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皖南事变:新四军第一纵队突围记
文/欧阳青
周恩来与新四军领导人在云岭。左起:陈毅、粟裕、傅秋涛、周恩来、朱克靖、叶挺
1940年12月底,新四军军部及皖南部队为向北移动,进行了战斗编组,组成了三个新编纵队。第1、2、3纵队的司令员分别为傅秋涛、周桂生及张正坤。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000余人,在叶挺、项英带领下开始北移。1月6日,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军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新四军勇猛抗击,激战七昼夜,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除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这就是震动中外的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发生后,新四军转移、突围期间,最早、最果敢向东突围成功的是第1纵队。三位纵队司令员牺牲了两位,只有第1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傅秋涛成功突围,而且第1纵队的干部战士成功突围出来约1000人,占全纵队的1/3。
老1团和新1团两个主力团的团长、政委、政治处主任、特派员都安全脱险,为我军保存了一支骨干力量。新中国成立后,在有皖南事变突围脱险经历的31位开国将领中,第1纵队就有11位,也占了1/3,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傅秋涛等人游击荒山野岭老虎坪,12人战斗小组惊心动魄渡南漪湖
1941年1月9日,傅秋涛指挥第1纵队在榜山同国民党军第52师激战了一天,纵队唯一的电台在战火中被毁,一下子失往了与军部的联系。
黄昏时分,傅秋涛在梓坑阵地上召开了干部紧急会议。会上研究决定,摘取“正面强攻,重点突破,撕开网口”的突围战术,分三路突围:老1团为一路,在右前正面强攻;纵队部居中由警卫连前突,特务营殿后;新1团为一路,在左侧后掩护,到板桥聚集。具体的突破口为裘岭以南3公里处的三节水村。这是一个很深的峡谷地带,地形险要,国民党军第52师仅有第154团的一个营防守。
当晚突围开始,冒着冷冷的冬雨,老1团在团长熊应堂带领下以第1营为前锋,集中全团的轻重机枪开路。在新1团奋勇掩护下,终于撕开了敌军的封锁线。1纵政治部主任江渭清带领一个连的战士首先冲过榔桥四周的公路,上了山。紧跟着冲出来的有纵队副参谋长吴
展开全文
湘、老1团团长熊应堂和政委肖辉锡等干部战士。但敌人很快就用火力封锁住了缺口,傅秋涛等被隔阻。后来,傅秋涛又命令特务营和第4连第二次突击,10日凌晨再次打开一个缺口,一下子突围出来200余人。但是,新1团未能突出国民党军重围,团长张铚秀只好带领部队退守裘岭,另觅突围之路。
傅秋涛率部突围后,把被打散的队伍整编成一个300多人的步兵营和一个50多人的手枪队,沿着涌溪坑向东前进。到达位于泾县、宁国、宣城3县交界处的老虎坪后,为缩小目的,解决给养问题,傅秋涛又命令步兵营和手枪队各自独立行动,分别向苏南方向突围。
1月15日前后,傅秋涛带领手枪队转战荒山野岭中,突遇国民党军向老虎坪地区“清剿”。他急忙命令部队向后山撤退。敌一发炮弹飞来,炸伤了参谋长王槐生和第3营营长范连飞等3人。傅秋涛在当地老乡家里安置好伤员,又将部队分成几个小组,各自行动。他带领老1团政治处主任汪克明、第2营营长韩云、特务营副营长兼警卫连连长孔诚等11人转移到了大斧山,与老虎坪隔坑相看。江渭清带领吴
湘、熊应堂、肖辉锡等一起活动。
后来,王槐生等20多名伤病员被敌人搜出,国民党特务让医生割断了王槐生的血管,使其血流尽而死。傅秋涛派出的短枪队20多人前往苏南侦察路线时,在溧阳的上沛埠四周遭遇敌人袭击,不是牺牲,就是被俘。1月底,傅秋涛和江渭清小组又分别遭到敌人搜山部队的袭击,无法会合。
面对严酷的形势,2月2日,傅秋涛一行化装离开大斧山,到达新岭。他们走进一地主家,傅秋涛自称是“国军第52师陈副官”,带领便衣队前来“搜剿”新四军的。地主听了设宴招待一番。第二天,汪克明正在村道旁看自己腕上的手表,恰巧有两个人看见了,他们就夸汪克明的手表不错。经搭话交谈,得知这两个人是青洪帮头子陈玉庚的门徒。而傅秋涛在1938年率新四军老1团挺进江南时,救过陈玉庚弟弟的命,后来与其成了有统战关系的朋友。
于是,在陈的门徒扶助下,傅秋涛一行绕过了国民党军第52师的封锁线,进到宣城县孙家埠。从孙家埠渡河,进进当涂县的一个村子。在这里,该村保长竟说他们是“土匪”,煽动不少百姓进行围攻。傅秋涛站出来亮明了自己的身份是抗日的新四军傅司令员,不是土匪。老乡们听了,仔细辨认,果然不错。
图为新四军皖南部队部分指战员突围时与国民党军激战过的东流山
很快,四周的保安队知道了,闻讯赶来追捕傅秋涛他们,一直追到北边的南漪湖边。当时,湖边停泊着一大一小两只船,船老大以为傅秋涛等是52师的,不愿摆渡。汪克明随即掏出手枪,强令摆渡。
当船行至湖心,傅秋涛连忙对船老大道歉,阐明了自己的真实身份。船老大笑着说:“既然是一家人,就不用说两家话。”为了确保安全,船老大把船停在湖心,乘那条小船先上岸了解情状。晚间,傅秋涛一行上岸,进进江苏高淳县东坝镇,再迂回1公里,找到一个没有国民党军封锁的野渡口,雇船渡过了河,到达溧水、溧阳交界地。
2月10日,傅秋涛等人到达新四军第6师第16旅苏南竹篑桥驻地,与该旅旅长罗忠毅和政委廖海涛会合,突围成功。
张铚秀率新1团先掩护后辗转至铜陵以北历险过江
新1团虽然完成了掩护任务,却被强敌阻隔,没有突出重围。团长张铚秀命令部队撤退。经过一昼夜激战,新1团伤亡人数增加,电台被打坏,而且第1营在完成掩护任务后也与团部失往联系。另外,突围前,傅秋涛司令员约定好了他们突围出往后,在对面山头上点燃3堆大火,作为联络信号。但因他们冲出往得太远,点燃的火光也没被看见。这样,新1团自身损兵折将,又与纵队主力失散,原定撤退的道路也被敌人掌握,处境十分困难。
如何摆脱困境?张铚秀布置了两件事:一是尽快收拢部队,整顿建制,进行轻装;二是坚守阵地,减少无谓牺牲,保存有生力量。接着,在关系到部队存亡的榜山苦战中,冲到最前沿指挥的政委丁麟章、参谋长徐赞辉先后负伤。为加强组织指挥,张铚秀意见纵队特派员雷耿代任团政委,共同带领部队突围。
1941年1月12日凌晨,雨雪交加。天刚蒙蒙亮,新1团向战斗力较强的川军部队发起了绝路求生的战斗。第3营指战员发扬善于近战夜战歼敌的作风,迅速冲到离敌最近处,短兵相接,持枪对刺,肉搏相拼。战斗反常猛烈而残暴。经过连续进攻,部队推进了3公里。突然,在山头指挥战斗的雷耿政委身中数弹,不幸牺牲。
接着,新1团由大康王向西南方向陆续突围,计划经铜山、小河口、青阳,在铜陵、繁昌间适时择地过江。为防止敌人的追击和搜索,张铚秀与随团行动的纵队给予部部长孔峭山、政治处主任李彬山等研究,确定了具体行动方式:白天不走夜晚走,不走现成的路;不走大路走小路,不走平路走山路;少走有人的村庄,多走无人的荒山;对着指北针方向走,逢山爬山,逢水过水。
这样,同敌人的正面战斗减少了,但部队也食尽了苦头。饥冷交迫,疾病侵袭,威逼极大。战伤、冻伤、患病的同志不断增加,队伍逐日减员。新1团不辞艰辛地向西北方向前进。路经泾县、南陵地区时,碰到突围出来的县委和地下党组织同志,张铚秀请他们安置了部分伤员和病号。这时全团只剩下200多人。
在荒山野岭中,部队给养完全中断,只得靠摘撷野菜掺和着有限的粮食充饥。队伍踏着繁重的步履夜行晓宿,翻山越岭,涉水渡河,边走边收拢兄弟部队被打散的同志。有一个白天,碰到敌人一个搜索队放火烧山,新1团在树林里隐蔽得非常出色,竟没有被发现。为了不暴露目的,部队化整为零,分散行动。
在荒山野岭中隐蔽行军,时而分散时而集中,白天蹲山头、看地势辨方向,夜深人静才进进纵横交错的山林小道,经常是三五天才能找到一些食物充饥。张铚秀曾带一个小组到山腰处零星农户家借食物。
当摸到一段斜坡边时,就听到四周搜索的敌人说话声。遭遇战一触即发!警卫员急中生智,迅速把张铚秀拉到一个茅草屋旁鸭棚的水塘里,小组的其他人也猫着腰跟随而至。恰好水塘四面长着密密实实的芦苇,在外面看不清水塘里面的情状。几个人在齐腰深的水塘里站了半天。傍晚时分,怕遇袭的敌人吆饮着下山了。
新1团在突围途中被饥饿、疲惫延缓了行军速度。按路程计算,从皖南地区到繁昌的江岸边,不过百里路程,然而,新1团却走了一个多月。直到2月底,才在铜陵县顺安镇以北的团洲四周渡过长江,到达无为地区的刘渡镇,终于回到了皖中依据地。
张志勇殿后收容,后随江渭清进进苏南溧阳抗日依据地
第1纵队梓坑大突围时,老1团特派员张志勇的任务是负责收容工作,组织掉队的人员跟上部队。
傅秋涛 (左六)与部队指战员在皖南事变突围后合影
1月10日拂晓前,老1团大部分人趁着突击队猛烈的火力冲了出往,但掉在后边的零星人员一片紊乱。张志勇留在最后,费了很大劲聚集了100多人,暂时编成一个连,自任连长,还指定了几位班、排长,带领大家朝枪声密集的方向追赶部队。
收容队以勤杂人员居多,而且有些同志有病或身体不好,又相互都不熟悉。于是,张志勇在大山里专找偏僻的小道行军,但还是在一个山口与敌人相遇。战斗力太弱的收容队,与敌人相持了一阵就被冲散了。张志勇身边只有20多人,边打边跑。到最后只剩下他和两名战士。这时,搜山的敌人来了,张志勇掩护他俩赶紧钻进山林脱险,自己与敌人对抗周旋,子弹打光后,他就地一滚,竟掉进几丈深的一条河沟里,全身都沉没在长满了芦苇的水中。上面的敌人不敢下来,放了几声乱枪就走了。
张志勇忍饥挨冻,坚持到夜幕降临,从山坡比较隐蔽的地方往山顶上爬。快到山顶时,张志勇突遇正往山下撤的敌人,急忙躲躲到草丛中,躲过一劫。后来,他艰难地下山慢慢走。走进半山腰一间空置的民房,他发现灶口还有余火,锅里还剩一点锅巴,估量是其他掉队人员留下的,就狼吞虎咽地食光了。张志勇又点燃了一堆柴,边烘烤衣服,边烧掉文件。后来,又有3名跑散的战士进来了。大家生死重逢,格外激动。
收容的责任感迫使张志勇留在这儿蹲守、活动。于是,他们就在这一带山林断断续续收容了几名失散的战友。一两天后,又碰到几名新1团被敌人冲散的战士。这样,一支十几个人的小队伍又形成了。张志勇带着大家在高山野岭、纵横交错的丛林小道辗转了十几天后,下山进村,靠着老乡扶助摆脱了饥饿、冷冷、疲惫。
接着,他们昼宿夜行,过三溪,到板桥,计划东往宁国,觅觅主力。跋山涉水好几天,一路上几次和敌人遭遇,均化险为夷。后来,由于道路不熟,又摸到了旌德县以南的大山,竟意外遇见纵队特务营营长饶惠谭。在一个隐蔽的小坪,大家终于见到了纵队司令员傅秋涛、政治部主任江渭清,还有老1团团长熊应堂、政委肖辉锡。经过半个多月的生死辞别,一下子找到了主力,张志勇百感交集。
后来,为了缩小目的,便于隐蔽,纵队首长决定陆续分组行动。傅秋涛带领汪克明等人为一组,江渭清带领熊应堂、肖辉锡等人为另一组,分头奔苏南;张志勇带领一个由机要员、卫生员、军需员和特务营几名干部战士组成的小组,陆续殿后,在这一带活动,同敌人周旋。过了几天,张志勇等人又与江渭清他们相遇。
于是,这支30多人的队伍直接到苏南依据地往。张志勇的任务仍然是收容。他们专走深山峡谷和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的山间小路,从安徽旌德,经宁国、广德以西,越过安徽、浙江交界的大山,到达浙江的长兴,又折回安徽郎溪。
2月下旬,张志勇等20多人终于随江渭清等人进进苏南溧阳抗日依据地。江渭清得知傅秋涛已在半月前与第16旅会合,并住在第6师师部,于是,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住了两天,奉师部电令,江渭清一行向东乘船穿过长荡湖、鬲湖和太湖,往澄(江阴)锡(无锡)虞(常熟)交界处的顾山。途中在太湖遭遇暴风雨,差点翻船,有惊无险。3月5日,在顾山四周的黄土塘村,江渭清见到了傅秋涛和新四军第6师师长兼政委谭震林。遭逢灾难后与老战友相见,大家激动落泪,感慨万千。
本文为《党史博览》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