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错拿下巴蜀,竟激活了一个胜利公式,让秦、汉、唐都受益无穷
大家好,我是小步。
上集说到司马错力压张仪,说服秦惠文王先取巴蜀。
这一集司马错将带人来一场前无古人的千里大迂回。
一、都说蜀道难,难在哪里?
领导拍板决策之后,接下来当然就是具体执行。
惠文王大手一挥:既然是司马错的方案,那小伙你就辛劳一下,带着人往把巴蜀拿下来吧。
史书上是怎么记载司马错这次的伐蜀呢?只有简单一句话:
《史记·秦本纪》:九年,司马错伐蜀,灭之。
连十个字都不到,似乎司马错是食着火锅唱着歌,轻松愉快地将巴蜀拿下了。
但别忘了,往往字越少,事越大。
司马错这一趟巴蜀之旅真的这么轻易吗?
不是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吗?
我们来看下这张经典的示意图:
古蜀道示意图
从关中平原南下进进巴蜀,需要翻越两座山脉。
一座是关中南部的天然边界----秦岭,另一座则是四川盆地的北边屏障---米仓山和大巴山。
在这两座东西走向的巍峨山脉之间的,就是那一片至关重要的汉中平原。
展开全文
正是由于汉中的存在,将广义上“关中---巴蜀”的蜀道分成了前后两段。
汉中北接关中,南连巴蜀
1、蜀道前半段---秦岭段
从关中到汉中,需要穿越秦岭。
广义上的秦岭,西起昆仑,东至大别山,乃是公认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
能够将山脉南北两麓划分成两种不同的气候,秦岭的海拔自然矮不了。
在关中平原南侧的这一段是秦岭中段,地势逐渐走高,从海拔1500米逐步提升到3000米。
这样的高度想要有稳定的交通干道,靠人力翻越山顶是不可能的,必须在答应的地形修建通道才行。
在古代,要翻越秦岭往汉中,有五条道路,从西到东分别是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谷道。
司马错伐蜀,走哪一条会比较好呢?
通向汉中的道路有5条
1)【祁山道】
距离最远的一条线,这条道能够出名还要仰仗五百多年后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出色篇章。
祁山道并不是直接通向关中,而是向西北延伸,通向凉州。
假如司马错走这条线,必须要先爬上陇西高原,再从祁山道绕一个大圈到汉中,这条线用来伐蜀显然是不适宜的。
2)【陈仓道】
这是一个可选项,从关中平原的西大门---大散关出发,顺着西汉水可以到达汉中。
后来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是走的这一条路,而这个“栈道”指的则是另一条褒斜道。
3)【褒斜道】
从地图上看,褒斜道是关中通往汉中几条道路中最为居中的一条路,也是交通条件相对成熟的一条路。
这里原先是一条谷道,后来发明性地修建了栈道,能够承载一定的载重车辆。
所以褒斜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可以算是穿越秦岭的主干道。
4)【傥骆道】
这可能是秦岭五道之中自然条件最险峻的一条路,从战国时代开始,几乎没有哪一场战争战争会抉择傥骆道作为主要的行军路线。
5)【子午道】
子午道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抵达关中的核心----长安。
诸葛亮和魏延关于“子午谷奇谋”的争论,已经成为了历史上闻名的“假如”之一。
但子午道的曲折难走也是出了名的,这条路风险极高,并不是最好的抉择。
假如光看地图没什么感觉的话,那看一下实景图,感受下穿过秦岭的路有多么难走。
褒斜谷栈道
这么一比较,在苴国情愿让开道路的情状下,褒斜道应该是司马错最优的导航路线。
翻越了秦岭之后,进蜀的路线才刚刚完成了一小半。米仓山和大巴山组成的连绵山系,海拔同样在2000米以上。
而且更难的是,由于山脉的南北纵深更长,因此这一段的蜀道行军难度更大。
2、蜀道后半段---蜀山段
从汉中进蜀,只有三条主道: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另外再加一条阴平小道。
话不多说,先看图:
进蜀四道
1)【阴平小道】
这条道就是后来三国邓艾奇袭灭蜀的那条路线,由于它并不是从汉中出发,而且路途太过坎坷艰险,所以这条道从来都不是进蜀的主干道。
2)【荔枝道】
顾名思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条路要到唐朝的时候才逐步通行,在战国时期连影子都没有。
3)【米仓道】
米仓道是传统意义上进蜀的主干道之一,它从汉中通向巴中和阆中。
假如司马错选这条路前往成都,还需要绕一个弯,并不方便。
4)【金牛道】
进蜀最重要的一条路。
金牛道乃是“蜀道难”的最好诠释,剑门关、葭萌关、绵竹关这些极难攻克的险关全部都在这条道上。
提起蜀道,剑门关必须要说
所以现在可以理解为什么司马错会说这次伐蜀是不容错过的机会了。
这样一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蜀道,假如不是苴国主动放开道路,秦军要想通关巴蜀副本,那岂不是地狱难度?
如此好的机会说是百年一遇,一点都不夸饰!
错失了这次,下次要等到什么时候,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二、司马错被低估的统帅能力
司马错这一次伐蜀,不仅要面临路难走的难题,还有另外一个对手需要战胜----超长的行军距离。
从咸阳出发,经褒斜道穿越秦岭到达汉中,再走金牛道进攻蜀国的成都。
而且司马错是搂草打兔子,顺带把东川的巴国也收拾了。
这样算下来,单程的行军距离已经超过了1000公里。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以战国地图来看,从最西边的秦国咸阳,到最东边的齐国临淄,距离大约八百多公里,而且是以平原为主。
秦国由于实行“远交近攻”,进攻领域基本上在相邻的韩、赵、魏、楚等国,行军距离通常在300-500公里之内,长距离的远征次数极少。
因此,司马错这一次伐蜀,可以算是燃烧的远征。
司马错这一趟可不近
有朋友会说,距离远一点没什么大不了啊,大不了多走几天呗。
可真实情状是这么简单吗?
在我们的印象中,古代战争最出色的应该是两军对垒,猛将单挑,谋士运筹帷幄,而往往漠视了一个平淡又至关重要的环节----行军。
和那些吸引眼球的出色片段相比,枯燥的行军似乎是一个理所应当完成的环节。
但在真实的战场上,行军的效果直接反映着一名将领的统兵能力。
行军,特别是长距离行军,绝对是个技术活。
走得慢了,贻误战机;走得快了,人困马乏,削弱战斗力。
如何在行军速度和士气战力之间保持良性的均衡,这其中的火候非良将不能把握。
再加上人员的统计、粮食的分配、驻扎的地点抉择、日常的警卫、士气的保持、周边环境的探查、伤病员的治理、与后方的通信联络等等,都是司马错要考虑的问题。
没有体验过的朋友,可以申请往组织一下公司团建,把衣食住行、食饮拉撒都管起来,就知道其中的难度了。
有人说司马错不是领导吗?这些具体的事情也不会让他来做啊。
当然,具体工作不需要司马错亲自往做,但工作的进度要不要跟踪?工作完成的质量要不要检查?
司马错是伐蜀的第一责任人,任何一个环节出了篓子都是他背锅,他能轻轻松松地做甩手掌柜吗?
一个团建,几十号人,就足以让人筋疲力尽。司马错需要治理多少人呢?
史书上没有说,我们可以推断一下。
假如司马错仅仅是带领几千人的轻兵,那当初秦惠文王也不用那么纠结了,早早打发司马错往伐蜀就完事了。
既然如此郑重,那必然是要让秦国做出战术抉择的人数级别,东面和南面只能选一个。
再从后来的情状分析,秦国这次就是打定主意要将整个巴蜀一口吞下,不仅是要打胜仗,而且打赢了之后还要留下兵力驻守。
这样算下来,结合惠文王时期的秦国实力,笔者推断这次司马错的士卒应该在5-10万之间。
几万人在坎坷的蜀道走上几个月,还能保证稳定的战斗力。
这就是司马错第二个被低估的地方---统兵能力。
司马错:本将的统帅值可不低
三、被低估的历史功绩
除了战术眼光和统兵能力,司马错被低估的还有这一次伐蜀的功绩。
带领一个国家大部分的军事力量,往攻打甚至消亡另一个国家。
这在古代有一个专有名词,喊做“帅师伐国”。
不仅仅考验将领的作战能力,对其眼光、格局、资历、威信等各方面水平都有极高的要求。
只有最顶级的将领,才能完成“帅师伐国”这种级别的任务。
通常这种事情,假如能力答应,最好是由君主本人亲征。
为什么呢?
因为到了这个级别的战争,已经不仅仅是军事层面的较量了。而是需要统筹整个国家的资源调配,由君主亲自出马,无疑能最大化地保证各方面效率。
这样的高阶属性,并不是每一位君主都能具备。
历史上有这个能力的君主不多,简单列举一下:
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魏武帝曹操、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成吉思汗、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清太祖努尔哈赤。
嗯,差不多就这几个了。
这个法则对于现在的企业也适用,在关乎公司命运的要害项目上,老板能亲自上就亲自上,不要信那些什么治理学的理论,那都是平时没事的时候才有用的。
要害时刻,就是要靠老板的个人能力来解决问题。
秦惠文王:你这是内涵谁呢?
那假如老板不具备“帅师伐国”的能力怎么办呢?
只能退而求其次,觅觅有这样能力的人帮你往做。
历史上能够达到这种层次的将领同样不多,个个都如雷贯耳。白起、王翦、韩信、卫青、霍往病、周瑜、诸葛亮、司马懿、李靖、岳飞、徐达、多尔衮、年羹尧、曾国藩等等。
由大将往做这件事,有个最重要的问题必须解决----君主的信赖。
这个很好理解,总经理拿着公司全部的流动资金在外面搞项目,老板坐在家里能不心惊肉跳吗?
这个事情处理得好,远征成功,青史留名,比如王翦、霍往病、李靖;处理得不好,恐怕就要吹灯拔蜡,比如白起、韩信、岳飞。
幸运的是,司马错这次伐蜀是属于前者。
依据史料记载,南下伐蜀差不多耗时一年。秦惠文王是要人给人,要粮给粮,没有出幺蛾子。
这是司马错的运气,也是秦国的气运。
四、巴蜀对于秦国的意义,无解的胜利公式
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史记》中言简意赅地写出了秦国拿下巴蜀的效果,秦国从此拥有了对东方六国的绝对优势,以不可逆转的势头一路向前,直至一统天下。
原本还看不出多么厉害的秦国,为什么在得到巴蜀之后就一飞冲天了呢?
因为司马错在拿下巴蜀之后,无意中开启了一个无解的二元一次方程式:
关中+巴蜀=无敌。
1、防备意义
关中和巴蜀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在地理态势上相对封闭。
关中有“秦之四塞”,扼守住东西南北的出进通道;而巴蜀更是四面环山,形成一个完全的防备圈。
天然的地理优势,让关中和巴蜀很轻易地就拥有了先手优势,进可攻,退可守。
即使是在两者的结合部---汉中,在秦国手中也可以漠视南、西、北三个方向的敌人,专注做好东面的防备即可。
一旦关中和巴蜀连为一体,将形成一条从北至南的超强防线。
想要攻进秦国内部,要么从北路强渡黄河,要么从中路强攻函谷关和武关,要么走南路逆汉水和长江而上。
无论那一条路,在古代都是噩梦级别的难度。
连为一体后,仅有几条路线可进攻秦国
2、进攻意义
假如说原本秦国拥有关中平原,可以对三晋为首的中原各国进行予取予求的进攻。既可以渡过黄河进攻河东,也可以出兵函谷进军洛阳。
那么在拥有了巴蜀之后,秦国则是对浩大的楚国拥有更多的进攻点。
要说春秋时期哪个国家最强,“春秋五霸”你方唱罢我登场;
可要说哪个国家疆域最大,那必定是楚国莫属。其浩大的疆域和战术纵深,让齐、晋等中原诸国任何时候都不敢小觑。
在击败越国之后,楚国成为了覆盖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庞然大物,频频北上,争霸中原。
原本秦国假如要进攻楚国,最灵敏的道路就是走商洛这条线,南出武关,与楚国在南阳盆地一带交锋。
而在拥有了汉中和巴蜀之后,秦国又多了两条进攻路线。
一条是从汉中顺着汉水东下,经过上庸地区,直接进攻襄阳。另一条是从巴蜀出发,顺长江而下,进攻楚国的江陵。
无论是哪一条,由于秦国拥有了上游优势,楚国就只能老老实实当个弟弟,被动防备,基本不存在转守为攻的可能。
3、经济意义
秦国得到巴蜀,除了军事上的攻守优势之外,其实更大的意义在于经济上的急速增强。
我们之前在《
苦熬300年,秦国终于拿到房本,没想到摊上了个厉害的邻居
》一文中,详尽介绍过关中平原的浩大优势和潜力。秦国以关中作为基本盘,在战术上的先手优势就不必多说了。
但是有了关中平原就能够稳赢吗?并不是。
在争霸天下的游戏中,想要赢到最后,除了看众爱看的文臣武将PK之外,真正起决定性因素的其实是经济实力。
再直白一点,谁拥有更多的人口和粮食,谁的胜率就越大。
而这就引出了关中平原的最大劣势:
面积不够大,粮食生产能力不足以支撑秦国对抗东方六国。
古代农业社会最重要的经济指标就是粮食产量,而直接能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就是耕地面积。
关中的体量无法与关东抗衡
笔者无法得到战国七雄的耕地数据统计,只能参照现在,做一个不精确的对比。
陕西的耕地面积约400万公顷,而河南的耕地面积约800万公顷,山东约750万公顷,河北约630万公顷,山西约450万公顷。
这差不多对应着当时秦国和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大致位置,还没有算楚国长江流域的耕地面积。
当然,这中间隔着两千多年,地理上也不是精准对应,而且也没有详尽区分耕地的肥沃程度,所以这个对比是不精确的。
不过即便如此也足以看出,秦国仅以关中平原来对抗六国的中原和华北平原,体量上是有着数量级的差距的。
秦国防备绰绰有余,若要向东进攻则力有不逮。
而得到巴蜀对于秦国的经济实力是一种难以想象的浩大提升,四川的耕地面积约600万公顷。在原来的基础上,一下子扩充了一倍多。
所以这句话值得再看一遍:
《史记·张仪列传》:蜀既属秦,秦以益彊,富厚,轻诸侯。
而且由于巴蜀特有的防备优势,可以不用考虑外部的威逼,完全成为了秦国的物资仓库,安安心心为秦国输送粮草物资。
就像下面这位老哥。
巴蜀可以安心做辅助
因此在司马错拿下巴蜀之后,就形成了这么一种局面:
秦国对上六国中的任意一国,实力上都占据优势。但一旦六国联合起来,实力上又是秦国的好几倍。
正如《战国策》中苏秦所说的那样:“诸侯之地,五倍于秦;诸侯之卒,十倍于秦。”
这也是战国时期【合纵】和【连横】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
秦国最期看的,是一对一单挑;而最怕的,就是六国形成铁板一块。
因此,秦国的【连横】要绞尽脑汁,或鲸吞、或蚕食、或远交近攻,瓦解六国联盟,壮大自身,削弱对手;
而六国的【合纵】则要想尽方法,缓和六国之间的矛盾,保护这个同盟,反抗秦国强劲的攻势。
4、横跨千年的胜利公式
司马错拿下巴蜀最重要的意义,其实是为后来者找出了一条有效期高达一千年的胜利公式:“关中+巴蜀”。
司马迁曾经盛赞,关中仅占天下的三成,可财富却相当于天下的六成。
这里的关中,就是“关中+巴蜀”强强联手的“大关中”概念。
这个胜利公式在之后的一千年时光中屡试不爽,甚至可以称之为“通关秘籍”。只要有人能够形成“大关中”的格局,则必定可以一统天下。
例如秦始皇、汉高祖、隋文帝、唐高祖,他们都是沿用这个公式建立了各自的帝国。
继续的时间也许不一样,但只要是以关中为根基建立的王朝,天生就具有骁勇善战的血性。也许在文治上会稍逊一筹,但决不会有柔弱可欺的毛病。
直到唐朝以后,关中的粮食生产大幅度退化,从自给自足变成了必须依靠外部输血才能保护。甚至整个巴蜀的资源给予都不能称心,必须加上江南的粮食才行。
从这个时候开始,这个无解的公式才失往了效劳。
从此以后,历史对抗的重点从“东西之争”变成了“南北之争”。
而这一深远的影响,恰恰就是司马错这一次远征伐蜀所带来的。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也许就是对他最好的诠释。
结语
最近这两篇文章我们重点描述了司马错这位被低估的名将,不过再怎么样,司马错都不是那个时代的顶流大咖。
我们得把镜头还给真正的主角了。
因为那个时代,
名喊张仪。
请看下集
我是小步
【七雄回一】系列,同名视频系列也在更新。
假如觉得不错,那么关注一下吧~