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爷爷朱连臣”,您在哪?
79年前
一名19岁的贵州小伙离家当兵
8年后他从厦门寄了封信回家
此后杳无音讯
家乡的亲人们苦苦觅觅他71载
如今他们找到了厦门
“我想觅觅我爷爷的亲弟弟朱连臣。他1944年离家当兵,1952年从厦门寄信回家后就再无消息……”
日前
厦门日报热线接到了一通
来自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的求助电话
来电人名喊朱大利
他说,过往几十年间,他的爷爷朱汉臣和父亲朱正华曾多次觅觅朱连臣,都没有结果。“找到‘二爷爷’是爷爷、父亲和我三代人的心愿。他的最后一封信是从厦门寄出的,我们想再试试,看能否得到一些线索。”朱大利说。
一封71年前的家书
是他与家人最后的联系
据朱大利讲述
朱连臣生于1925年
是习水县程寨乡红旗村人
曾用名朱远芳(方)
1944年,朱连臣离家当兵,此后便没有和家里联系,直到1952年,一封落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政治司令部”的《庆贺一九五二年给革命军人家属慰问信》寄到家中。慰问信的收信人,是朱汉臣、朱连臣兄弟的父亲朱明德。
随慰问信一同寄来的,还有一封家书。“当时是我识字的亲戚把信心给全家听的。”朱正华说,叔叔透露自己在厦门的海军部队,还询问了家人是否安在等情状。
展开全文
朱连臣家人收到的慰问信
收到信件,家人喜出看外,连忙找人代写回信。不料,代写信人不慎弄丢来信,朱连臣的地址不得而知,回信上的地址栏一空便是70多年。“家里的地址一直没变过。从1952年到现在整整几十年过往,还是杳无音讯啊!”朱正华说。
屡次觅人都石沉大海
但家人依然不会舍弃
20世纪80年代
通信条件有所改良
20岁的朱正华便和父亲开始四处打听
尝试觅觅朱连臣
朱大利发来的照片资料中,有一封朱正华写于1980年9月、寄往有关部门的“觅叔启事”,不过结果是“查无此人”。
198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贵州省军区政治部给朱正华的回信
往后几年,朱正华写下一封封“觅叔启事”,寄往《解放军报》编辑部、贵州省军区政治部等,遗憾的是,屡次觅人如同石沉大海。“我们连《觅人启事》都刊登了,也没结果。”朱正华说。
中国人民解放军贵州省军区政治部则将朱连臣编进《觅人名单》册内
朱汉臣家人的生活,也在漫长的等待中逐渐回回清静。
不过,觅觅失联的朱连臣,一直是压在全家人心中的一块石头。朱汉臣时常念叨起手足相亲的兄弟,直到临终前,还记挂着觅人;有人记得,朱连臣的身高大约1.7米,离开家时,还是个毛头小子。
往年,得知家乡开始办理退役军人相关事务,朱正华的心中又燃起了一丝期看,“现在信息很发达,我就嘱咐儿子再找找,想看看会不会有转机。”朱正华说。
“1952年的那封信是从厦门寄来的,不知能否从厦门得到一些线索。我们想知道‘二爷爷’是不是还在,假如不在了,也想请他当时的战友或同事,说说有关他的故事。”朱大利说。
有关部门将继续关注跟踪
本报记者将相关情状
反映至我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工作人员先后查询了我市烈士名录
协调厦门水警区查询
协调福建省相关单位查询健在老兵名单等
都无相关信息
“那封慰问信,可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在厦门执行短暂任务时寄出的。”厦门市烈士陵园服务中心主任张扬分析,慰问信中的有效信息不多,若家属还保留着信件封皮、邮戳等,可能对觅人的扶助更大。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朱连臣的情状可能较为复杂,因此觅觅起来有一定难度。下一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将陆续联系相关部门,对此事继续关注和跟踪。
若您有与朱连臣相关的线索
“厦门日报”微博
“厦门日报”微信公众号等留言
我们将对朱连臣一家三代人觅亲的故事
进行继续关注
期看他们能够早日觅到亲人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罗子泓 实习生:孟庆昊
编辑:施璐玮 值班主任:蔡萍萍
厦门日报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已有多人中招!公安部发布重要提醒
退钱,暂停经营!官方通报
丈夫两次起诉离婚,全职太太要求家务补偿遭拒绝!法院判了!
厦门日报社微信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