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戏攻略31年前,工人修水渠发现悬崖处有碑文,记载了出使天竺的历史

31年前,工人修水渠发现悬崖处有碑文,记载了出使天竺的历史

misa2 03-13 4次浏览 0条评论

1990年5月,西躲吉隆的一处修水渠工程碰到了阻碍,预备炸掉一块横贯在紧要当口的石块。没想到,一块不起眼的石块竟然和千年前华夏民族的一段传奇历史有关。而这段历史在石刻发现前,还经常被印度质疑是虚构的。

当时,考古队恰逢下乡普查而途经此地,听到工人们正在议论预备要炸掉这块石块。凑巧,其中一个工人们说道:这块石块有点希奇,摸上往凹凸不平,就像有人刻过字一样。

考古队可能是出于职业惯性,听到了这句言语的不普通,急忙请工人带着来到了修水渠的地方,也就是马拉山脚下。果然,考古队在悬崖下方看到了那面石刻,仔细甄别后确定石刻上面篆刻着的应该就是一些古代汉字,只不过字迹却极为模糊。按理说,石刻虽然也会被岁月洗礼而模糊,但本不该模糊至此,难道是有人刻意为之吗?

就在考古队正在觅觅答案时,当地的一位向导从人群中说出了答案:原来,当地有用酥油涂抹神物的风俗。这块石刻多半是在几百年前被当做神物而反复参拜,在上面涂了一层又一层的酥油茶,才导致石刻上的字迹模糊不清。

于是,考古队从车子里取出了汽油,烧了一锅温水后开始清洗石面,逐渐让上面的字迹清楚可辨。其实,当时才清洗到第一行字,这些队员们就已经兴奋不已,因为第一行写着七个汉字“大唐天竺使出铭”。换言之,这是一块极具有考古意义且十分罕见的唐代崖刻碑铭。

展开全文

当然了,惊喜还远远不止如此,因为这里面记载的使节绝非一般人,而是名垂华夏五千年历史的“响当当”人物。从碑文的内容看,记载的是:唐朝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六月,当时国力强大的大唐在迎来了新一任的统治者唐高宗李治,差遣了当时包括王玄策在内的关内子弟数人跋山涉水天竺。

当时,王玄策等人来到此处后,深感风景靓丽,又想到了汉朝大破匈奴时也曾以石刻铭记功勋。于是众人一合计,觉得自己此番往天竺更是数倍之远,自然也该以石刻记下这等不凡之事。就这样,这面长约82厘米、宽约53厘米的石块上用阴刻楷书的手法以222字写下了王玄策等人的事迹。

或许一些朋友们不知道,王玄策虽然如今名誉不显,但在历史上却也是个“一人灭一国”的猛人。在《旧唐书》中就记载了他的赫赫战功:

五月庚子,右卫率长史王玄策击帝那伏帝国,大破之,获其王阿罗那顺及王妃、子等,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二万余以诣阙。

王玄策不仅打败了帝国,连国王、王妃、王子们都一并俘虏了。至于宛如“天方夜谭”一样的“一人灭一国”的奇迹则是发生在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印度的时候。

当时,王玄策刚好到印度中部的一个小国出使,却碰到了这个小国内部出现叛乱,导致王玄策所带领了三十余人的使团被波及,最终仅王玄策侥幸逃生。没想到,王玄策非但没有直接跑回大唐诉苦、求援,反而一个人先后往了吐蕃和尼泊尔。

王玄策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加上唐朝从唐太宗时期就已经建立的赫赫威名,最终从吐蕃处借兵一千余人、尼泊尔处借兵七千。就这样,王玄策带着这些异域士兵驰骋印度中部,剿灭胆敢进攻唐朝使团的敌国,可谓大发神威,最终名垂青史。

如今,当我们再度看到石刻上的文字,若能置身于西躲此地,看向整个远方,想必能感受到那种“气吞万里如虎”的盛唐风摘,再想到王玄策,想必会有“不胜心神往之”的体会。可以说,“强汉盛唐”早已经成为了每一个华夏子孙的文化记忆。

汉字找茬王
【写意中国探觅汉字起源】濮阳市戚城文物景区:探访“中华第一龙” 感受“华夏龙都”气韵 一度力压蔚来小鹏!这长安SUV华为加持 将推更便宜版本?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