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举为模板而创立的武举,究竟是为了什么?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可以让您下次陆续阅读相关文章,感谢您的支持。
公元702年,武则天在科举取士的基础上创立了武科取士的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制度中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平衡高门大族和冷门士族的权术。对于国家而言,文武并济才能让国家强大,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其实以武选士的方法由来已久,只是数千年来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制度而已。武则天开武举,是封建历史中的一则佳话。此举为那些立志效命疆场自小习武的平民百姓提供了道路,而且是一条相对公平且平整的道路。
和那些十年冷窗苦读的冷门士族一样,有朝一日他们也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赐爵封侯福荫子孙。不过新制度的建立历来都是艰难的,武举制度也不会是例外。
武则天创立武举制度的缘由
武举制度创立的原因是复杂的。武则天的皇位其实群臣在内心并不认可,因为在封建制度中女性从来不受到重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只是让步于武则天的手段而已。
武则天内心也清楚这个情状,所以在继位后要做出些惊天动地的大成就,以此来堵住群臣的嘴。假如做成了,那么群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就会安分守己,她的皇位才能坐得安稳。几经思虑之后,武则天看到了以武选士的大好机会。
其实历朝历代都会选拔熟知武艺的人才,不过选拔方式因朝代和地域的不同而不同,其中的弊端很大。
例如,《国语·晋语》中曾说:“射御足力则贤”,其意思是射、御、力应该成为国家选士的必要条件。秦汉时期,推举具有勇武谋略之人为国家重用,是各地官员重要的日常事务。从这些资料中,可以看到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武学人才的选拔。
然而这样笼统的描述和选拔方式,势必有很大的漏洞。因此很多真正有才能的人只能在做低级的军士,一辈子都在为高门大族的子弟当打工人。而那些没有才能的纨绔子弟,竟然身居高位,把握着军事大权。
这样的军队不可能有强大的战斗力,而且长此以往会让军队腐朽,也会让底层人民和官府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同时为了实现自己的宏图伟业,所以武则天决定从这里下手,开始一场名垂青史的改革。
展开全文
唐朝是中国封建大一统王朝中的一个,唐朝的版图在唐高宗李治时达到最大。武则天继续皇位之后,国家的边防问题便十分重要。
此时的唐朝需要数量浩大的具有勇武谋略的人来镇守边关或者开疆拓土,假如还使用从前的方法来选拔人才,那么这个浩大的缺口就很难补齐。因为这个需要,武举的创立便是迟早的事情。
因为假如能够像文举的方式选拔军事人才,那么官府军队的数量和军队的战斗力都会有很大的提升。
武则天继位时,官府的募兵制度是府兵制。所谓府兵制度,是无事时耕于野,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则罢,兵散于府,将回于朝。不仅如此,这些参战的士兵还需要自己预备粮食、武器以及其他军用必需品。
虽然看上往府兵制度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开支,可是也因此产生了许多问题。
首先将领和士兵是分开的,几乎没有情感和熟悉可言,想要在做到令行禁止基本是不可能的。其次没有战事就耕作,根本不符合职业军队的要求,没有长期正规的练习,士兵的战斗力自然会大幅度下滑。
到武则天的时候,府兵制已经不能称心朝廷的需求,所以改革势在必行。
武举制度设置的科目考核的具体内容
文举的考核内容以文才为要点,武举的考核内容自然以武学为重点,武举主要考核骑马、射箭、负重、摔跤等。这些是对格斗技能的考核,在战场上生死搏斗,没有一个好身体可是不行的。
在古代的战斗中,弓箭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兵种。漫天箭雨飞过,可以对敌军造成很大的伤亡。战国时,秦国以劲弩闻名天下,死于秦国劲弩之下的六国将士数不胜数。所以弓箭作为武举的考核内容是理所应当的,考核的方式也十分严厉。
和文举一样,参与武举也需要从地方的考试开始,优良者才能陆续参与下一级的考试,直到参与最终的考试。在最终考试中拿到第一名的人,便是后世所说的武状元。
马术在古代的重要性甚至要高过射箭。那时候马匹是十分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很重要的战术物资。北方少数民族之所以能够问鼎中原,除了他们拥有好马之外,精湛的马术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
骑兵是很强大的兵种,在火枪还没有出现的时代里,骑兵几乎是步兵的噩梦。它的高机动性和强大的破坏力,深受各个朝代帝王的重视。明朝时燕王朱棣打赢靖难之役,便是依靠了闻名的骑兵“朵颜三卫”。
骑术的考核比较复杂也比较严厉。考生需要骑着马从墙缝中穿过,然后用手中的武器打掉提前布置好的木片。除此之外,考生还需要在立刻搭弓射箭,然后以射中的数量来推断成果的高低。
武举制度分为两种,一种喊制举,一种喊贡举。制举是用来选拔军事将领的,贡举虽然也选拔军事将领,但它的领域不仅只有这个,它面向天下所有的习武之人,几乎所有的武将官职都为他们开放,只要有才能就可以参与考试,符合要求的便可以授予相应的官职。
不过武举也并非只是考核武艺,对文化水平也有一定的要求。他们必须听得懂军令才能正确发扬作用,否则就只能逞匹夫之勇,并不能取得战术上的胜利。
值得一提的是,武举的考试也会对考生的身材相貌进行考核。假如这些水平也优异的话,是很有机会成为高级将领的。所以长得好也是一个优势,就像是文举殿试时皇帝也要看考生的长相一样,长得丑的很有可能排名比别人低。
武举制度的种种益处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武举制度的建立,让底层的百姓看到了一丝光明。参与武举需要符合武备人才的选拔要求,所以考生必须先练习后参军,如此一来也为国家的财政减轻了一些压力。
武举的出现,还推动了募兵制度的完美。之前的府兵制,并不能在最大程度上调动百姓的积极性,反而会让人们产生消极抵触的心里。然而当武举的募兵制度出现后,人们不在抵触,反而从消极转为自愿参军。
募兵制度是国家提供衣食和物资装备,还会按时发放军饷,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所以武举的出现,使得募兵制有了很大的发展。
唐朝时,各地的藩王有很大权力,他们对于中心政权来说是很大的威逼,很轻易出现暴动。这些藩王代表着旧贵族的利益,是武则天皇权的敌人,所以武举和募兵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藩王的权利。
这些由武举选拔出的军事人才以及募兵制召集的士兵,对皇权有很大的依靠性。基本上只要皇帝没有很大的问题,他们是不会跟随藩王作乱的。
历朝历代的贤君都注重平衡底层人民和贵族之间的利益平衡,水可载船亦可覆船,假如人们被压迫到没有活路,那就会发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那不仅仅是国家的灾难,也是王朝的不幸以及皇帝能力不足的证实。
文举为天下贫冷的读书人开了一扇门,但是没有给那些不能读书或者不愿读书甚至读不进往书的人开一扇门,这些人也是底层人民,所以武举的出现让这些人也看到了期看,对王公贵族的仇恨也有所削弱。
武举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有效缓解了“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在武举设立以前,武士的地位一直是很低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人不仅待遇好,而且身份地位也远远高于武士。这就使得武士一直处于被压抑的状况,长此以往,双方之间的仇恨也愈来愈深。
文臣和武将不和,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绝对不是一件好事。武举创立之后,武士的社会地位以及待遇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文臣和武将之间的矛盾也得到了一些调和。自此,中国的“尚武精神”有了一定的复苏,文武兼备的人才也越来越多。
结语:
唐朝武举制度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武举制度以及募兵制度在后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继续。即使是现在的军队招募制度,也可以看到武举制度和募兵制度的影子。
国家想要繁华富强,不可重文轻武,也不能重武轻文,二者平衡发展文武并济才是正道。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此书绝非普及意义的小书,也不是我们能看到的书。书的意义其实很广泛,生活便是一本无形的大书。只要肯专心,尚武亦可出人头地。
参考文献
《史记》
《五蠹》
《中国文化史》
《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