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本书,劈开我们中间的冻结之海 | 理想国12月书讯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即将过往的2022年注定是难忘的,无数的不确定性将生活切割成拼图般的碎片,站在12月的末尾,几乎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整理记忆,将这些日常一块块地重新拼接。
而我们的时序,则随着一本本新书的出版,走到了12月。本期新书中,特殊推举一部写给所有女性的“勇气诗”,日本内衣设计师鸭居羊子的自传《内衣觉醒记》。她试图冲破上个世纪日本女性的衣着禁锢,设计出彩色、性感而张扬的内衣以取代保守的内衣,表达身为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
毛姆经典长篇小说、被《毛姆传》作者黑斯廷斯称为“巅峰之作”的《刀锋》全新再版,豆瓣9.0分高口碑译者陈以侃带你重新进进那个曾打动无数人的熠熠闪光的灵魂;
理想国译丛060《发明欧洲人:现代性的诞生与欧洲文化的形塑》即将推出,伦敦大学历史学教授、《娜塔莎之舞》作者奥兰多·费吉斯围绕“欧洲人”这一身份标签,再现19世纪群星璀璨的国际主义文化;
学者钱穆著作系列正在更新,《中国思想史》《中国学术通义》等即将和读者见面;曾挠住无数读者眼球的“病玫瑰”系列也将推出两部新作《以眼还眼》《见证疯狂》。更多好书及详尽介绍,请见本期书讯。
01.
《直到时间的尽头:
追觅宇宙、生命和意识的最终意义》
[美]布莱恩·格林 著;
舍其 译,苟利军 审读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从微粒到星球,从物质到结构,从生命到意识,从科学到信仰,从文化到发明,从开端到终结……这一切,曾经并将会如何在宇宙时空中演进?
展开全文
每种历史都会无限次地频繁上演。你我以及所有人正在经历的现实,也正在其他很多宇宙中一遍又一遍地发生。
而生命和意识终将化为乌有,一切发明都将消散于虚空。在这样的宇宙中,人类到底该怎样自处?
本书是一部大百科,饱含雄心、学识和怦然心动;也是一封情书,写给宇宙中方生方死却又一切皆有可能的瞬息时光。
——《纽约时报书评》
人类一直在追觅能够跨越时间的永恒之道,科学的最终目的也是找到与时间无关的大一统理论,从而能描述整个宇宙运转的最深层次。不过人类为何要追觅永恒,意识如何产生,生命能否实现永恒,生命永恒之后又会怎样……面对这些科学还无法给出完美答案的问题,作者以物理学家的身份,在本书中给出了自己非常有启发性的看法和探求。
——苟利军(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学教授)
02.
《刀锋》
[英]毛姆 著;陈以侃 译
“《刀锋》从故事构思、人物塑造、场景描摹到叙事调性,都堪称毛姆的巅峰之作。”
——赛琳娜·黑斯廷斯
我是地上之人,一身的尘土。某些与凡尘俗世更近的人物,我感觉能设身处地,进进他们内心。但这样罕有的灵魂,我没有方法替他想象,只能仰慕他的光芒。
如其所愿,拉里被卷进了喧阗的人间熔炉。
他太谦逊了,不会往做别人的表率。但或许会有几个踌躇不定的灵魂被他吸引,像飞蛾被引向烛光,最后也拥有他那个煜煜生辉的信心:终极的称心只在精神生活中。
03.
《游隼》
[英]J. A. 贝克 著;李斯本 译
从秋天到春天,在英格兰东部一片平整的湿地上,J. A. 贝克追逐着一对游隼的身影。
他沉迷其间,痴痴地追随这种鸟,看察它们——
在天空中,在地面上,追逐、捕杀、进食、休憩……在日复一日的追逐中,他作为人类的意识逐渐消融,无可避免地被一种鹰的意识所取代……
04.
《客乡》
[德]燕妮·埃彭贝克 著;李斯本 译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一位建筑师在柏林郊外的湖畔建造了梦想中的夏日别墅,但他不知道这片土地曾经和将会经历什么:一个年轻女子发疯之后溺湖身亡;犹太邻居贱卖地产然后消失;长驱直进的红军征用了房屋;逃离纳粹政权的作家流亡回来,想从废墟之下挈拽出一方可以长久生息的理想家园;数十年后两德统一,她的孙女被迫舍弃产权,接手方正是它最初建造者的继续人……
同一个地点,不同时代的居住者们离散又到来。历史浩大的无形力量不断侵蚀着人类建立持久价值的努力,而在所有激情、创痛、和解与命运之上,耸立着一片任何癫狂或动荡都无法真正改变的风景。
《客乡》“冰山一般超然”的诗意叙事是德国沧桑百年的回声,从魏玛共和国到统一后的岁月,十二块人生碎片构成一幅镶嵌画,过往与未来坍缩其中,故事真正的讲述者是时间,“永恒的生命,已存在于人类个体的一生中”。
燕妮·埃彭贝克(Jenny Erpenbeck),1967年出生于东柏林,德国作家、戏剧导演,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客乡》《白日尽头》《时世逝》,中篇小说集《文字之书》,另著有多部剧作、散文,曾获得汉斯·法拉达奖(2014)、《独立报》外国小说奖(2015)、托马斯·曼奖(2016)、斯特雷加文学奖(2017)、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功绩勋章(2017)等,作品已被译为二十多种语言。
05.
《进取知识分子的死与生:
两次大战间的维也纳新哲学及石里克的遇害》
[英]大卫·埃德蒙兹 著;许振旭 译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本书从活跃在两次大战间的一批科学、哲学界知识分子们形成的“维也纳学圈”切进,勾勒了前后约70年的相关“硬文化”兴衰嬗变,既涉及我们熟知的罗素、弗洛伊德、维特根斯坦、波普尔,更有纽拉特、卡尔纳普等重要的枢纽性学人……他们一起点亮的旧大陆文化盛焰已在时代风雨中熄为余烬,四散的星火是否已然燎原?这幅浩大画卷不但覆盖欧美,包含科学与文艺的新气象,更有风云骤变,以及战后新哲学的硬核……性格决定命运,也与个人文化看暗暗相连。其中颇具象征意义的人物,也许就是温良的豪门学术明星石里克,唯一一个被无故刺杀的人。
作者令人惊喜地勾勒出了两次大战间,身处维也纳的各思想家、艺术家形成的广大网络,为咖啡馆里的艺术和政见争论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06.
理想国译丛060
《发明欧洲人:
现代性的诞生与欧洲文化的形塑》
[英] 奥兰多·费吉斯 著;王晨 译
1846年6月13日巴黎—布鲁塞尔铁路开通,1500名旅客接受铁路公司经营者罗斯柴尔德男爵的邀请,搭上首航火车。受邀的旅客包括法国国王国王路易·菲利普一世之子内穆尔公爵和蒙庞西耶公爵、法国和比利时的官员们、大仲马、雨果、戈蒂耶、安格尔等名人。旅途中,柏辽兹指挥乐队在火车上演奏了《葬礼及凯旋大交响曲》。
到达布鲁塞尔后,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一世及其王后一同在月台上迎接大家。这条铁路并非第一条国际铁路,但却被视为最重要的,因为它连接了法国和低地国、英国与德语区。铁路穿越国界,就此开启了欧洲文化的新时代。作家、艺术家、歌剧团、乐队和演员成为常客,搭乘火车穿梭各国,举办大量的演奏会、艺术展览、读书会、沙龙,国际市场也借由便利的跨国运输向量产的廉价画作复制品和书籍、乐谱的印刷品开放。
欧洲各国民众开始将欧洲视为一个整体并共享同一种文化——他们阅读同样的书籍、聆听同样的音乐、欣赏同样的绘画、欣赏同样的戏剧。最终,他们以“欧洲人”自居,视欧洲为一个不受国界限制的文化交流、翻译、交换的场域,19世纪的欧洲就此拉开文化全球化的序幕。铁路时代带来大众交通与旅行的革命,印刷技术提升作品量产的市场力量,最终艺术与文化成为一门生意,而作品最后能流芳百世或是被历史湮没,也将由资本市场决定。
费吉斯通过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法国女高音保琳娜·维亚尔多和艺术评论家路易·维亚尔多三人的故事,展现19世纪绚烂辉煌的国际主义文化,以及当时的作家、艺术家、音乐家,如何成为跨国的文化中介者,通过蓬勃发展的文化圈将欧洲各国联结成一个文化共同体,使欧洲各国人民接受共同的身份标签——“欧洲人”,进而树立欧洲文化,以及文学艺术在世界文明的经典地位。
07.
理想国译丛059
《坂本龙马与明治维新》
[美]马里乌斯·詹森 著;曾小楚 译
1853年的“黑船来航”事件经常被视为日本明治维新的起点:日本人受到外敌刺激,积极学习先进制度与科学技术,走上了富国强兵的现代化道路。然而,这样的叙述方式其实掩盖了历史的复杂性。早在19世纪初,幕府统治就已显现出穷途之态,少部分日本人开始借助本土的“兰学”与中国的西学了解西方,追求变革之策。然而,维新志士起初只知一味“攘夷”,妄图通过制造动乱改变国运,结果遭遇了严重挫折;经过耐烦的学习和探索,他们才为维新事业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在这群志士中,来自土佐藩的坂本龙马特别耀眼。他促成了萨长两藩联合,直接影响了倒幕运动的成败,更拟定了“船中八策”“大政奉还”等政策口号,确立了近代日本国体的基本架构;就连“日本国”的概念,也是他首次提出的。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詹森以坂本龙马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生为线索,广罗维新时期的文件、法令、书信,结合后人编写的地方志、传记和相关研究资料,力图还原土佐、长州、萨摩等藩“尊王攘夷”的过程,勾勒出志士、藩国、幕府、公家和西方列强五方势力在倒幕与维新中扮演的角色,开创性地重现了那个伟大时代风云激荡的真实面貌。
08.
《重新解读日本历史》
[日]网野善彦 著;柳一菲 译
网野善彦(1928—2004年),生于山梨县,日本闻名历史学家。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国史学科,历任名古屋大学助教、神奈川大学短期大学部教授、该大学特任教授。专业方向为日本中世史、日本海民史。著有《蒙古袭来》《日本中世的非农业民与天皇》《无缘·公界·乐》《异形的王权》《日本社会的历史》《重新解读日本历史》《网野善彦著作集(全19卷)》等著作。
在网野善彦笔下,中世日本不是一个孤立岛国,生活于其上的居民也不都是固定在土地上劳作的农民,也不只是有披坚执锐的武士、争权夺利的贵族、万世一系的天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贸易、流通和竞争驱动的动态的日本历史,日本列岛不仅通过陆路、水路保持着亲昵的内部联系,还通过海洋与北亚、东亚、东南亚以及太平洋岛屿地区频繁来往。
大量非农业人口活跃于这些舞台上:依靠山川和海洋生活的山民、海民,结成行会的各类工匠,深度介进社会变革的新佛教各宗派,享有一定自由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女性,足够利用海陆交通网络的商人,四处奔走讨生活的歌伎、乞丐、巫女,手沾“污秽”的各色“非人”,努力经营庄园和领地的领主、官僚……他们与农民一道,为了生存与发展,不断适应、改造环境,发明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
09.
《内衣觉醒记》
[日]鸭居羊子 著;匡匡 译
这是羊子的真实故事,更是一部涌动着抗争、浪漫与潇洒,献给所有女性的勇气诗。
鸭居羊子(1925—1991),大阪人。29岁时辞往新闻记者的工作,开始独立设计内衣。当日本女性还只能穿着白色棉质、避免凸显曲线的内衣时,她推翻一切无趣、保守与传统对女性的桎梏,通过设计彩色、性感而张扬的内衣、写作《内衣文化论》等,不断为女性的“身体自由”发声。
本书是羊子的自传,笔录了从她24到48岁年间,如何随着探索内衣形态的可能,而实现了自我意识的探索与觉醒。这一经历于1973年首次出版,过往了半个世纪,仍然正在给无数女性带来力量与勇气。
读完后,你会历经酣畅淋漓、笑泪交织的愉快,发现每个女孩的身体都是一部只由自己书写的隐秘史。所以,请热爱被祝福拥簇的肚皮!
10.
《东京八平米》
[日]吉井忍 著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东京八平米》是日籍华语作家吉井忍的全新散文集。八平米在日本被称为“四畳半”,即只有四个半榻榻米大小的房间,租金便宜。离开日本二十年后,吉井忍回到东京,在八平米房间开始重建在地的生活。
因为八平米房间没有厨房和冰箱,也没有洗澡间和洗衣机,她兴致勃勃地写起如何饮食起居,以及亲历的日本庶民生活日常。居住空间逼仄,她把生活延伸到城市的街头和公共空间,写东京的洗衣店、钱汤、咖啡馆、24小时漫咖店、独立电影院、小餐厅等等,同时写下她遇见的东京平民的故事,这些人物是“看不见的、真正的东京人”,他们的故事为我们展陈日本的世情百态,亦照见自身。
孤独的城市里,人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和存在意义?吉井忍的“八平米”经济学让人看到一种布满新奇活力的生活的可能:省下昂贵房租,物质诉求简单,在都市中享受丰盛的精神文化生活。城市也可以是一个流动的家,一个人也可以快乐自足。
11.
《古本山海经图说》
(二十周年纪念版)
马昌仪 著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山海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珍品,自战国至汉初成书至今,公认是一部奇书。《山海经》古之为书,有图有文,陶渊明有“流看山海图”之句。但《山海经》原始古图佚失,唯有文字流传了下来。至於明清,文人、画匠、刻工等又依据《山海经》文本展开丰盛想象,创作出《山海经》图像千百。它们或古拙精妙,或粗俗夸饰,或字斟句酌领略其精神而创,或照猫画虎偶得其灵魂而作,不一而足。可见,《山海经》图文并举,乃是中国叙事的古老传统之代表。
《古本山海经图说》的作者马昌仪尽一生之力觅觅《山海经》的另一半。她遍搜明清古籍珍本中的《山海经》图像十余种, 收录各种版本《山海经》之神怪畏兽图像1600余幅,系统考证了《山海经》图像的传承轨迹、造型流变,并以晋郭璞山海经图赞为纲,探讨明清以来《山海经》图文关系的范式转换。出版至今,《古本山海经图说》渐已成为相关主题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古本山海经图说》于2001 年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2007 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此基础上,出版了增订珍躲本。2022年是本书出版的第二十个年头,理想国全新打造,力求以一个更“年轻”的面貌与读者见面。二十周年纪念版保持了2007年版的主要内容与编排格局,仍然摘取图说的方式,一(或多)神一图一说,按《山海经》十八卷经文的顺序一一道来。
马昌仪,女,1936年生于广州。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3年)。主要著作有《古本山海经图说》《全像山海经图比较》《魂兮回来——中国灵魂信仰观察》《鼠咬天开》《中国神话学百年文论选》(上下)等。
12.
“病玫瑰”系列之五
《见证疯狂:精神病院的前世今生》
[英]迈克·杰伊 著;邵池 译
自人类诞生之时,疯狂就已成为全球每一种文明的一部分,而“精神疾病”的概念大约是从两百年前才开始深进人心的,并且是西方世界的产物。在医疗史上的大多数领域,新知识会带来新疗法。然而,精神疾病治疗的历史似乎更具周期性,一次次经历“舍弃、改革、忘却、漠视和再一次改革”的循环。从18世纪的疯人院,到19世纪的收容所,再到20世纪的精神病院,恐惧与暴行的阴影从未远离——鞭子、锁链、地牢、约束衣,放血、催吐、电击、脑叶切除、药物滥用……追溯精神病院的前身今世,似乎每一阶段都是在重蹈覆辙:富有同情心和乐看精神的人道主义改革先驱建立起的新机构,最终沦为残暴虐待的邪恶渊薮而遭到放弃。
本书通过一个机构的故事来追踪精神疾病及其治疗的历史——英国的伯利恒皇家医院,俗称“贝德莱姆”,在英语中已成为“疯狂”的代名词。作者梳理了从18世纪到21世纪以伯利恒为代表的精神疾病治疗机构在建筑设计、治疗手段、治理体制、与外界关系等方面的演变。书中收录了600余幅图片,包含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宝贵文献和影像资料,每章末尾还附有当时的病人创作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往往具有惊人的想象力和发明力,可以颠覆读者对精神病患者的固有认知,有力地展现出他们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非被污名化的符号,是怎样存在于世的。
13.
“病玫瑰”系列之六
《以眼还眼:魔术、幻术与骗术》
[美]马修· L.汤普金斯 著;栾志超 译
究竟是“魔术”的什么让我们欲罢不能?当幻觉遭遇强烈的情感体会——诸如对死亡的惧怕以及失往带来的痛苦,为何会发明出看似非同普通、用科学无法阐明的超自然现象?
曾经是魔术师的实验心理学家马修·L.汤普金斯,探索了18世纪以来的魔术师、灵媒术士所运用的哄骗艺术,揭露了灵敏手法和暗示的力量如何蒙蔽心智、制造幻觉,即使最理性、最具怀疑精神的人也未能幸免。这是有关人类的好奇、盲从、聪慧及奸诈的永恒故事,以喜剧和悲剧的形式轮番登场,但始终迷人。
事实证实,理性与非理性并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彼此构成非常复杂的关系——这正是人类体验的核心所在。魔术师与灵媒术士凭直觉熟悉到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会影响其信心,正是这种对人类行为切近的指责性审阅,使得他们发明出如此强烈且持久的幻觉奇看。
14.
《凑巧的杰作:
论人生的艺术和艺术的人生》
[美] 迈克尔·基默尔曼 著;李灵 译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一定要成为艺术家,才能获得艺术的慰藉吗?是,也不是。法国印象派画家博纳尔,与妻子深居简出,过着与世隔绝的压抑生活,却用艺术筑造了一个世界,发明出色彩夺目的作品,他说:“吸引我更多的不是艺术本身,而是艺术家的生活和它对我所意味的一切。我不惜一切代价想要的,是躲避生活的单调。”
艺术就像一段旅程,能开启各式各样的新天地。本书收录的,就是作者走遍世界各地,听到或者亲身经历的一些艺术的故事。跟着他的步伐,你也会发现艺术的新天地——有不需要技艺也不需要技术的艺术,登山的艺术,不需动手也能发明的艺术,收集灯泡的艺术,放大时间的艺术,朝觐艺术的艺术……这不是一本确切意义上的艺术史或艺术评论,也没有眷恋于伟大的画家、雕塑家、摄影家。出现在这些故事中的有大艺术家,也有艺术爱好者,还有无名的艺术实践者、执著的收躲家。一个心系艺术的人生,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作、收躲,甚至仅仅是欣赏艺术作品,都能能使生活的每一天成为一件杰作。
15.
《汉字书法之美》
蒋勋 著
对每一位亲昵伙伴,蒋勋分享他的私人体会,说汉字书法之美是签名时的端正、谨慎和自信,是彼此握着手书写时,治愈你我的掌心温度和均匀平稳的唤吸。
对每一位书法爱好者,蒋勋讲述汉字书法的千年故事,细读流传至今的书法作品,说汉字书法之美是仓颉造字时的“天雨粟,鬼夜哭”,是笔墨、纸绢、金石的自然特质,是篆书、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的演变,是师徒传承的《笔阵图》和“永字八法”,是书吏、工匠、丞相、帝王、书家到僧侣、艺术家、舞者的公共表达。
内容上,修订版丰盛作品图片,增添书法释文,图文关系更加紧凑体贴。
装帧上,修订版在单手可持的纸墨空间内,以裸背锁线可平摊的方式串联特订艺术书纸,在芜绿色的云宣纸内封书衣上沾墨绘竹展现书画同源,在晶莹透亮的白绢质外封窄书衣上契刻、打凹,再现金石印迹。
16.
《奢华:爱马仕总裁日记》
[法]克里斯蒂安·布朗卡特 著;
纪江红 徐碧茗 译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布朗卡特进进奢华品行业,并空降到爱马仕这一奢华的星球。此书是他2009年从爱马仕离任后以日记体显现的随笔作品集。
在书中,作者笔录了在爱马仕担任CEO期间与全球各界名流的交往和这个行业的故事,其中有各种暗流涌动的商界战争、品牌的变迁演化与运作之道,还有业内的各色鲜活形象——传奇设计师、品牌缔造者、明星顾客、金牌销售员、拥有“伟大传承”的工匠、洞悉一切的时尚评论家……而这些故事通常断断续续写于旅途与公差途中。无论如何,此书的中心仍然是爱马仕这个奢华品王国,它的理念、它的工匠、它的神异,以及它展现在作者眼中的魅力和灵魂。
17.
理想国纪实系列
《微小的总和:
新精英阶层的消费抉择》
[美] 伊丽莎白·科里德-霍尔基特 著;尹楠 译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1899年,凡勃伦以“有闲阶级”一词,描述那些通过炫耀性消费彰显自己身份地位的人士。在他的经典之作《有闲阶级论》中,凡勃伦描述了上流社会的轻浮无聊:男士们以手杖作为炫耀的工具,女士们则热衷购买银质餐具。
而在今天的世界里,物质商品作为社会地位象征的力量已经大为减弱,有闲阶级已被新的精英阶层所取代。伊丽莎白·科里德—霍尔基特称他们为“志向阶级”。他们受过高等教诲,以文化资本而非金钱收进来进行自我界定。他们热衷于购买有机食品,看重母乳喂养。他们在意那些非炫耀性的消费,购买力用于聘请保姆和管家,培植孩子,以及练习瑜伽。
本书以丰盛的叙述和广泛的调研,展现了志向阶级如何通过教诲、健康、育儿等各个方面的消费支出抉择,实现财富的增长和阶层的向上流动,并进一步加深与其他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
18.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
钱穆 著
1952年春,钱穆先生以“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题进行了五次讲演。本书即是先生依据讲义整理而成,分别从“政府的组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役制度”四个方面,对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五个朝代汉、唐、宋、明、清的政治得失作出分析评说,是研究中国传统政治及传统文化的一本必读书。特别难能可贵的是,钱先生特意拈出“时代意见”和“历史意见”,展示了他基于历史研究而超越时代局限的洞见卓识。
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绝不该漠视中国传统政治。……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
——钱穆
钱先生自幼以中国读书人之本色,独立苦学,外绝声华,内无假借,三十年来,学问局面一步开展一步,而一直与中国甲午战败以来之时代忧患共终始。
——唐君毅
19.
《中国思想史》
钱穆 著
这本书所讲述的中国思想史,起自春秋,下迄现代,涵括了中国历代主要的思想家及其思想的要点,纲举目张,系统、简明、透达,是一本上佳的中国思想简史读物。
本书旨在指示中国思想之深远的渊源,抉发出中国思想之真实的生命。
——钱穆
钱穆先生是研究中国思想一位罕见而成就卓著的史学家,他研究中国历史与思想的方法为看察这个蜩螗的时代提供了广泛的视野。
——狄百瑞
20.
《中国学术通义》
钱穆 著
钱穆先生离开大陆后,撰写了多篇论述中国传统学术之特殊性的文章,《中国学术通义》即此类文章之搜集,收文十四篇。
书中,先生对四部之学、儒学、朱子之学、中国史学、中国文学进行了精要述评,指出中国学术自有其特殊性,非可专凭西方成见以为评骘,亦非可一依西方成规以资研穷。吾人非了解中国学术之特殊性,无以了解中国文化之特殊性。
先生还就师道、学风、德性、辨志、治学门径等话题分享切身体会,可资读者有志进修之借镜。
欲考较一国家一民族之文化,上层首当注重其“学术”,下层则当注重其“风俗”。学术为文化导先路。苟非有学术领导,则文化将无神往,非停滞不前,则迷惘失途。风俗为文化奠深基。苟非能形成为风俗,则文化理想,仅如空中楼阁,终将烟销而云散。
——钱穆
21.
《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
钱穆 著
1974年,八十岁的钱穆先生追念亲恩,成《八十忆双亲》一书,八年后又成《师友杂忆》一书,这本书即为两书之合刊,并收进附录文字十二篇。
《八十忆双亲》中,先生追忆了祖父、父亲、母亲、兄长的一生,他们言传身教的精神成为钱穆人格的一部分。作《师友杂忆》时,先生双目已不能见字,回念求学过程中所遇各位老师,和辗转任教于小学、中学、大学的经历,以及钻研学问的心路历程,感慨万端。
从果育小学到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新亚书院,几十年来世风时态骤转亟变,先生所追忆庶可使前世风范犹有存留。读此杂忆者,苟以研觅中国现代社会史之目光视之,亦未尝不足添一客看之旁证。
余之一生,老而无成。常自幼在家,经父母之培植;出门在外,得师友之扶翼;迄今已八十八年。余之为余,则胥父母、师友之赐。孟子曰:“知人论世”,余之为人不足知,然此八十八年来,正值吾国家民族多难多乱之世……追忆往昔,虽屡经巨变,而终不能忘者,是即余一人真生命之所在也……读者庶亦由此一角度,有以窥此八十八年来国家、社会、家庭、风气、人物、思想、学术一切之变,而岂余之一身一家琐屑之所萃而已乎!善论世者,其终将有获于斯书。
——钱穆
22.
《经典里的中国》
杨照 著
中国是人类文明中的奇异状态,世界历史上找不到另一个例子,同一套文字、同一套符号与意义结合的系统,历时五千年而没有断裂消失,让我们可以从经典中窥见数千年前的中国。
那些只存在于古远时代中的体会,借着文字跨越时空,与我们对话。我们也得以看到人类生活的更多可能性,知道原来我们可以有如此丰盛的感受。
我们今天对经典的解读,往往带有后世看念。杨照拨开层叠的“有用”却失真的解读,带领读者聆听十部经典对时代问题的回答,还原古人心路,探究中国文化的基底,用经典解答什么是“中国”。
文末互动
对很多人来说, 2022也许是艰难的一年
但我们终于还是一起走过来了
在评论区留下 2022年你最想推举的一本书
并欢迎你分享 阅读心得和 推举理由
我们会随机抽取三位
寄赠北岛作品《必有人重写爱情》一本
?阅读原文,逛逛书摊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