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病的僧人:没有子女、没有积存,他们该如何自渡?
如今,随着社会日益开放宽容,越来越多年轻人抉择不再进进传统的婚姻家庭模式,而成为“丁克夫妻”、“只恋不婚”,甚至保持终生独身。
然而,单身生活一时爽,但一直单身并不会“一直爽”。信赖每个抉择独身或丁克的年轻人,或多或少都听过父母亲人担心地询问:“万一以后老了、病了,谁来照顾你?”
的确,对于他们来说,“如何优雅地老往”是个问题。不过,有这样一群人的生老病死,或许可以提供一个参考答案:那就是重病的僧人。
佛门也有生老病死
提起寺院、佛教、僧人,人们总有一些奇幻的想象。比如,他们都经过了刻苦的修行,以至于可以餐风饮露;“得道”的僧人圆寂后会烧出舍利子,修为高深的还会“虹化”……
种种推测,给僧人这一群体蒙上了一层神异的色彩。以至于大家甚至忘记了僧人也是人,在佛教中他们还尚未解脱,没方法摆脱这具“有漏之身”,在世的每一天依然不能脱离“生老病死”诸苦的限制。
那么,僧人们出家多年,生病了怎么办呢?
展开全文
和想象中修为高深、百毒不侵的高僧不同,绝大多数僧人的体质并不比普通人健康。由于佛教本身就有救苦救难、为处于身体或者精神上的痛苦的人提供精神托付和回宿的作用,因此许多信仰佛教到了出家的僧人,都生着一些大大小小的病。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曾经出演1987版《红楼梦》中“林黛玉”这一角色的闻名演员陈晓旭,她在盛年时期突患乳腺癌,很快皈依佛门并出家,又因为信仰而抉择姑息治疗,最终香消玉殒。
而那些在出家时并未显著患有疾病的僧人,身体水平也未见得很好。其中一个原因是汉地佛教独有的斋戒风俗,绝大多数汉地的佛教徒实践自己信仰的方式就是念经和茹素,很多人从做居士的时候就开始戒荤,到了正式剃度出家已经做了多年的素食主义者。
而众所周知,长期素食对人的身体并无显著的好处,甚至可能因为短缺蛋白质、脂肪和B族维生素而体质下降,更易生病。山西医科大学的闫肖卿等四位医学教授曾对五台山63名僧人的营养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展示,僧人们大多不同程度地存在贫血和营养不良。
因此,佛门中的生老病死,不但不比佛门外的要少,还可能会更多一些。
而相比于其他人,僧人的生老病死似乎更加艰难:由于戒律的限制,他们必须保持独身,没有子女,弃绝一切人世间的羁绊。绝大多数人在家修行时就已经与父母亲人关系较为淡泊,出家更是在世俗意义上已经与原生家庭断绝关系。
在艰难的处境中,僧人们只能靠自己。
道友与社会来扶助
好在,僧人并非独自修行,绝大多数都依托于某个寺院和其僧团。大多数时候,会有其他僧人出手相助,扶助照管。由于大家都是慈悲为怀的佛教徒,加上处境相似,看到同伴生病受伤不免心有戚戚,大多都会照顾得尽心尽量。
但要是病得实在严重,连道友都顾不过来呢?普通人碰到这事基本上会拿钱解决,但僧人又有多少钱?
众所周知,汉地的僧人生活清苦,虽然有个别人尽皆知的“大寺”依“寺院产业”赚得盘满钵满,比如嵩山少林寺,但俭省清寒才是这一群体的日常状态。
2015年发布的《中国宗教调查报告》中展示,和尚的月人均收进为397元,五大宗教的教职人员的月平均收进为506元。即使僧人们节衣缩食、清心寡欲,这些钱也根本难以覆盖僧人们的日常生活。
为了养活这么多僧人,大多数寺庙都有自己的地产。僧人们日常除了念经修行,还需要在田地里劳作赚取收进。另一部分收进,来自每年信众上贡的香火钱。
许多僧人没有养老保险,没有医疗保险。许多时候,假如僧人患上一些道友力不能及的大病,他们也会和普通人一样,往请求社会的扶助。最传统的方式,自然是出门远行化缘。
在辽宁海城,有一座大悲寺,里面几乎全是比丘尼(即女性僧人)。据说她们是中国最后一批“苦行僧”,每年都会组织全体比丘尼长途跋涉来“化缘”。
不同于其他寺院,大悲寺的比丘尼严厉遵守金钱戒,不收财物,化缘所得几乎全部用于衣食住行。但其他寺院的僧人为了治疗自己或同伴的疾病,也会接受外界捐赠财物,甚至通过网络众筹平台进行募捐。
不过,虽然募捐得来的善款会用于僧人的治疗,但并不是所有僧人都情愿接受。这也和僧人自己的生死看有关系,有些僧人认为,生老病死不过是自然现象,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往延续现世的生命。
例如,18岁在山东东明寺出家的青年僧人释普金从小就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在出家的日子里他严守戒律、慈悲为怀、清心寡欲、潜心修行,还经常接济有困难的人。
因此,当他25岁心脏病发作时,许多僧人和信众都自发为其捐款,筹集了几十万善款用于他的后续治疗。然而,医生告诉释普金,手术成功率不高,且可能留下后遗症。
本就坚信轮回的他,期看人们的善意发扬出更大的价值,毅然决定舍弃治疗,将善款转赠给其他更需要的人,笑对生死。
自渡渡人最终的往生
对于大多数身患重病、年老体衰的僧人而言,他们实际上已经无所依靠。许多时候他们既筹集不到善款用于治疗,也不情愿接受来自信众的供养。
由于佛教思想的影响,他们有着一套特殊的生死看,更情愿将死亡看成一个自然寂灭的过程,是灵魂摆脱旧躯壳、开启新的轮回之旅的过程,甚至是修为成熟、证道涅槃的机会。
因此,他们更情愿在生命的最后一程,不受到过多的外来干预,而是在某个特定的场合下安稳离世。为称心他们的需求,寺院专门开设了“如意寮”和“往生寮”,其中“如意寮”是生病的僧人的休养所,而“往生寮”就是临终僧人的安息所。
被送进“往生寮”的临终僧人,将会在往生咒的抚慰与陪伴下,走完人生路。这应该算得上是中国最早的临终关怀,僧人们信赖,往生咒将会引导亡灵离开躯体,中阴得度,前往下一个生命阶段。
在僧人往世后,寺院将会召集僧人们一起为他诵经祈福、沐浴更衣、火化送终,保证他离往的尊严。
看完了僧人的生老病死,信赖大家对于“孤独老往”所要面对的一系列问题,也有了自己的答案。现代社会开放宽容,人们可以自由抉择生活方式,而独身者也应该从长计议,为自己的生老病死做好预备,方可如僧人一般“从容地老往”与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