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兆霖:清朝能文能武的封疆大吏,却被洪水淹死了
沈兆霖(1801—1862),字尺生,又字郎亭,号雨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前署陕甜总督。我们看他的名字和号里面都有水,不能说是命中注定,也算是一种巧合吧,被洪水给淹死了。
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后任侍讲、侍讲学士、詹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咸丰二年(1852)任吏部侍郎,督江西学政。看这几年的履历,沈兆霖是一位妥妥的笔杆子啊。虽然作为一位文人书生,但是他对行军打仗,还是有一套的。
翰林院牌匾
沈兆霖算是一位格局比较大的封疆大吏吧。曾国藩的团练湘军,就是在沈兆霖的意见之下,才得以实现,最终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太平军起义之初,清廷压根就不知道如何应付,战术上没有任何计策。还像以前一样,秉承哪里有匪哪里缴的策略。
咸丰三年(1853),沈兆霖上疏咸丰皇帝。我们先看看他如何奏言咸丰皇帝的。沈兆霖在上疏中讲,太平天国与嘉庆年间的川、楚教匪(白莲教起义)不同,白莲教只会劫掠村庄,如同土匪。但太平天国不同,他们攻打省会、郡县城池。城破之后,各郡县的团练乡勇也就随之溃散。这样是不行的,应当从这些人当中选出十分之三左右的精壮勇士,联合起来,选一个懂得带兵有威信的人统一指挥,如邻县城池有敌情,可以互相支援。咸丰皇帝看后,大笔一挥,签了赞同两个字。于是就有了曾国藩的团练湘军。沈兆霖作为一个文臣,把战场时局 ,看得是一清二楚,他的奏言可谓是一针见血。
展开全文
咸丰皇帝
咸丰八年(1858),英法联军及美、俄公使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他反对“领事驻京”、“内江通商”两款,认为这将失往国家主权。
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侵吞北京,夺劫圆明园,咸丰帝逃往热河,他以兵部尚书的身份,命令直隶各州县组织民团抗击侵略军,打的是有声有色,无奈人家有洋枪火炮,咱是大刀长矛。本着能打死两个就绝不能放走一个的原则,积极抗战。《北京条约》签订后,沈兆霖协助奕訢在北京收拾烂摊子,咸丰帝仍然停驻热河,沈兆霖与诸大臣奏请咸丰皇帝回銮,以稳定国体民心。咸丰没有准请,推迟行程。
咸丰十一年(1861),慈禧和小叔子奕訢发动“辛酉政变”,和恭亲王奕訢一条战线的沈兆霖也参与其中。于是在“辛酉政变”之后,恭亲王奕訢提出来,应在六部尚书当中选一人进职军机处,作为和慈禧、奕訢一起并肩作战过的沈兆霖,顺利进住军机处,成为军机大臣。
慈禧太后
同治元年(1862),陕甜总督乐斌镇压甜肃回民起义不利,多次食了败仗,被革职拿问,沈兆霖接替他兼署陕甜总督,三下五除二,就将回民“叛军”打的东奔西窜。就在班师回朝的路上,经过平番县(今甜肃永登县)三道岭沟时,天气骤变,山水爆发,将沈兆霖一行人给冲走了。就这样一代能文能武的封疆大吏,命陨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