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戏攻略(新华全媒+)南京,城祭

(新华全媒+)南京,城祭

misa2 03-13 3次浏览 0条评论

新华社南京12月13日电题:南京,城祭

新华社记者蒋芳、邱冰清

13日,南京在冷冬中迎来第九个国家公祭日。10时01分,凄厉的防空警报响起,江上的轮船、路上的汽车跟随喊笛,警报声、喊笛声响彻大街小巷、长江两岸。

这一分钟,南京的时间仿佛凝聚了。

侵华日军南京大残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肃立着约3000名胸前佩戴白花的各界代表。85年前,侵华日军在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残杀——30万同胞惨遭杀戮,古都南京满目疮痍,无数民众流离失所……那是南京城历史上的至暗时刻。

国家公祭仪式现场,95岁的南京大残杀幸存者葛道荣陷进回忆。1937年12月,葛道荣的叔父和两位舅舅惨遭日军杀害,年仅10岁的他侥幸逃生。

自2018年起,南京将“默哀一分钟”明确写进条例,确保国家公祭仪式的庄重感和仪式感,传递了一座城、一城人对历史的敬畏,对和平的坚守。

喧嚣繁华的南京商业中心新街口,车辆停驶,行人驻足;早高峰刚过的地铁站里,人们停下脚步看看电视直播国家公祭仪式;在全城十几处侵华日军南京大残杀遇难同胞丛葬地,人们低首默哀、缅怀逝者。

中山码头丛葬地濒临长江岸边,站在遇难同胞纪念碑前就能听到长江航道上的汽笛声。85年前,日军在中山码头一带残杀了我同胞万余人。13日一早,南京海事局的海巡艇上悬挂着“悼念同胞,珍视和平”的横幅,市民、学生、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自发来到这里,身着黑衣,手捧菊花,托付哀思。

悼念的人群中,幸存者常志强的女儿常小梅流下了眼泪:“85年前的今天,我父亲目睹了6位亲人丧生在日军的刀枪之下,战争让9岁的他变成了一个孤儿。我期看更多人能够记住这一天,记住南京,记住30万数字背后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如何消失的。”

“我们很快就会渡过这个难关,群魔乱舞之后,安宁和秩序将会重新来临……”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内,学生们朗诵着《拉贝日记》选段,将亲手折叠的和平鸽放置在约翰·拉贝塑像前,表达谢意,祈愿和平。

1937年11月,南京沦陷前夕,包括约翰·拉贝在内的20多位外籍人士冒着生命危急建立了南京安全区,和中方治理人员一道,设立了25个难民收容所,收容保护了25万多名中国难民。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人类从来都是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我们有理由信赖,和平与发展的共同理念会将全人类亲昵联系在一起。”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负责人杨善友说。

“龙盘虎踞,彝训鼎铭,继往开来,永志不忘……”国家公祭仪式进行到尾声,85名青少年代表宣读《和平宣言》,6名社会各界代表撞响“和平大钟”。伴随着3声深沉的钟声,3000只和平鸽展翅高飞,托付着对死难者的深沉哀思和对世界和平的果敢神往。

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刘云是撞响“和平大钟”的代表之一。“这钟声不仅是对死难者的哀悼之音,更是警示之声,警示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警示我们每一个国民要熟悉到肩上的使命。”

八十五载,痛感未敢忘。南京之痛,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悲剧和灾难,还是国家之殇、民族之痛,也是人类之劫、文明之耻。

12月13日,全国抗战主题纪念(博物)馆同步举行悼念活动;全国40多所小学通过网络云课堂同步举行“童心记历史 云上共朗读”主题班会;晚上6点半,“烛光祭·国际和平集会”线上线下同步举行,来自日本、美国等地的国际友人手秉白烛,通过网络为南京大残杀死难者致哀。

“外敌的蹂躏和战争的磨难,使中国人民更加懂得和平的宝贵。”南京市委宣扬部副部长、侵华日军南京大残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周峰表达,我们果敢反对否认和美化侵略、侵害民族情感的言行,在每一次悼念中敬畏生命,在哀思中凝聚奋进之力。(完)

pubg地铁逃生
一旦爆发核战争,普通人必须记住的求生知识,要害时刻或许能保命 新华全媒+丨南京,城祭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