到六个,好强啊。
印度人的自信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自从印度变成英国殖民地后,印度人的国际地位大幅提高,在全世界领域内南征北战,到处都留下赫赫战功,其中就包括中国。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军统帅僧格林沁在八里桥发动进攻,蒙古铁骑正面突击英法联军。据英军的记载,蒙古骑兵只会放箭,根本没有肉搏能力,他们还没有冲到弓箭射程内,便被大炮和火枪打倒了一大片。
等到蒙古骑兵遭到重创队形开始紊乱,英军里的锡克族骑兵趁机冲了上往,砍瓜切菜般地冲垮了蒙古骑兵,甚至直接从立刻把对方生擒过来。这些锡克族骑兵正是来自印度,属于英印军系列。
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时,英军的主力同样是英印军,印度人有理由认为他们轻易攻占了中国的首都。在他们的印象里,中国兵都是些胆小怕死,军事技术又很烂的不合格军人。
英印军是以英国人为军官,印度人(特别是锡克族)当兵的殖民军队,打遍印度次大陆没有对手。上海等地的英租界都喜欢用锡克族军人当警察,让上海人误以为包着大头巾的才是印度人。
英印军参与过两次世界大战,分别有170万和250万印度军人为大英帝国卖命,曾经面对凶残的德国和日本军队,出过很多糗,也取得了不少战绩,前后有40多人获得英国的维多利亚十字勋章。
日军预备进侵印度的英帕尔战争时,英印军一扫先前的颓势,用飞机坦克大炮顶住了日军的攻势,使数以万计的日军饿死在丛林里,从而保护了印度。
展开全文
在北非的沙漠、在意大利的山地、在法国的灌木丛,到处都活跃着印度军人的矫健身姿,打败了“沙漠之狐”隆美尔,攻进纳粹德国的腹地,解放了欧洲大陆。
印度人理所当然地把主子英国人的辉煌算在了自己头上,而印军脱胎于英国军队,肯定也算是世界一流军队,无论是战斗力,还是战绩,甩开中国军队好几条街。
清朝完蛋后,接续的民国也没好到哪里往。日军一万多人就敢进攻20万东北军,并成功占据整个东北。中国战场上的每次大会战,日军的兵力总是只有中国军队的几分之一,照样攻城略地,战无不胜。
1944年日军在失看中孤注一掷,发起“一号作战”,居然打得中国军队一溃千里,缺失75万人。日军一个大队千把号人就能追在中国军队一个师的屁股后面,哪怕中美空军夺取了制空权也于事无补。
既然中国军队打不过日本军队,日本军队又打不过印度军队,那么,印度军队至少比中国军队高两个级别,日本兵能一个打五个中国兵,印度兵一个打十个中国兵,也就是非常合理的。
印度独立后,印军在第一次印巴战争中经受住了严酷的考验,征服喜马拉雅山的极端恶劣气候和地质条件,出其不意地将坦克运上海拔四千米的乍吉山口,一举击败巴基斯坦军队,夺取克什米尔四分之三的领土。
印度军队的将领都在英国军校念过书,接受的是世界最先进军事思想和培训,印度士兵又是终身服役,军事技术好、布满荣誉感和职业精神。
总之,印度军人认为自己是能够与英国等欧洲军队比肩的,也许没有美国军队装备那样好,但是比起中国军队来,绝对不在一个档次。幸好中国有喜马拉雅山的保护,否则也许他们早就知识到印度军人的优异了。
印度人的逻辑似乎很有道理,全世界都认为是对的,连毛泽东等领导在决定发起对印自卫反击战之前,也一直在反复掂量,印度在边陲上布置了如此多军队,我们这点兵力能够战而胜之吗?
别看1962年时解放军有数百万之众,由于青躲高原只能两条新修的公路通往内地,后勤补给能力非常薄弱,在中印边陲集结5万兵力,已经达到了后勤的极限。整个边陲地区的群众统统停止生产,全力保障军需物资的前送。
印军在东西两线部署了2.2万人,这只是一线的兵力,印度平原上的公路可以直通到喜马拉雅山脚下,增兵远比中国方便得多。当时印度有数十万陆军,其中至少有10万可以投进到中印边陲。
中国实行的是义务兵役制,士兵的服役期只有三年,当年保存下来的中印边陲相持照片明显可以看出,我军战士都很年轻,而印军大部分是老兵,胡子拉碴的,一副资深职业军人的样子。
这些印度胡子兵称中国兵为娃娃兵,他们深信真要打起来,一个打十个也许有点夸饰,但兵力相差不大的话,印度军队肯定赢得很轻松,中国娃娃兵也会打仗?
从各方面对比看,中国军队都不占优势,唯一比印度军队强的,是我军的武器装备已经制式化、统一化,以仿制的苏式武器为主,56式半自动枪、冲锋枪、轻机枪是最主要的班组武器。
不过,印度军队用的英式武器也不差,恩菲尔德步枪虽然老了点,但是老手用起来不比半自动步枪火力弱,布伦机枪更是经过二战考验的可靠武器。
因此,负责中印边陲的印军第4军军长辛格一点不担心发生冲突,命令部队陆续前进不要恐惧。中国人不还手,我们就占据更多的土地,假如中国人还手,正好给他们点教训。中印战争爆发之前,印度政府和军方高层普及是这种心态。
中国士兵确实都很年轻,但解放军的中高级军官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更重要的是,一代又一代的解放军把优良传统传承了下来,使这支军队始终保持着锋利的锋芒。
1962年10月20日,战争打响了,中国的“娃娃兵”向印度胡子兵发起了冲锋,一个月,解放军就横扫了印军。不久后,西躲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向中心报告,我军全线告捷,按计划夺取了克朗节地区。
毛泽东更想知道的是,印军到底有多强大,张国华用了一个最轻易理解的比喻,印军的战斗力相当于国民党的二流部队。原来如此,毛泽东彻底放下心来,指示张国华好好地打,要打出国威军威。
国民党二流部队,比新1军、新6军、整编74师等五大王牌还要差上一截,可能和中心军里的一般部队,以及杂牌军里的精锐部队差不多,解放军有把握在兵力相等的情状下将其打败,假如战术得当,包围消亡也不是很难。
论起个人军事技术,印度胡子兵不比解放军战士差,至少枪打得更准一些,但他们打仗跟上班一样,对得起工资就行了,一旦碰到超出条例规定的困难,他们很少会拼命。
印度兵没有解放军战士身上的那股精气神,作战时很少有主看能动性,更没有保家卫国、舍生忘死的那样气势。因此,印度兵在战事顺利时还能打几下,碰到挫折后很轻易整体性溃散或投降。
印军的战术风尚源自英军,讲究要有完全的正面防线,两翼一定要有保护。解放军惯用的迂回穿插战术让印军很不适应,山头上的印军还在打着,解放军一边用少数兵力牵制,一边甩开他们向纵深穿插,把印军的防线撕得支离破碎。
枪声响起没多久,解放军便已经攻进印军的后方,印军第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就是这样被俘的。在印度军人的概念里,中国军队即使能够突破前沿阵地,也要好几天时间,怎么会这么快逼近到旅部来呢?
给很多解放军士兵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印度士兵跑起来飞快,我们还没开始打,他们就逃了,挠个俘虏都很困难。这才有了庞国兴的那句名言: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纯粹是被印度士兵惯的。
一开始的失败并没有吓倒伟大的印军,他们认为自己遭到了偷袭,只要预备足够,一定能把中国军人赶出往。于是,印军在瓦弄、西山口等地发起大规模反击,结果再一次被中国军队打脸。解放军还没打来,印度便舍弃了提尔浦斯,新德里已经有人在讨论迁都。
全世界都知道印度输掉了这场战争,但印度人一边喊嚣要复仇,一边又在宣扬当年没有输。既然没有输,复什么仇呢?唯一让中国人兴奋的是,至今不再有人提一个印度兵可以打十个或六个中国兵了,从往年的边陲冲突来看,这个比例反过来才对。当然我们也不能轻视任何一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