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戏攻略唐诗闲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唐诗闲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misa2 03-13 4次浏览 0条评论

什么是最深的孤独?什么样的诗句才能写出这种孤独,唐诗里写尽这种孤独的句子私下认为没有能超过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原诗如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人,唐代诗人,陈子昂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之后,因为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的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后世称他为陈拾遗即缘于此),后因直言敢谏,被定为“逆党”反对武后,由此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时,陈子昂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陈子昂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对陈子昂加以迫害,最终陈冤死狱中。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诗风骨格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而最有名的代表作即这首《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的陈子昂)

这首诗可能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即697年,前一年,契丹人攻陷营州,武则天委任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军中担任参谋,后兵败,情状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不被摘纳。稍后,他又进言,武不听,反降其为军曹。连遭挫折的诗人一肚子郁结,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就是幽州台,现在在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诗。

展开全文

“前不见古人”,自然是指前代的贤君不可复见,“后不见来者”,当然是后世的贤明之君来不及见到,假如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陈子昂觉得自己生不逢时,登台远眺,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由此感到孤寂寂寞,思前想后,心绪无从着落,陈子昂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从诗句式出发,陈子昂摘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而《楚辞》之中屈原的《远游》篇中有类似的句子“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从语意上来看,陈子昂化用的就是《远游》中的意思,只是陈子昂的意境更加苍茫遒劲郁勃。

初读此诗,总觉得该四句整洁,似乎这样更像诗,也更轻易记诵,后来扬声长读楚辞,慢慢知道这首诗的音节之妙,我们从音节读法上来看句式停顿,读读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之中加了虚词“之”和“而”,读的时候多了两处停顿: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两处停顿,使音节上更加舒缓顺畅,读来如曼声长叹,更显出陈子昂的无可奈何,假如往掉这两处停顿,显然音节上太过急促,并不利于情绪表达。

(屈原与《楚辞》)

我们再来看看陈子昂的人生经历。

陈子昂第二次落第之后,恰逢一个人当街喊卖胡琴,索价百万,围看者甚众,但却无人问津,陈子昂挤进人群,出千缗(古代一种计量单位)买之。第二天,陈子昂在长安宣阳里宴会豪贵,捧琴感叹道:“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乐,岂宜留意。”话完即碎琴遍发诗文给与会者。这种做法,即便放在现代仍堪称优异的营销,当时京兆司功王适读了他的文章之后,赞颂道:“此人必为国内文宗矣!”陈子昂从此名传帝京,渐为世人所重。

24岁进士到最后直言进谏、不纳、降职,壮志难酬的陈子昂38岁解职还乡,后被奸人陷害进狱,卢躲用《陈子昂别传》云:“属本县令段简贪暴残暴,闻其家有财,乃附会文法,将欲害之。子昂慌惧,使家人纳钱20万,而简意未塞,数舆曳就吏。子昂素羸疾,又哀毁,杖不能起。外迫苛政,自度气力恐不能全,因命蓍自筮,卦成,仰而号曰:‘天命不佑,吾殆死矣!’”一代大诗人,死于小吏之手。陈子昂死的时候,只有41岁。

(陈子昂墓)

了解完陈子昂的生平,再看这首诗,短短如五绝,但却表达了绵绵无尽的无奈,每每读及,都会在心中引起强烈的共喊,这种共喊,是无奈、孤独,以及由此引发的深度悲伤,这种悲伤,不是个人感情的小悲伤,小情绪,而是大格局的,是“天问”式的,是家国情怀的,是追觅人生终极意义的悲伤,因此,普通人,特殊是遭遇坎坷的人,读到此诗,极易感同身受。

(【唐诗闲读】之5,图片来自网络)

哀木涕
与往常年不一样的是,2023新年的“新”,更多的是与新冠的“新”联系在一起的 八字命理高层断语汇编(卅六)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